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肌疾病宝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李兴剑2015-5-08心肌病(cardiomyopathy)•定义:原发于心肌改变,伴有心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病理表现为:心室扩张、室壁变薄或变厚、心腔限制、心肌细胞减少、代之以脂肪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猝死、心力衰竭。•患病率仅次于冠心病,是心力衰竭的第二位原因,占青少年和运动猝死原因的第一位。1995年WHO/ISFC•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心肌病包括1.扩张型心肌病(DCM)2.肥厚型心肌病(HCM)3.限制性心肌病(RCM)4.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5.未定型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肌病,炎症性心肌病,代谢性心肌病,全身疾病、肌营养不良、神经肌肉疾病、过敏性和毒性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2003年AHA/ESC、2006年AHA•对心肌病的分类、发病、临床有更多的描述。包括名称、规范治疗适应症、强调基因在发病及早期病例筛查中的作用。•当代心肌病定义和分类(ContemporaryDefinitionsandClassificationoftheCardiomyopathies)强调以基因和遗传为基础。将心肌病分类为遗传性、混合性和继发性三大类。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原发性心肌病分类和命名为:•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限制性心肌病(RCM)•未定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属继发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纳入未定型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病理生理1)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有收缩功能障碍。2)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通常伴有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3)限制型心肌病(RCM):收缩正常,心壁不厚,单或双心室舒张功能低下及扩张容积减小。4)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右心室进行性纤维脂肪变。扩张型心肌病♤特征: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男女比例==2.5:1。发病率:1.5/10万--19/10万。预后不佳。♤病理:大体:心腔扩张,室壁变薄,纤维瘢痕形成,附壁血栓。组织学:非特异性心肌细胞肥大、变性和程度不同的纤维化。临床表现•病史特点:起病缓慢。从儿童、青少年至老年,好侵犯青壮年。常因呼吸困难、胸闷乏力等心力衰竭症状而第一次就诊发现,有栓塞和猝死。•症状和体征: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1)胸部X线检查心影明显增大,肺淤血。2)心电图心律失常,ST-T改变,低电压,R波低和病理性Q波。3)超声心动图心腔大小,室壁运动,房室瓣返流和收缩功能下降。4)放射性核素检查血池显像和心肌灌注显像低。5)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心功能不全指标,冠脉造影大多无狭窄。6)心内膜心肌活检病理组织学诊断和病毒病因学检查,病毒性心肌炎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DCM的UCG表现•UCG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0cm(女性)和>5.5cm(男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和(或)左心室缩短速率(FS)<25%。•更为科学的是LVEDd>2.7cm/m2,(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临床上主要以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原发性(特发性)DCM的诊断:符合DCM的诊断标准,排除任何引起心肌损害的其他疾病。•鉴别诊断:主要是表现为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常见的有:缺血性、瓣膜性、高血压、内分泌(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酒精性、药物性及围生期心肌病等。继发性DCM•继发性DCM是指心肌病变是由其他疾病、免疫或环境因素等引起的心脏扩大的病变,心脏受累的程度和频度变化很大。•感染/免疫性DCM。•酒精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心动过速性DCM。治疗及预后(一)治疗1.病因未明,无特殊及有效的防治方法2.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和随访3.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治疗心律失常5.强调β阻滞剂的应用6.中西医结合7.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ICD的植入8.心脏移植(二)预后预后不良死因多为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猝死近来存活率明显提高治疗目标:提高DCM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原则:①抑制基础疾病和病因继续心肌损伤;②有效控制心衰和心律失常;③治疗和延缓心室重构。•药物治疗:强调β阻滞剂、ACEI的应用。•探索中的治疗方法:免疫学治疗、中医药疗法、骨髓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非药物治疗:①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ICD的植入;②心脏减容术;③心脏移植。治疗前治疗后CRT-D肥厚型心肌病•特征: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梗阻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明显家族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促进因子:儿茶酚胺代谢异常、细胞内钙调节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发病率:1.5/10万—180/10万。心肌蛋白基因突变与HCM发病的关系•已发现和报道15个突变基因,超过400个位点导致突变导致HCM。•中国汉族人至少有6个基因变异与HCM发病相关。•欧美指南和文献已将HCM定义为遗传性疾病,在临床确诊HCM后,将其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类。病理改变•大体:不对称室间隔增厚,心肌均匀增厚,心尖肥厚。•组织学-心肌细胞肥大,形态特异,排列紊乱,间质纤维化,胶原骨架无序和增厚,心肌内小血管壁增厚临床表现•症状:1)可无自觉症状,体检或因猝死发现。2)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3)起立或运动时眩晕,神志丧失。4)晕厥,猝死•体征:1)心脏轻度增大,S4。2)L3-4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3)杂音减轻:心肌收缩力下降或左室容量增加-β阻滞剂,下蹲位、举腿。4)杂音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或左室容量减少-硝酸甘油,Valsalva动作。危险因素:年龄、症状、梗阻、特殊基因缺失等•猝死: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占50%。