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四章:新石器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第四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第一节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一、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差别1.工具、器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木、藤器具→陶器2.经济生活狩猎、捕捞、采集等非生产性经济,即“攫取经济”→种植、驯养等生产性经济,即“生产性经济”。3.人地系统更新世→全新世,冰期、间冰期→冰后期,绝灭种→现生种,直立人、智人→现代人。4.居住地天然山洞、窝棚临时居所,游移生活→大规模地定居聚落。5.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目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人类自身的遗骸(化石)、生产工具的遗存(石器等)和更新世环境遗存(动物化石和植物孢粉)等,研究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与空间传统、更新世环境的变迁及人地互动等课题;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要是人类文明起源、农业起源及其聚落环境等课题的研究。二、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1.过渡形式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分为两大传统:(1)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传统属于采集工具,经济生活以采集为主,渔猎为辅,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大型的打制石器逐渐被磨制石器所代替,其经济生活则向农业经济过渡。(2)船底形刮削器—雕刻器传统(小石器)属渔猎工具或与渔猎有关的工具,这一传统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时,小石器进一步细化,生产工具以细石器为主,很少磨制石器,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农业经济极不发达。(3)中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其时间是短暂的,其地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属冰后期。这时的人类仍然过着采集、渔猎的经济生活,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琢制石器,磨制石器尚未出现。所谓中石器文化只能作为某些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而不能作为世界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石器文化。所谓“中石器时代”也不是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出现过的统一的考古时代。2.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1)人类仍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文化面貌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类似之处。(2)中石器文化只是某些特定区域的一种石器文化,中石器时代不是所有地区都出现过的统一的考古时代。第二节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1.选材。石材的来源,一是就地取材,在居址附近的河滩或附近山坡上捡拾、开采合用的材料;二是通过交换等方式从其他地方获得。2.打割。选择好材料后,根据需要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制出毛坯。据割的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料,可能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片。3.修琢。即对毛坯通体整形。用石锤或由硬尖的石、骨、角质工具,轻轻琢去毛坯表面的棱角,使其平整,修琢成所需的规整器形。也有些石器是用修琢法制成的。4.磨光。磨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用于制作骨器和装饰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用于制作个各种工具。其方法是在砺石(即磨石)上加砂加水,以增大摩擦力,并根据需要磨出一定的形状和刃口。5.穿孔。(1)钻孔法。钻孔工具多用石钻或带硬尖的木棍、竹管等。(2)划孔法。即用一较硬的尖状工具,在石器的两面反复的刻划,使之成两端细、中间粗的长沟,沟中部着力处因沟成孔。(3)琢孔法。即用一带有硬尖的工具,由石器两面细琢而成一粗孔。这种方法多用于粗大、厚重的石器。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1.农业生产工具(1)石铲与石锄(2)石镰与石刀(3)石磨盘与磨棒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弹丸等。4.仪仗用器:穿孔石球、环形石斧,属于权杖上的头饰。5.装饰品:多以精致美观的石材制成,有珠、管、坠、环、璜、玦等。大多数属于佩饰。