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第八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结构一、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最高峰。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其他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战争的欧亚策源地形成;英法对德意日的侵略实施纵然政策。2、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3、战火扩大:北欧、西欧、灭亡法国——袭击不列颠(1940年,英国)——突袭苏联(1942年6月,规模进一步扩大)——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4、反法西斯斗争:(1)1942年初,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2)政治上: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3)军事上: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盟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5、结束:欧洲战场:1945年5月,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二战结束。6:影响:(1)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基础巩固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A、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英法的绥靖政策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2、德国进攻波兰前,英国首相张伯伦一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国比作为一个主权国更有利于英国”的主要依据是()A、波兰被占领有利于德国进一步进攻苏联B、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C、波兰保持主权独立会打破欧洲的均势D、帮助波兰会削弱英国实力3、“俄国面临的危险就是我们和美国面临的危险。”二战中丘吉尔的这句话表明()①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②法西斯国家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③英美要援助苏联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逐渐形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4、2005年5月9日,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齐聚莫斯科,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转折点是()A、百团大战B、斯大林隔了战役C、珍珠港事件D、诺曼底登陆5、美国总统曾发表了“国耻日”的演说。这里所说的“国耻日”应该是()A、来客星顿的枪声B、经济危机的爆发C、珍珠港事件D、朝鲜战争的失败6、下列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A、决定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B、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C、苏联答应在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D、决定彻底摧毁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的启迪是()①只要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战胜共同敌人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③所有国家都应该互不侵犯,和平共处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A、①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8、二战爆发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是()①牺牲小国利益,谋求大国安全②调整对德政策,以谈判代替冲突③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攻苏④以守为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9、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是()A、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采取纵容政策B、慕尼黑阴谋C、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D、英法坐视波兰被德国灭亡10、1940年罗斯福发表“炉边讲话”时说:“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这个国家是指()A、英国B、法国C、苏联D、波兰1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表明()A、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建立合作关系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不如资本主义之间矛盾尖锐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消失D、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敌人12、融入情景,探究问题在那场战争中,苏联军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胡锦涛讲话(1)材料中“那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2)材料中胡锦涛认为中、苏两个国家人民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请指出中、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例典型战役。(3)“那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时光飞逝,“那场战争”已过去了60年,但历史的伤痛教训不能忘怀。根据所学所感,写一句话。13、融入情景。探究问题材料一希特勒的译员施密特的回忆:“我不只一次地听到希特勒说过: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也进军莱茵区,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可利用的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材料二希特勒又说:“英国是我们的敌人,和英国人冲突,将是生死存亡的战争。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人物都是不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人物,在最近几年,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再回头对付东方。”材料三引自一位德国将领在战后纽伦堡军事法庭上的供词:“到1939年,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抵抗这些国家的合力攻击。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经过波兰时,在西线与23个德军师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1)材料一中希特勒进军莱茵区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紧张?(2)希特勒是怎样实施“先对付西方,然后再回头对付东方”战略的?(3)材料二中所说的德国和英国的冲突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冲突?(4)材料三中所言“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14、融入情景,探究问题材料一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圣彼得堡来客》材料二丘吉尔同他的同谋者认为:“要使前俄罗斯帝国臣服,不仅是军事上远征问题,而且是世界政治问题……我们只有依靠德国的帮助才能制止俄国。”——《丘吉尔的一生》材料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丘吉尔的一生》(1)材料一、二、三的历史背景是否相同?举例说明。(2)在上述材料中,丘吉尔对德国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在材料一、三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吉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15、融入情景,探究问题材料一“我对一个强大邻国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报多大的同情,但总不能为了他而不顾牺牲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这场战争……”——1938年张伯伦的讲话材料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1940年5月丘吉尔的演说材料三“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和谈。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里、天空中与他们战斗到把一切敌人消灭为止。……任何反对纳粹主义的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我们将进一切力量帮助俄国人民。”——1943年6月丘吉尔的讲话(1)“强大邻国”和“小国”分别指那两个国家?张伯伦的言论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英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英国的政策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4)从上述材料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5BAABC6—10AABBB11A12、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2)中国: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3)日本投降。(4)远离战争,维护和平。13、答:(1)希特勒已经撕毁《凡尔赛和约》;害怕英国的干预。(2)进攻波兰、北欧、西欧、灭亡法国、突袭英国之后与1941年突袭苏联。(3)带有争霸性质。(4)希望德国在灭亡波兰后进攻苏联;结果自食其果,英法先于苏联遭到德国的侵略。14、答:(1)不同。材料一发生在一战前,理由有二,即“圣彼得堡”是沙俄时的地名;材料中显示了英法俄在谋求结盟(即三国协约);材料二是帝国主义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干涉时期,因为有“前俄罗斯帝国”的称号和“政治问题”、“军事远征”等信号。材料三是二战时期,因为时间是在1941年。(2)“一战”前,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为战胜德国,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协调与法、俄的利害冲突,谋求与法俄结盟;“一战”后初期,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英国试图利用德国去遏制苏俄;“二战”爆发后,英德再次成为交战对手,丘吉尔认为只有联合才能取胜,战胜德国法西斯。(3)材料一中称沙俄为“魔王”是因为沙俄一贯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在争夺巴尔干地区、中东和远东地区的角逐中是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材料三中称苏联为“魔王”是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4)外交政策是始终以英国的利益为转移。15、答:(1)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纵容德国侵略的政策(绥靖政策)。(2)由纵容侵略到坚决抵抗。(3)支援苏联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因为法西斯德国成为英国、苏联的共同敌人,只有联合苏联才能打败法西斯,才能维护英国的利益。(4)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决不能姑息、纵容,要坚决抵抗。
本文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77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