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当前,西南大学正处于申报研究生院的关键时期。可以说,自2005年西南大学组建和进入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以来,西南大学在教育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与科研资源等各方面条件都得到明显的改善,然而,要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不仅应该重视学校的硬环境的建设,学校软环境建设方面也应该提高到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高度。软环境的建设包括许多方面,但良好的学术氛围的营造则是其中的关键。研究生教育顾名思义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因此,学术应该成为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则是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和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关键。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谓学术氛围,就是知识共同体基于学术探索和创新的偏好和热爱,在各种科学研究中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形成不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不断开拓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一种追求和氛围。学术研究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而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厚重的学术氛围可以点燃学生的学术热情,激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毋庸质疑,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著名高等学府,大都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术研究不再是导师布置给学生的一种任务,而是成为发自学生自己心中的热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将学术研究列入自己日常生活安排中,可以说,这种学术氛围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而这些来自世界上著名高校的学生是被这种历史积淀形成的学术氛围所熏陶出来的,他们大都有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追求,并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术氛围的浓厚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学术研究的行列中来,而学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在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后,学术氛围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整体学术研究实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术氛围的提升有利于学校学术科研实力的提升,这一点已经不置可否,而学术研究实力的上升和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上升其实是一个双向互动影响的过程。学术研究实力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只有学校的学术水平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才有可能得到提升,而学校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又将有利于科研经费的增加、科研条件的建设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因而最终又能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二、学校应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学校应营造的学术氛围应该是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创新思维和成果的土壤。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稷下学宫就实行“不治而议论”和自由辩论的政策,为士人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近代蔡元培更是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使北大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得到长足的改变,并促成了许多名流大家的成长。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是传播专门知识和学术科研技能的重要场所,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本性,创新也是学术研究的至高要求,而学术自由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备的社会环境条件,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学术陶冶和熏染,可以说,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和气候。因此,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更应该提倡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提倡独立自由的科学思维。科学研究是一个突破传统和惯例的过程,只有塑造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才能使这些新思想、新思维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只有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才有利于学者们充分表达他们活跃的思想内容,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学术研究潜能。当然,要真正营造自由和民主学术氛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一方面是中国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权威思想的影响使得新的学术成果往往得到所谓的权威人士的排斥,因而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另一方面,受政治或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学术上的创新成果和社会政治等往往发生语境上的冲突,此外,当代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也影响了真正的高水平创新作品的生成。因此,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的营造要求我们积极提倡“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学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区分学术研究和政治伦理的界限,做到真正的开放民主,学术研讨无禁区。当然,这是需要管理者有博大宽阔的胸怀和勇气的,也需要研究者们真正有一个追求科学真理的学术理想和执着精神。三、多措并举,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形成不是一蹙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然而在它的形成之初,我们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保证它有深厚的根基去成长和发展,最终使这种学术氛围成为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学校上空的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我们的隐形力量。(一)抓住机遇,提升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学校应该抓住“211”工程建设和即将开展的研究生教学水平评估的契机,全面开展对自身学术科研实力的检查和自评,努力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相对显弱的学科,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首先,科研条件建设是科研学术水平提升的基础,要加大对学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力加强自身科研条件的建设。同时科研经费的投入要注意文理学科之间的相对平衡,文理并重不可偏系。