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标准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标准1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静压预应力管桩工程。2引用标准术语:2.1引用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15-22-9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CJ79-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2.2术语管桩——本规程所称的管桩,是指采用离心成型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包括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代号PC桩)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代号PHC桩)两大类。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指离心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80且不低于C60的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是指离心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80的桩。管桩基础——由打入(岩)层中的管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建(构)筑物基础。锤击贯入法——利用打桩设备的锤击能量将桩沉入(岩)层的施工方法。填芯混凝土——灌填在管桩顶部内腔的混凝土。送桩——打桩过程中,借助送桩器将桩顶沉至地面以下的工序。3施工准备3.1材料及主要机具:3.1.1预应力管桩、电焊条(结422)。3.1.2钢板(接桩用):材质、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宜用低碳钢。3.1.3主要机具:静力压桩机、电焊机、气割工具、索具、桩帽、撬棍、钢垫板或槽钢、钢丝刷、锯桩器等施工用具。3.2作业条件:3.2.1桩基的轴线和标高均已测定完毕,并经过检查办了预检手续。桩基的轴线和高程的控制桩,应设置在不受压桩影响的地点,并应妥善加以保护。3.2.2处理完高空和地下的障碍物。如影响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或安全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3.2.3根据轴线放出桩位线,用木橛或钢筋头钉好桩位,并用白灰作标志,以便于施打。3.2.4场地应碾压平整,排水畅通,保证桩机的移动和稳定垂直。3.2.5打试验桩:施工前必须打试验桩,其数量不少于2根。确定贯入度并校验打桩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措施是否适宜。3.2.6要选择和确定打桩机进出路线和打桩顺序,制定施工方案,作好技术交底。4操作工艺4.1工艺流程4.2操作方法4.2.1桩位放样及控制4.2.1.1在打桩现场或附近需设置水准点,数量不少于2个;水准点的设置地点应在受打桩作业影响的范围之外。4.2.1.2对施工现场的轴线控制点及水准点应经常检查,避免发生误差,平面控制桩的精度应符合二级导线的精度要求,高程控制桩的精度应符合三等水准的要求。根据轴线控制桩对轴线进行放线,然后再定出桩位。4.2.1.3桩轴线放线应满足以下要求;双排及以上桩,偏移应小于20mm;对单排桩,偏移应小于10mm。4.2.2桩机就位:利用静压桩机行走装置完成,应对准桩位,保证垂直稳定,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4.2.3吊桩插桩:先栓好吊桩用的钢丝绳和索具,利用桩机和自身配置的起重机,将桩管桩吊入夹持器中夹紧,再调整位置将管桩下端的桩尖准确对准桩位,再启动压桩油缸,把桩管下端0.3~0.5m桩身压入土中。4.2.4桩身对中调直:在桩机双向设置垂球架,控制检查桩机和桩管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利用液压系统调整桩管至符合施工要求。4.2.5静压沉桩:启动压桩油缸,利用油缸伸程,把桩压入土层中,伸长完后,夹持油缸回程松夹,压桩油缸回程,如此反复动作,实现连续压桩操作,直至把桩压入。压桩过程设专人监控,记录。4.2.6接桩(焊桩)4.2.6.1接桩时,其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0.5~1.0m,上下节桩段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4.2.6.2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4~6点,施焊宜由两个焊工对称进行。4.2.6.3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二层,焊缝应饱满连续,焊好后的桩接头自然冷却8min后方可继续锤击。4.2.7终止压桩控制条件:4.2.7.1对纯摩擦桩,终压时以设计桩长为控制条件。4.2.7.2对长度大于21m的端承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为主,终压力值作对照。4.2.7.3对一些设计承载力较高的桩基,终压力值宜尽量接近桩机满载值。4.2.7.4对长14~21m静压桩,应以终压力这满载值为终压控制条件。4.2.7.5对桩周土质较差且设计承载力较高的,宜复压1~2次为佳。4.2.7.6长度小于14m的桩,宜连续多次复压,特别对长度小于8m的短桩,连续复压的次数应适当增加。桩身对中调直静压桩桩机就位吊桩插桩接桩再静压沉桩终止压桩切割桩头桩位放样及控制4.2.8切割桩头:采用锯桩器截割,切割面应保持水平,可将桩管倒转重复利用。4.3起吊预应力管桩:先栓好吊桩用的钢丝绳和索具,然后应用索具捆住桩上端吊环附近处,一般不宜超过30cm,再超支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位置要准确;再在桩顶扣好桩帽或桩箍,即可除去索具。5质量标准5.1主控项目项序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目1桩体质量检验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2盖有基础梁的桩(1)垂直基础梁的中心线(2)沿基础梁的中心线mmmm120+0.01h150+0.01h用钢尺量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mm100桩数为4~16根桩基中的桩mm1/2桩径或边长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1)最外边的桩(2)中间桩mmmm1/2桩径或边长1/2桩径或边长3承载力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注: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5.2一般项目项序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一般项目1成品桩外形表面平整、颜色均匀,掉角深度<10mm,蜂[窝面积小于总面积0.5%。