三、陶器的发明陶器是用陶土加水和其他羼合料,经成形、晾干、烧制而成的器具,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容器和炊具,有时也用于制作生产工具或其它用品。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的陶器大约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出现的。华北地区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河北徐水南头庄遗址;华南地区最早的陶器见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和广西桂林庙岩等遗址。(一)陶土加工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陶器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陶土加工、制坯成形、修饰纹饰、烧制成器等步骤。1.筛选或淘洗在制作一般的粗陶时,只要把经过选择的陶土经过适当的筛选即可使用。若要制作精细的陶器,则需要经过淘洗。2.加入羼合料:有时人们根据需要,会在陶土中加入适当的砂子、蚌壳末、陶片碎末、草末等羼合料。(二)制坯成形主要有几种方法:手制法:即直接用手制作陶坯的方法。又可分为:捏塑法即用手直接捏制成形。泥片贴筑法即用多块泥片或泥块自下而上粘帖而成。模制法:有些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可能用模型制作的。轮制法:即将泥疗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提拉成各种需要的器形。制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器壁均匀,器表常留有一圈圈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割的偏心纹。(三)修饰施纹。1.表面磨光在陶坯尚未完全晾干时,用石或骨制的光滑器具,反复打磨陶坯的表面。2.涂施色衣色衣又叫“陶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洁度和美观性。3.施纹绘彩拍压;戳刺;刻划;贴附;镂空。常见的拍压花样:绳纹、篮纹、方格纹。(四)烧制成器烧制是制陶的最后一道工序,烧成后的陶器可呈现出红、灰、黑等颜色,还有少量的白陶。(五)陶器的分类。1.陶器各部位的名称2.陶器的命名原则。一般是比照现今与之相类似的器物名称而定,有些类似的器物在青铜时代尚在沿用,则依据青铜器上铭文的自名而定名。古文字中符合他们特征的文字,就此取名。周秦时代简牍“遣册”中列有随葬品的名称,可以据此定名。可据其形制特征而定名。3.陶器的分类:(1)依据器形分类: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尖底器。(2)依用途分类:炊器——多夹砂陶,有罐、鼎、鬲、釜、灶。饮食器——多泥质陶,有碗、钵、盘、豆。水器——多泥质陶,有瓶、壶。储物器——泥质陶或夹砂陶,器形较大,有罐、瓮、缸等。乐器——多泥质陶,有陶鼓、陶号、陶埙、陶响珠等。四、农业的发生1.农业起源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环境变迁引发的生存危机。2.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所谓粟作农业,指的是依粟为主要栽培作物的旱作农业。粟,即中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稷”,也就是北方的谷子,也称“小米”。(1)粟遗存的发现(2)稻作农业的起源五、家畜饲养的出现高级狩猎经济出现,弓箭发明,成功率提高,可远距离捕获雌兽,一次捕获野兽较多,可放养,待无收获时再吃,从而成为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六畜大部分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猪出现较早,出现于距今约八、九千年。狗,可能源于一种小型狼,与人共生,渐被驯化,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确定有家狗出现。鸡,源于野鸡,陶鸡。牛、羊:牛并非用于耕作,主要用于肉食;羊可能驯于西亚,中国最早出现于西部,多在北方。马:家马可能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以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根据农业、石器、陶器等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发展阶段。一、早期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大约距今11000年至7500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前陶新石器时代,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华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后期为有陶新石器时代,即陶器的盟芽时期。二、中期阶段。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大约距今7500年至5000年左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和早期相比,陶器的制作水平虽有一定的进步,但仍保留有许多原始性。后期陶器的制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夹砂陶的比例下降,泥质陶的比例上升,并普遍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三、晚期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5000年至4000年,也可分为前、后两期。