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的框架(主要内容)课程的教学要求与考核课程简介•《教育政策与法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54学时,3学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比较系统地获得教育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理解现行教育政策、法规及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系统且简明地介绍和阐释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努力反映教育政•策法规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就。•2、实现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3、结合教育政策法规的专题分析,对我国颁•行的教育法律进行了重点解读。教材的新意与特色•绪论•上篇理论篇•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概述•第二章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与特征•第三章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第四章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第五章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第六章教育政策评价•第七章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课程的体例(主要内容)•下篇实践篇•第八章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法规•第九章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第十章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第十一章我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第十二章我国教师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第十三章我国民办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教学要求:•*课前认真阅读并熟悉本教材;•*建议做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完成必要作业参加课外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与考核•课程考核:••*课程成绩=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20%课程的教学要求与考核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知识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历史及意义,明确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建国以来教育政策、法规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关系。•教学难点:加强教育政策、法规研究的必要性及思考。•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政策、法规建设的简要回顾•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教育政策、法规建设的关系。•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期,我们可以将1949年至今的教育发展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时期(1949-1956年);•——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57-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遭受破坏时期(1966-1976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77-1999年);•——新世纪教育大发展的新时期(2000年至今)。一、过渡时期的教育政策建设•1949年9月21提-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即建国纲领。建国纲领也是建国的总政策。这一总政策的第五章是文化教育政策。在文化教育政策中,首先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的明确规定。《共同纲领》第五章第四十一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文化教育政策在明确国家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的同时,也明确地提出了建国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与目标,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共同纲领》中的文化教育政策对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的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共同纲领》中的文化教育政策又可视为教育的总政策或基本政策。遵循基本政策的原则与精神,从恢复与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出发,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又着手制定并颁布了若干重要而具体的教育政策。主要表现为:•其一,制定了接管与改造旧学校的政策。•其二,制定了关于调整高等学校院系的政策。•其三,作出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其四,作出了《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其五,提出了师法苏联的教育政策。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政策建设•1957-1965年,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这段时期,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政策首推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即“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遵循这一方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教育的若干政策又有了新的调整与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作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决策。•其二,实施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所谓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所谓两种劳动制度是指8小时工作劳动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其三,在教育中贯彻阶级路线与阶级政策。•其四,教育政策的重要调整。•其五,制定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三、“文革”时期“左”的教育政策•1966—1976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导“文化大革命”中教育革命的总政策,是曾经产生强烈影响的“五七指示”。。在“五七指示”的指引之下,“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战线实施了一系列“左”的、错误的教育政策,由此造成了对教育事业的严重摧残与极大破坏。•其一,在教育领域广泛开展“革命大批判”。•其二,学校教育制度与政策的“革命”。首先是高等学校教育制度与政策的“革命”。其次是学校领导体制与管理政策的“革命”。•其三,推行“政治挂帅”的教学政策。•其四,实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政策。•“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在不断经历狂风暴雨之时,也有过问歇的和风吹拂。在教育领域内,也一度出现过针对种种错误的政策而进行的政策调整与整顿。例如在邓小平一度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期问出现了对教育工作的整顿,提出要重新估计前17年的教育工作,认为要正确对待教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明确提出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知识,重视基础理论教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整顿教育工作刚刚起步之时,由于极“左,’势力的强大,许多整顿教育的意见与政策未能付诸实施。旋即掀起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得教育战线依旧阴云密布。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法规•1977年至20世纪末的20余年间,我国教育事业步人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与加强教育政策法规建设息息相关的。这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政策的调整、变革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首先是通过恢复高考进行的。有论者认为,恢复高考和实行留学政策是促使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举措。实行留学政策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980年2月12口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是新中国第一部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专项教育法规。•2.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决定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启动与推进。1985年5月,我国有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政策出台,这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颁布的意义非同寻常,它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历程,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们把1985年至20世纪末的这段时期称为启动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与中心是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在阐释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即:•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出台了一些新的旨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促进各类教育事业新发展的教育政策,其中以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最为重要。这是一部纲领性的教育政策文献。•3.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法制化建设得到加强。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的第一部专项教育法律。《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新时期我国教育立法的起步,继此之后;我国教育立法工作稳步向前推进。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这些教育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体系。其中《教育法》作为教育的基本法在现行的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4.20世纪末制定的面向新世纪的重要教育政策。这种重大政策决定主要有:其一,发布了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了教育振兴的“六大工程”,即: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跨世纪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211”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由此体现出面向新世纪的教育行动方略。其二,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深刻地阐释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强烈现实意义,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追求。五、新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法规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的庄严宣示。为了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建设在深入推进,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新时期教育政策建设的新进展。这主要反映在:•其一,出台了加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政策。•其二,出台了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教育政策。•其三,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2012)等•2.新时期教育法规建设的新进展。新时期我国继续坚持与强化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教育法制化建设在向前推进,教育立法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是:•其一,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其二,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三,教育部2002年发布第12号教育部令,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作出了具体规范。•其四,2012年8月29日国务院第21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教育督导条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
本文标题:教育政策与法规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