直观2成品桩裂缝(收缩裂缝或起吊、装运、堆放引起的裂缝)深度<20mm,宽度<0.25mm。横向裂缝不超过边长的一半。裂缝测定仪,该项在地下水有侵蚀地区及锤击数超过500击的长桩不起作用。3成品桩尺寸:横截面边长桩顶对角线差桩尖中心线桩身弯曲矢高桩顶平整顶mmmmmmmmmm±5<10<10<1/1000L<2用钢尺量用钢尺量用钢尺量用钢尺量,L为桩长用水平尺量4电焊接桩焊缝质量:(1)上下节端部错口(外径≥700mm)(外径<700mm=(2)焊缝交边深度(3)焊缝加强层高度(4)焊缝加强层宽度(5)焊缝电焊质量外观(6)焊缝探伤检验mmmmmmmmmm≤3≤2≤0.522用钢尺量用钢尺量焊缝检查仪焊缝检查仪焊缝检查仪无全孔,无焊瘤,无裂缝直观满足设计要求按设计要求电焊结束后信歇时间上下节平面偏差节点弯曲矢高minmm>1.0<10<1/1000L秒表测定用钢尺量用钢尺量,L为两节桩长5桩顶标高mm±50水准仪6停锤标准设计要求现场实测或查现桩记录5.3成品保护5.3.1桩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达到100%才能运输。5.3.2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吊点符合设计要求,应平稳并不得损坏。5.3.3桩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要求:5.3.3.1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得产生不均匀下沉。5.3.3.2垫木与吊点的位置相同,并应保持在同一平面内。5.3.3.3同桩号的桩应堆放在一起,而桩尖应向一端。5.3.3.4多层垫木应上下对齐,最下层的垫木应适当加宽。堆放层数一般不宜超过4层。5.3.4妥善保护好桩基的轴线和标高控制桩,不得由于碰撞和振动而位移。5.3.5打桩时如发现地质资料与提供的数据不符时,应停止施工,并与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处理。5.3.6在邻近有建筑物或岸边、斜坡上打桩时,应会同有单位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施工时应随时进行观测,确保避免因打桩振动而发生安全事故。5.3.7打桩完毕进行基坑开挖时,应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6职业健康、环境管理措施6.1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辩识和风险控制措施施工过程存在的主要职业安全健康风险及控制措施见表6—1。职业安全健康风险控制对策表表6--1作业活动危害可导致事故控制措施施工用电用电管理不到位,施工用电保护装置不完善,电源线路老化、破损触电制定用电管理制度,使用三相五线制,实行三级用电保护,使用标准电源箱。多机作业用电须分闸,严禁一闸多机起重吊装特殊作业人员无证上岗,吊装方案不当,索具不符合要求,作业人员违章作业,设备状况不符合要求,不正确使用劳保用品。物体打击,设备损坏,人身伤亡特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选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工器具与机械。电焊接桩劳保用品不齐,作业人员违章作业;焊接用品不符合要求。汤伤、触电按标准配备劳动保护用品,选用合格的焊接用品。压桩作业违章作业。机械故障发生频率较高。机械、人身安全事故严格按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作业。加强机械维修和维护。6.2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控制措施施工中存在的主要的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因素影响及控制措施见表6—2。环境影响控制对策表表6--2作业活动环境因素环境影响控制措施液压油、油料补充油料滴漏施工场地、人员、材料、机械受污染选用有效加料方式和防护办法。机械设备维修废油泄漏污染土地检修车间配备油盆等容器。加强废油回收的管理,严禁直接排放。车辆运输粉尘飞扬污染环境场内道路洒水防尘。施工平面布置设备、机具、材料凌乱工作环境不良严格按施工平面图和定置化管理方案施工。作业面应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7应注意的问题7.1压桩时,预制管桩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使用。7.2压桩时,如发现设计要求的土层与地质资料或实际不符时,应停止施工,与有关单位研究处理。7.3压桩顺序:对于密集桩群,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四周对称施打;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由毗邻建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打;根据基础的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根据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7.4静压桩机应根据土质情况配足额定重量。7.5静压桩适用于软土层。当存在厚度大于2m的中密以上砂夹层时,不宜采用静压桩,桩径为φ450以内管桩。7.6遇到地下障碍物时,使桩压入时倾斜,不能用桩机行走的方法强行纠偏。应将桩身拔出,清除障碍后重新插桩。7.7桩顶不能压到设计标高时,应将桩凿去,严禁用桩机行走的方法将其强行推断。7.8压桩作业时,如夹持机构与桩侧打滑,不能任意提高压力,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继续施工。8质量记录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下列记录:8.1预应力管桩的出厂合格证。8.2试桩或试验记录。8.3补桩平面示意图(若有补桩)。8.4施工记录。8.5打(压)桩分工程质量评定表。
本文标题: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7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