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发现美丽,静待花开——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和瑞新寒假里,终于能有时间静心拜读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由于时间仓促,读得不够全面和深入,很是遗憾。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发现美丽,静待花开》一、教育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拜读李希贵老师《面向个体的教育》后,我不禁思索教育是什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个体。教育孩子也要遵循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教育是信任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更是发现的艺术。没有发现,因材施教、彰显特长便无从谈起。1、发现那棵树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们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呵护白桦。于是,如何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发现每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就成为校园的重大挑战。发现那棵树,就是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孩子的缺点,要懂得发现他的优点,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发现那棵树,就是要尊重孩子。儿童正处于成长时期,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矛盾最为集中的时期。面对孩子的诉说,我们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倾听,这本身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也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说话没什么意思而不耐烦,甚至打断孩子的话敷衍几句甩手而去,这会极大地挫伤孩子。发现那棵树,就是要鼓励孩子。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激励的作用,而且强调实行“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每个孩子,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强烈。2、发现课程的独特价值3、发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切不可用一个脑袋想出的东西填塞那么多脑袋,一位管理者也万不可习惯于把别人的脑袋执意地当做自己思想的跑马场。4、发现阅读的力量二、用一颗从容的心,静待花开在翻阅此书时,“学会等待”几个字走进了我的视野里。作为教师,可能有一个通病,总有些时候会不自觉地要拿自己班级的孩子去和别的班级的孩子进行对比,比较完之后再得出一个认为他们样样都不应该落后的结论。我们希望他们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们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诸多期许都加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希望他们强大,希望他们优秀,希望他们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们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记得我原来带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小昊天,新学期开学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不知道闯了多少次祸,欺负了多少小朋友,大家提起他都只有摇头叹息,连家长们都知道班级里有这么一个“惹祸精”,我也一度很是头疼,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实在上火了还会大声训斥他。这样的方法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让他变本加厉。后来偶然一次,在排队时我忍不住把他拉到了班级队伍的最前面,美其名曰:让他给全班小朋友带好头,做他们的榜样。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让他开始慢慢有了改变。排队时,他积极主动站在第一个为后面的孩子领头,出操时走得特别有精神,我不禁诧异于他的改变。为了鼓励他,我抓住这件事大力表扬了他,他脸上的自豪一下子就让我动容了,原来孩子的快乐和骄傲是那么简单,只需要你的一句肯定而已。后来的一周里,他也有反复发作的时候,但是很明显的,已经开始有了改变。可能是我将目光放在他身上的时间长了,我发现了他身上越来越多的优点。比如:他特别有小组荣誉感,为了让自己的小组拿到“最佳小组”,他上课时开始努力控制自己认真听讲,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后来,我又发现他书写时态度很认真,为此我还把他写的字拿到讲台前给其他小朋友做展示,他的笑脸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揠苗助长反而会坏事。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突然想起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多种角色,角色不同,固然体验不同,收获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每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同样,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相信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他们长大,陪着他们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待花开。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地成长!!!
本文标题:《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2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