恶性心律失常、室壁过厚、流出道阶差超过50mmHg是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晕厥:15~25%的HCM至少发生过一次晕厥。约20%患者主诉黑朦或短瞬间头晕。左室舒张末容量降低、左心腔小、不可逆性梗阻和肥厚、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因素与晕厥发生有关。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胸部X线检查心影多无增大,心衰时增大。2)心电图ST-T改变,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病理性Q波,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3)超声心动图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1.3,,室间隔流出道部分突向左室,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左室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下降,梗阻前后压力差,心尖部心肌肥厚。4)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左室舒张末期压上升,左心室腔和流出道间收缩期压差。心室造影-左心腔变形-香蕉状、犬舌状或纺锤状。冠脉造影大多正常。5)心内膜心肌活检心肌细胞畸形肥大排列紊乱。诊断诊断1)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等检查。2)年轻,有猝死、心脏增大等家族史。鉴别诊断1)主动脉瓣狭窄2)高血压心脏病3)冠心病4)先天性心血管病诊断•主要标准:(1)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壁或(和)室间隔厚度超过15mm。(2)组织多普勒、磁共振发现心尖、近心尖室间隔部位肥厚,心肌致密或间质排列紊乱。•心尖HCM的诊断:肥厚病变集中在室间隔和左室近心尖部,心电图Ⅰ、aVL、V4~6导联(深度、对称、倒置T波)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确定诊断依靠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磁共振等影像检查。•梗阻性HCM:应包括在HCM大类中,其特点为左室与主动脉流出道压差超过30mmHg。该类患者呼吸困难,胸痛明显,是发生晕厥和猝死的HCM高危人群。防治•生活指导:避免持重、屏气,避免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治疗原则:弛缓肥厚心肌,减轻左室流出道狭窄,抗心律失常,维持正常窦律和防止心动过速。•药物治疗:β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非药物治疗:植入DDD起博器,ICD,酒精消融肥厚室间隔心肌,手术切除最肥厚部分。•心脏移植。预后•进展缓慢,自然病程可以很长。•主要死亡原因:心源性猝死占51%,心力衰竭36%,卒中13%。有阳性家族史的青少年多为猝死。•病因已明,有多种途径防治,10年存活率50%--80%。限制型心肌病特征: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积下降,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病理:心脏间质纤维化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地域: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散发。临床表现:酷似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心悸、呼吸困难、浮肿、肝大、颈静脉怒张、腹水等。限制型心肌病实验室:心导管舒张期心室压力曲线-早期下陷,晚期高原波形。左心室造影心内膜肥厚,心室腔缩小,心尖部钝角化。心内膜心肌活检心内膜增厚,心肌纤维化。限制型心肌病鉴别诊断:缩窄性心包炎治疗:1)无特效防治手段。2)避免劳累、呼吸道感染、预防心力衰竭。3)对症治疗,常为难治性心力衰竭。4)并发症-栓塞,抗凝治疗。5)手术剥离心内膜。6)心脏移植。预后:预后不良,常见死因-心力衰竭。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右室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患病率0.02—0.1%。•是一种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为主要表现的非炎性非冠脉心肌疾病,多见于青少年。•特征: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异常,右室心肌特别是右室游离壁心肌逐渐被脂肪及纤维组织替代。早期典型的区域性,渐累及整个右室、部分左室,间隔受累较少。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VRC•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完全外显、隐性型,遗传和家族背景明显。•ARVC家族性发病约占30%-50%。研究已经证实9种不同的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本病相关,已确定5种基因突变与ARVC发病相关。根据长期的临床资料观察将ARVC的病程发展分为四个时期•隐匿期:右室结构仅有轻微改变,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存在或不存在,突发心源性猝死可能是首次表现,且多见于剧烈活动或竞争性体育比赛的年轻人群。•心律失常期:表现为症状性右室心律失常,这种心律失常可以导致猝死,同时伴有明显的右心室结构功能异常。•右心功能障碍期:由于进行性及迁延性心肌病变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左心室功能相对正常。•终末期:由于累及左室导致双室泵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较易与双室扩张的DCM混淆。ARVC的诊断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临床拟诊ARVC:•中青年患者出现心悸、晕厥症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无心脏病史而发生心室颤动的幸存者;•患者出现单纯性右心衰竭,排除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其他疾病;•家族成员中有已临床或尸检证实的ARVC患者;•家族成员中有心源性猝死,尸检不能排除ARVC;•患者亲属中有确诊DCM者;•无症状患者(特别是运动员)心脏检查中存在ARVC相应表现者,通过超声心动图、磁共振等临床确诊,心电图作为重要辅助证据。AVRC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ICD治疗:可以增加生存率,是目前惟一明确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治疗措施。建议在高危患者,特别是存在室性心动过速或晕厥证据患者中安装ICD,推荐等级为IIA类,其他高危患者为Ⅱb类。•射频消融:不作为首选措施。•外科心脏移植治疗。特异性心肌病特征:伴有特异性心脏病或特异性系统疾病的心肌疾病分类:1)心血管病:缺血性,瓣膜性和高血压性等2)炎症性心肌病3)代谢性心肌病4)内分泌性心肌病5)全身疾病所致6)神经肌肉病变7)过敏及中毒反应8)围生期心肌病临床表现:1)多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2)类似限制性心肌病-淀粉样变性3)类似肥厚型心肌病-糖原累积病酒精性心肌病1)长期大量饮酒史,表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排除其他心脏病。2)大量饮酒定义--纯乙醇125ml/d,持续10年以上。3)对症治疗,兼治酒精性肝病和酒精性脑病4)早期发现,持续戒酒者预后佳。围生期心肌病1)围生期(妊娠末期或产后20周之内)首次出现,多因素疾病。2)类似扩张型心肌病。体循环和肺循环栓塞发生率高。3)多见于30岁左右的经产妇。4)一般治疗:休息、营养维生素治疗。5)对症治疗:抗心力衰竭和抗凝治疗。6
本文标题:39心肌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6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