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原创]第一单元 远古时代服饰
第一单元远古时代•在茹毛饮血的猿人时期,人们用兽皮和树叶保护身体,遮蔽烈日或御寒,这是最原始服装的雏形。•旧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穿着可以按其所需而自由制作,这时的服饰已经脱离了萌芽状态。在距今25000年的周口店山顶洞中发掘出的骨针足以证明,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正是中国服饰的起源期。那时的人们已用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用兽牙、骨管、石珠等做成串饰进行装扮。•再晚一些时候,又出现了石和陶制的纺纶,说明除了兽皮外,人类还会使用植物纤维来纺织,使衣服的原料又发展了一步。•到了渔猎、畜牧与农业时期,美化的要求和审美的观念伴之而生。他们不仅追求服饰式样的合度,并对服饰本身外的各类附属饰件加以美化。•一、历史背景•(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2)中国服饰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3)新石器时代石制、陶制纺轮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发端。远古时代第一节概述•从出土文物看,以兽皮为基本材料的原始服饰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旧石器时代,采集和狩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与服饰密切相关的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远古时代第一节概述旧石器时代01•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因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顶部山洞得名。1929年12月2日发现,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山顶洞人以兽皮为材料制作披围式服装,据想已掌握了初级的鞣作方法,将兽皮软化,以石片裁割,再将柔韧的纤维等搓捻成线,用骨针缝缀起来。远古时代第一节概述旧石器时代01•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原始手工纺织工艺为早期的服饰提供了新材料。在已发掘的数百以上的新石器遗址墓葬中,几乎都有纺纶出土。远古时代第一节概述新石器时代02中国新石器时代各文化遗址服饰现象时期时间文化分布地带服饰现象新石器时代前6000-前5600磁山文化河北地区纺纶(最为久远)前5000-前3300河姆渡文化宁绍平原木制织机部件刻有蚕纹的象牙盅江苏吴县草鞋山发现的葛制罗纹残片前4800-前2900仰韶文化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人面纹彩陶盆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底部印有麻织品痕迹的陶器半割蚕茧前3500年左右中晚期大汶口文化山东地区头面饰品(且有头饰的墓主多陪葬纺纶)中国新石器时代各文化遗址服饰现象时期时间文化分布地带服饰现象新石器时代前3300-前2000红山文化北界越过西拉木伦河,东界达下辽河西岸,南界东段达渤海沿岸,西段达华北平原着靴少女红陶雕塑(头、右足残缺)塑陶衣饰残片玉饰前3300-前2300马家窑文化陇西平原为中心陶塑彩绘人头器盖舞蹈纹彩盆前3300-前2300年良渚文化太湖流域苎麻平纹织物丝线、丝带、绢绸残片玉饰•二、原始织物•(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了。•(2)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的缫丝和丝绢技术。•(3)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远古时代第一节概述•三、衣裳之初•(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2)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远古时代第一节概述•从考古发现的纺纶可以证实,人们在4000多年前已经懂得纺织织布。此时的服饰材料有葛、麻、丝。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服饰材料01•葛生长于山间野岭,长达数米至数十米不等,表皮坚韧,但放入沸水煮过之后,就会变软,并可从中抽出白而细的纤维来。这种白色纤维正是人们用来编织衣服的材料。•江苏吴县唯亭镇的草鞋山古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我国已知最早的纺织品实物残片,确认为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其纤维原料为野生葛。远古时代葛01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服饰材料01•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4700多年前的苎麻织物残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线通常为24根,也有部分是经31根,纬24根,每根麻线的直径不及半毫米。远古时代麻02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服饰材料01•1926年春,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用某种工具切割开来的蚕茧。•1958年,在远离西阴村及千里之遥的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一些丝织品,其中有未炭化而略显黄褐色的绢片(长2.4cm,宽1cm),还有已炭化但仍有一定韧性的丝带、丝线等,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丝织实物。经测定原料为家蚕丝,绢片是平纹组织,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52根和每平方厘米48根,证明当时的缫丝和织绢技术拥有了相当水平。远古时代丝03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服饰材料01•纺织技术的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其中丝绸生产业余新石器时代发轫,以仰韶文化西阴村遗址(位于山西夏县西阴村)半割蚕茧为证。•皮、毛、麻、葛以及丝绸材料的丰富,使服装形式发生了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服饰材料01•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抵御寒冷,直接用草叶和兽皮蔽体,慢慢地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利用猎获的鸟兽的毛羽,进行撮、绩、编、织成粗陋的衣服,由此发展了编织、裁切、缝缀的技术。•人们根据搓绳的经验,创造出绩和纺的技术。绩是先将植物茎皮劈成极细长的纤维,然后逐根拈接。缀草叶要用绳子,缝缀兽皮起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就演化为针线缝合的技术。骨针是最原始的织具,随着骨针的使用,开始制作缝纫线。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纺织技术02•骨针引线,把纬线穿于针孔中,一次性将纬线穿过经线,开创了腰机织造的先河。