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歌意象集锦(一)自然万物1.山川风物类。“青山意象”: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月”意象: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事人非的感慨。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冰雪”、“冰心”意象: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洞庭青草》)“水”意象: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②时光流逝。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关山”意象:①关塞山河。如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②历史存在。如“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清风明月白云”意象: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如“明月清风惊鹊”等。“斜阳云烟清霜”意象:①沉郁思古幽情。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如“暮霭沉沉楚天阔”。2.天地草木类。“草木”意象:①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②乐景写哀。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芳草”意象:离恨愁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用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别愁绪。“芭蕉”意象:代指离情别绪。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梧桐”意象:凄苦悲凉悱恻。如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梅花”意象:①高洁人格的象征。如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②孤芳自赏、孤高自许。如陆游“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都是用冰清玉洁的梅花凸显不同流俗的品质。“菊花”意象: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志向高洁。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菊花般高洁品格的激赏与追求。“松柏”意象:孤直坚强。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另外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则有飘零之意。“莲”意象:“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3.虫鱼鸟兽类“蝉”意象:①品行高洁清高。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杜鹃”意象:①孤独悲苦。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②乡思乡愁。如范仲淹:“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鸿雁”意象:也叫“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乌鸦”意象: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蟋蟀”意象:又名“促织”,古典诗歌中有“怀念征人”之意。如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等。“猿啼”意象: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如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鹧鸪鸟”意象: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鹧鸪”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如“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燕”意象:①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②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二)人间万象1.静态物象。“舟船”意象:①寄托游子漂泊之感。如李商隐《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②倾诉追求自由放行天下的灵魂解放感。如“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韦庄《西塞山下作》)“南浦”意象:惜友送别。“南浦”本是水边送别之所,古人作为惜友送别的代称。如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等。“长亭”意象:古人送别之所,有“离愁别意”。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羌笛”意象:是西域的一种乐器,古诗中有凄切怀乡之意。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琴瑟”意象:①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如《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②比喻兄弟朋友情谊。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秋水”意象: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红叶”意象:传情之物,也指以诗传情。如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红豆”意象:红豆即相思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2.动态物象“登楼、倚楼、凭栏”意象:①“倚楼”多为哀伤幽怨之情。如“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如“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偁《点绛唇》)“捣衣捣练”意象:“捣衣”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古诗中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如“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一、了解古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借景(物)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或物)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比拟与比喻不同:(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都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赋、比、兴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含
本文标题:诗歌意象集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7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