建立学术科研奖励制度和科研考评制度,大力加强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其次,一支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梯队是学校科研实力得以提升的最主要保证,应着手科研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全面检查科研队伍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水平,科研队伍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校内自身培养的人才上,而应该真正实行开放性的用人机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将各方英才引进来,以建设一只具有较大的活力和发展潜能的科研梯队;再者,必须净化学术环境,加强学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道德约束机制,预防和杜绝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学校应加强增加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并增强对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和宣传力度,增强学校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发挥学术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从而也能提高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活动的兴趣和动力。(二)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实践活动。丰富多采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术活动的兴趣,而且可以互相交流各自对某一问题的观点,从而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学术沙龙、学者讲座、科研立项活动、学术征文比赛等等,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学术活动,西南大学“五月文化艺术节”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典范;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实际,面向社会和市场,组织学生到企业、学校或者机关单位等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实践活动,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使学生在得到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机会的同时,扩大了学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校声誉;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与其它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跨学科的项目合作日益增多,研究领域交错愈发频繁,跨学科研究,加强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这将有利于促进两校学术交流以及校园文化的融合,点燃校园的学术文化激情。如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就于2004年11月-2005年1月期间,联合举办了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研究生联合学术节,学术交流节期间,举办了“院士论坛周”、“院长论坛”、天南大讲坛等专家专题讲座,营造校园学术氛围,以大师级的学术报告为学术交流节护航,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三)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和研究生评价制度。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和研究生评价制度是学校学术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高校,无论是教师评价亦或学生评价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是一个难点。如何分配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是老师和学生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术是一个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高校都应该大大加重学术研究成果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中的权重。当前高校往往强调以全面发展作为人才的评价指标,但是对于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这一评价标准应作适当的调整,因为研究生阶段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主要以学术研究作为自身的最重要任务,不仅如此,学术之路是由他们选择的,他们热衷和擅长于学术研究,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如果简单地以全面发展或者德才兼备作为学者或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将很有可能忽视那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研究兴趣但却不善交际和不热衷于社会活动的人,他们往往以社会实践或“德”方面欠佳而得不到肯定和鼓励。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生阶段应该以一种学术权重更大的指标来评价学者和学生,而减少非学术因素在评价中的权重。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从而保证学校学术研究成果有量和质上的保证。(四)将科研活动和勤工俭学、学生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学校可以考虑将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和勤工俭学等涉及学生经济利益的方面联系起来,将学术研究作为学生勤工俭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这样对于学生而言既得到一个锻炼和提升自身科研素质的机会,又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报酬,同时对老师来说也减少了一定的科研负担,并且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自身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此外,学校应加大校地合作力度,为学生争取更多实地考察研究的机会,学生在获得实践经验的同时还有可能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而赢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和学校的社会声誉。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在2004年8月5日举办的第二界中外校长论坛上表示,学术氛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学术是一个高校的灵魂,学术水平是一个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学术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导指标,学术氛围是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西南大学正处于申报研究生院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研究生院的筹建时期或者是在研究生院成立之后,学术氛围的营造,提升学校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和实力都应该成为研究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将是一个繁重而紧迫的任务,这将是一个系统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然而一旦浓厚的学术之风弥漫在西南大学的校园上空,它将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大人,学术文化的历史积淀必将使西南大学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参考文献:[1]赵菊扬.营建学术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5,7.[2]刘庆生,肖莉凤.高校要创建自由、公正与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中国高等教育,2000,23.[3]李继凯,王强.优化高校文科研究生学术环境的要素.研究与探索,2005,9.[4]吴继红.学术自由与创新人才.人才开发,2006,5.=651增强学术氛围提高人文素质——文学院“学风建设”系列学术讲座专题报道学风竞赛月期间,文学院围绕改善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氛围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学术讲座,旨在增强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对专业学术前沿的把握,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行本专业的真实情况,帮助同学们树立学习本专业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个沟通、互动的桥梁。11月9日晚,由文学院副院长陈义海博士主讲的“考研与知识储备”讲座拉开了学风建设系列讲座的序幕。当晚,陈义海博士结合自己当年考研考博的求学历程具体分析了研究生考试的特殊性,他鼓励同学们要做长期的知识积累。之后,文学院充分利用自身雄厚的师资力量,邀请本院资深专家学者就文学院各专业方向的考研开设专题讲座。11月29日,文学院语言据理学研究专家王艾录教授为同学们开设了“语言文字学方向考研”的专题讲座。王教授从重文学轻语言的社会现象说
本文标题: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2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