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间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慧能佛住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红楼梦》“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红楼梦》红尘“尘本不红,以言其染也。”《祖庭事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种种众生,居种种生灭海中,生此死彼,迁流不息,无非一轮回之相而已。盖众生自无始以来,展转生死于六道之中,如车轮之旋转,无有已时,故曰轮回,或曰轮转,或曰流转。”——《佛学次第统编》六道: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法华经序品曰:“六道众生生死所趣。”“轮回六趣,如旋火轮。”《观佛三昧经》“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胜天王般若经》“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仁王经》无间地狱:“八热地狱之一。梵云阿鼻旨,造五逆罪之一者,即堕于此,一劫之间,受苦无间,故名无间地狱。”五逆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如揵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楞伽经》三毒:贪嗔痴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楞严经》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药师本愿经》欲知生前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蒙·乾称篇》(《西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世俗处。……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在人类的关怀和努力下,人类痛苦的一切重大根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以征服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几乎是完全可以征服的;尽管消除这些根源的过程缓慢得令人忧伤,……但假若每一个富有聪明才智、充分慷慨的心灵都在这个努力中承担一份责任,那么他们就在这种斗争中享受到了一份高贵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是任何一种自私自利的自我沉溺都无法用任何贿赂换来的。——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慈悲: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本文标题:人间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9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