•骨针引线•河姆渡织机复原图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纺织技术02•原始人使用腰挂式织布机的复原图•现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纺织技术02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纺织技术02•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骨针•骨针长约82毫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证实山顶洞人在距今大约2万年,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越海东达舟山岛,年代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踞织机”(腰机)。河姆渡织机有了筒形后综,可以形成自然织口,还有了胜——卷经轴,表明这时织机可能有了相应的机架。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纺织技术02西安半坡陶纺轮和石纺轮河姆渡木筒:筒形后综河姆渡踞织机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纺织技术02•陶纺轮上的纺织象征:八角胜纹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纺织技术02•湖北天门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纺纶•新石器时代陶纺轮•现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新石器时代石纺轮•现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纺织技术02后世所见八角胜纹形象南北朝石刻织机上的胜杖(经轴)形象北齐孝子棺石刻董永故事中织女手持胜杖(经轴)形象沂南汉墓石刻西王母画像头戴胜杖为首饰清代蜀锦织机经轴•织造技术是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网和装物用的编筐、编席演变而来的。《易.系辞》中记载了传说中的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目前所知最早的编织实物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芦苇残片,纹样为席纹,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底部的纺织印痕有蓝纹、叶脉纹、方格纹和回纹等。远古时代第二节服饰材料和纺织技术纺织技术02•一、原始服装•中国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期形成配套。由于当时的纺织品服装难以保存到今天,因此原始社会的陶器彩绘及雕塑人物形象,玉器人形刻纹,是反映当时服装款式的珍贵资料。远古时代第三节典型服饰•距今约170万年到公元前2000年,我国经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完成了猿人向直立人然后向智人进化的过程,并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当畜牧业脱离农业之后,手工业亦分支而独立,两次社会分工的实现,建立了初步的原始生产经济。原始人类凭借石器和火,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生存着发展着创造着。远古时代第三节典型服饰远古时代第三节典型服饰•腰带用以挂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远古时代第三节典型服饰服饰01腰带01裙02•装饰在腰带上的兽皮、树叶以及编织物,是最早的裙。•贯头衣是遮挡住前胸后背的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贯头衣和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原始典型的衣着,在相当长的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的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祖型。其具体形象在我国甘肃黑山岩画、内蒙古狼山地区岩画、甘肃吴家川岩画以及云南沧源岩画上均有反映。远古时代第三节典型服饰服饰01贯头衣03•贯头衣大概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成,贯头而着,衣长及膝。在内蒙古狼山岩画,甘肃吴家川岩画、黑山石刻、辛店文化陶器,以及新疆西北边境霍县、裕民、额敏诸地的岩画上均有反映。•辛店文化陶器人物•辛店文化,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因发现于甘肃临洮辛店村而得名,以夹砂红褐陶和橙黄陶为主,典型器物是彩陶罐、瓮、鬲。•散见于内蒙古、甘肃、云南等地的岩画人物披围式长衣示意图单被式袒左披围衣四幅布横连单被衣形制贯头衣•北魏《郦道元》•中国岩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从题材内容上看,有人物、人面、手足印迹、神祇、动物、日月星辰等等,从形式上看,则敲凿磨刻,颜料涂抹,一应俱全。•就目前已发现的岩画来看,以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和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一部分为最早,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早期。(鸵鸟和大角鹿)•云南沧源崖画、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中的一部分,则带有新石器时代遗物的显著特征。•刻绘岩画的方法,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凿刻法。旧石器时代•(二)涂绘法。新石器时代,经研磨后的赤铁矿等,用兽骨熬成的胶质或血液加以拌和,呈深红色、红褐色或黑色。•阴山岩画•沧浪岩画•沧源岩画•沧源岩画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采用剪影式轮廓画法描绘人物,绘制技巧简单、粗率,造型稚拙古朴,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狩猎阴山岩画•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玛拉特后旗等地。•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在一万年前至三千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的图案和抽象符号,解释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仙字潭摩崖石刻•新疆阿勒泰岩画•花山岩画•人面像召烧沟岩画•围猎图阿拉善岩画•太阳神乌海桌子山岩画我国岩画人物的发型和头部饰物有四种类型•1.头插兽尾或羽状饰物•甘肃黑山岩舞蹈图云南沧源岩画一头插雉翎的人物形象•2.头饰兽角•祈祷战争胜利图•头饰兽角•用于三种目的,一是为了狩猎伪装•二是氏族图腾崇拜•三是用于战争角抵戏,勃发于秦,兴盛于汉,传承至唐宋明清。•3.头饰动物形•广西宁明花山地岩画•云南沧源岩画第六地点6区岩画•4.头饰发光物•云南沧源岩画第一地点5区岩画•西藏日土岩画所绘人物未起到子孙繁衍的祷天图高髻•新疆呼图壁画梳羊角小辫•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盆上所画的三组舞人,是用影绘的方式表现的,所穿均为窄袖紧身、长与膝齐的襦衣,画面为了表现动势,将包头布的一角垂于额头的右方,而把衣襟向左方飘起。远古时代第三节典型服饰服饰01马家窑文化陶盆上辫发饰尾人形舞蹈彩陶盆(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彩陶舞蹈盆•马家窑类型•1995年,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高12.5cm,口径22.8cm距今约5300至4050年,所画舞人均穿紧身上衣,下穿裙身作半球形膨起的齐膝短裙,打破了原始人舞蹈必挂兽尾模拟兽类的推想。远古时代第三节典型服饰服饰01•彩陶人形•新石器时代•1988年甘肃玉门出土•高20cm•头顶中空。侈口,双眼
本文标题:[原创]第一单元 远古时代服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5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