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各类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命题规律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及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往往结合世界或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来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活化的特点,以区域图、统计资料来呈现信息,考查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卷Ⅱ考查地质灾害,2014年山东文综卷考查气象灾害,2014年福建文综卷考查水文灾害。试题题型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知识点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自然灾害(1)概念: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2)发生的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3)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复杂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2.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人员伤亡:给人体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2)财产损失:①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②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果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其相对人员、财产的损失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的差异。受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抗灾害能力地区差异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知识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热带气旋(台风)(1)产生条件:高温高湿的广阔洋面;上冷下热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2)造成危害:台风是通过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带来灾害的。①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②造成城市、港口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③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等;④影响沿海养殖业和海上捕捞业的发展。(3)措施:①台风的监测和预报;②建设沿海防护林;③加固海堤等。干旱一、产生原因:1.华北的春旱:自然原因: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为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2.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②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③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3.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②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③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④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②水利基础设施落后;③防灾意识不强。二、造成影响:1.河流断流、水库干涸,影响河流航运、发电;2.人畜饮水困难,工农业生产缺水,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3.容易引发森林、草场火灾。三、防御措施:1.加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预报;2.适时进行人工增雨;3.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4.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耐旱作物;5.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6.调整农业结构,限制耗水大的产业发展。寒潮一、发生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二、发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三、造成影响:不利:1.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牲畜冻病、冻死;2.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阻塞交通;3.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4.能源需求大,供应困难。有利:1.带来大量的降水、降雪,缓解旱情,对农作物有保温作用;2.增加土壤水分,墒情较好;3.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四、防御措施:1.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2.使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3.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防寒准备;4.熏烟或者浇水。5.次生灾害:风暴潮、沙尘暴、雪灾。地震一、主要原因:1.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2.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二、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1.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2.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三、防御措施:1.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2.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4.提高自救、互救能力;5.国家及时救援。滑坡、泥石流一、产生原因:1.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2.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3.夏季多暴雨。4.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二、防御方面:1.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3.实施护坡工程;4.植树造林。洪涝一、产生原因:1.自然因素:①降水多、暴雨集中;②地处地形的迎风坡,降水多;③冬春季节降雪多,夏季大量积雪融化;④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2.人为因素:①中上游的植被破坏;②陡坡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泥沙淤积;③围湖造田,导致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④下游低洼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对径流调节作用减弱。二、防御措施:1.非工程措施:①加强监测、预报、预警;②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③制定防洪减灾的法律法规,规范减灾行为。2.工程措施:①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②建设水土保持林等;③河流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修筑堤坝;⑤整治或开挖河道。城市内涝一、产生原因:1.城市规划存在缺陷;2.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3.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4.降水强度大。二、防御措施:1.加强城市排涝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2.增加城市绿地面积;3.加强暴雨的预报预警。风暴潮一、产生原因:1.大风,主要是台风和温带气旋;2.天体引潮力(初一或正月十五前后)二、造成危害:是通过狂风、暴雨以及大浪带来灾害的。1.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2.造成城市、港口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3.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等。三、防御措施:1.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2.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3.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生物灾害病害(农作物病害、森林病害)虫害(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和鼠害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二是北半球中纬度自然灾害带灾害带位置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自然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环太平洋灾害带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环太平洋沿岸,宽数百千米的地带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和海岸带灾害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北纬20°—50°之间的一条环球自然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台风、干旱、低温、风沙等气象灾害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而超强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会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二、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三、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迁出灾害高风险区就可以“缩小”灾害的影响或“缩小”区域灾情,而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进入灾害高风险区就可以“放大”灾害的影响或“放大”区域灾情。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知识点三、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2.成灾人口和农业灾情严重一般年份,全国受灾人口近2亿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①海洋灾害带:台风、风暴潮、赤潮②东南沿海灾害带: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③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④中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二级阶梯,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泥石流⑤西北灾害带: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⑥青藏高原灾害带: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二、中国的地质灾害1.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对比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特点分布灾害地震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西南地区为重灾区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最严重山地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夏季多雨等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在地域上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的分布特点2.地质灾害多发区实例:西南地区自然原因:①构造活跃;②地形复杂,地表不稳;③水源充足,多暴雨。人为原因: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②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③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④缺乏相应的灾害预警系统。三、中国的水文灾害1.我国三种洪水灾害类型的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类型分布地区发生时间形成原因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初冬河流封冻时,高纬度的下游河段先封冻,上游河水因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初春河流解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溢出两岸,形成洪水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4—9月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西部和东部高纬山区4—5月融雪洪,7—8月冰川融水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初冬河流结冰时和初春河流融冰时2.水文灾害多发区实例:长江流域原因如下:分布区旱灾类型与特点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害。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伏旱发生在7—8月,以东部最为严重,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是夏旱(5—6月)出现的高频区东北区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华北区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长江区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有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则以春旱为主。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超过内陆西南区四、中国的气象灾害1.旱灾2.台风灾害我国台风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3.寒潮灾害①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②三条路径南侵我国:偏西、偏北和东北③寒潮灾害的表现:北方主要为大风、降温霜冻和暴风雪,南方主要为降温、冻害和雨雪。④主要受灾地区: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4.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实例:华北地区形成的原因农作物病虫害分布地区灾情小麦锈病病害水稻病害棉铃虫病害东部重于西部,南部重于北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黄河下游、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沿海等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稻田产区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产区受害尤为严重,长江流域棉产区也有发生五、中国的生物灾害1.三种农作物病虫害2.森林病虫害3.蝗灾
本文标题: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4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