陶器制作水平进步。陶器几乎都以灰、黑陶为主,中期阶段盛行的彩陶到晚期阶段趋向衰落,轮制法在前期已经出观,但不普遍,到后期各文化系统中则普遍使用轮制。第四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仰韶文化一、发现与研究历程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Andersson)发掘河南渑池县仰韶遗址,发现了一种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史前文化,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仰韶文化。五六十年代,仰韶文化的考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发掘的遗址主要由西安半坡、河南陕县庙底沟等,出土了丰富遗存,确立了半坡和庙底沟两个文化类型,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前仰韶文化的研究状况。七八十年代是仰韶文化发掘和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大规模发掘了陕西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等遗址,出土了重要遗存,对研究聚落形态、社会组织和社会性质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同时,对仰韶文化的分期、年代、分区和类型的研究也比较充分展开,取得了基本共识。九十年代以来,仰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反思和积累阶段。发掘主要有郑州西山城址以及灵宝铸鼎原大型聚落遗址的发掘,研究上主要是张忠培等把仰韶文化各个类型独立成文化,而把仰韶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文化圈概念。二、文化特征一般认为,仰韶文化是由陕晋豫地区、豫中地区和豫北冀南一带的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再发展过程中将各小区的原有文化传统逐渐融合统一,形成了一支广泛分布于黄河中游的强盛文化。它的去向一般认为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分期主要有两种方案:《考古卷》的四期说,严文明的三期说。陕晋豫交界地区1.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命名。陶器:陶质以夹砂居多;陶色以红色为主,器表颜色不均;制法为手制,多泥条盘筑法制成;纹饰很有特色,即彩陶和绳纹、锥刺纹等,彩陶的纹饰母题多为写实性动物图案,底纹是红色,线条多为黑色,对比明显美观;彩纹多绘于器物上腹部。器形:流行平底和圈足器,大量出现尖底器,常见器形主要有小平底罐、圜底钵、小口尖底瓶、细颈壶和平底盆等,是半坡类型的基本陶器组合。2.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命名(或称庙底沟文化)。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仍为红色为主,出现灰陶和黑陶、白陶。制法是泥条盘筑法,轮制法出现。多有纹饰。泥质陶多饰彩陶,并达到仰韶文化彩陶的顶峰。彩陶纹样中写实性大为减少(只有鸟纹和极少的蛙纹),以圆点、弧线三角纹、勾叶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为主,纹饰母题主要是花卉(玫瑰)。器形:半坡类型的罐、钵、盆、壶、瓶组合仍存在,加入了釜灶、甑等,还有少量外来的釜形鼎。尖底瓶的口沿已由杯口演变成双唇口或折唇口。3.西王村类型:以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命名(又称半坡晚期类型)。陶色仍以红陶为主,但灰陶比庙底沟增加,占1/6左右。陶质仍以夹砂为主,但泥质陶显著增加,占1/3左右。纹饰比庙底沟变化很大,彩陶急剧衰落,以素面为主,饰纹者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蓝纹增加,并出现较多附加堆纹。制法以泥条盘筑法为主,轮制陶有增加。器形:变化也很大,基本组合中钵、瓶、壶已不多见,新出现附加堆纹缸和镂空豆。豫中地区(郑州、洛阳为中心)秦王寨类型(或称大河村类型):以河南广武秦王寨遗址命名。分布中心在郑洛地带,基本分布范围包括整个豫中地区。陶器质地、颜色与西王村类型相似,纹饰也与西王村接近。彩陶仅次于庙底沟类型,是郑洛地区彩陶最发达时期。彩陶图案多样,花纹繁缛,多为白地红彩,与其他类型不同。彩陶纹样有太阳纹、星座纹、睫毛纹、S纹、X纹、网格纹、同心圆纹等,表现手法富于变化,整体构图匀称美观。器形:基本延续了阎村类型的陶器组合,但尖底瓶已基本不见,鼎却急剧增加,并新出现了背壶、盉、豆等大汶口文化影响器物。豫北冀南地区这一地区目前只发现两个类型,而且对命名、年代、文化特征以及相互关系也还有争议。1.后岗一期类型:以河南安阳后岗遗址命名。陶器:陶质以细泥陶最多,夹砂陶次之,泥质陶最少,与其他类型都不同。以素面为主,纹饰者较少,有划纹、戳点纹、指甲纹等;彩陶也很少,多为红彩,图案也很简单,为宽带纹、平行线、三角纹等。制法以泥条盘筑法维多,局部经慢轮修整。器形有鼎、罐、钵、盆、瓶、壶等,其中釜形鼎、小口双耳壶、红顶钵最有特色。2.大司空类型:以河南安阳大司空遗址命名。陶器: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陶为多,红陶次之,黑陶和白陶很少。制法泥条盘筑法为主,局部经慢轮修整。以素面和磨光为多,纹饰陶较少,彩陶也不多,一般为红彩或紫红彩,黑彩极少。彩陶图案
本文标题:《考古学通论讲义》第四章:新石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7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