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循环系统(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要点
循环系统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Heart:收缩力变化搏出量变化心率变化Vessel:收缩舒张、外周阻力供血量的变化回心血量的变化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外周血管收缩,心脏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布:皮肤、骨骼肌、肾、内脏血流下降而保证心脏、脑等重要脏器之血容量。由于收缩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迫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以维持足够的输血量,保持正常血压或稍高。失血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脏的神经支配AChNNE1AChNAChM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NE—cAMP↑—L-Ca2+通道激活•正性变时作用—心率增快∵If↑—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传导加快∵Ca2+↑—0期上升↑、幅度↑•正性变力作用—收缩增强∵Ca2+↑—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摄取Ca2+↑ACh-激活G蛋白-K+外流↑-超极化cAMP↓-Ca2+↓•负性变时作用—心率减慢∵K+↑,4期最大复极电位↑,自动去极速度↓•负性变传导作用—传导减慢∵Ca2+↓—0期去极↓,幅度↓•负性变力作用—收缩减弱∵K+↑—平台期缩短—Ca2+↓紧张(tonus)——神经或肌肉等组织维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活动。心交感紧张(cardiacsympathetictone)心迷走紧张(cardiacvagaltone)占优势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β1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心得安)(二)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副交感舒血管交感缩血管交感舒血管副交感舒血管末梢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受体、2M受体M受体效应器绝大多数血管,皮肤骨骼肌血管消化、外生殖效应-血管收缩2-血管舒张血管舒张血管舒张紧张性活动交感缩血管紧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时生理作用调节外周阻力及血压、血流量与骨骼肌血流增加有关调节局部血流(三)心血管中枢•延髓是心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心迷走中枢:迷走神经疑核、背核–舒血管区–传入神经接替核:延髓孤束核(四)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1.压力感受性反射反射弧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传入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中枢—延髓孤束核传出神经—心迷走、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效应器—心脏和血管压力感受器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刺激减压反射(重点)当动脉管壁扩张时,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上压动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到延髓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使血压下降。血压突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兴奋性↑孤束核交感缩血管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中枢紧张性↓紧张性↓紧张性↑交感缩血管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阻力血管舒张容量血管舒张心脏活动↓外周阻力↓静脉回流量↓→心输出量↓血压↓Ⅸ、Ⅹ平均动脉压生理意义①通过负反馈调节,双向、快速调节血压;②维持心、脑正常血流量。2.化学感受性反射反射弧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传入神经—窦神经、迷走神经中枢—延髓孤束核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等效应器—呼吸肌、气道肌感受:缺氧、二氧化碳增高、血液pH降低效应:呼吸运动加强,间接引发心率加快、心输出增加、血压增高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局部性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重点)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I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肾小管水钠重吸收动脉收缩血压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机制:调节血容量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致密斑感受器肾动脉压↓肾血流量↓肾近球细胞肾交感N兴奋↑GFR↓远曲小管Na+、Cl-含量↓循环血容量↓心房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肾素反射性—+++NE选择性AT2R激动剂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依那普利西拉普利氯沙坦缬沙坦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肾脏去交感神经支配略ACEI类药物设计思路Zn++S1S1'NCHOCCHNHR2OOCCOCHR3NHHS2'peptideinhibitorCCH2COOR2CHCOCHNOOSCH2COOR2CHCOCHNcarboxyalkylprolinemercaptoalkylproline天然肽抑制剂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CaptoprilCH2CHCH3CONCOOHHS依那普利EnalaprilCHCONCOOHCH3NHCH2CH2CHCOOC2H5略HumoralRegulation(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来源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交感N节后纤维共性兴奋、β受体,强心、缩血管、BP↑个性强心剂升压剂心脏结合β1受体基本同E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作用但在体心率↓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减压反射效应所致)血管除冠脉外皮肤、内脏血管缩(1)兴奋1受体,全身血管缩骨骼肌、肝血管舒(β2)外周阻力↑小剂量兴奋β2受体为主,总外周阻力↓大剂量兴奋1受体为主,总外周阻力↑(三)血管升压素1.产生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垂体贮存↓释放入血2.作用:升血压•血管平滑肌收缩(大剂量)•抗利尿作用(抗利尿激素,ADH)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素ADH)适宜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血浆晶渗压↑血容量↓Bp↓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血管升压素(VP)下丘脑--垂体束垂体后叶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来源:(四)局部性体液调节例如:组胺、NO、内皮素等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EDRF)≈NO:在一氧化氮合成酶作用下,由精氨酸脱氨基而产生(2)缩血管物质★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有多种,其中内皮素是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NO的作用:舒张血管,即刻调节血压①:BP突然↑→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内皮细胞释放NO→血管舒张→外周阻力↓→BP↓②:NO→激活血管平滑肌腺苷酸环化酶→cGMP↑→游离[Ca2+]↓→血管舒张硝酸甘油类药物与NO硝酸酯类药物进入平滑肌细胞分解为无机硝酸盐,再进一步生成NO(血管内皮舒张因子),能增加NO而恢复血管舒张功能,直接扩张冠脉缓解冠脉痉挛。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氧化氮(NO)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略伟哥:一举成名略•组胺:组氨酸在体内脱羧而生成。是一类内源性的生物胺,调节着广泛的细胞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炎症反应、胃酸分泌等。组胺是介导过敏反应的重要介质之一,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颗粒中。•当寒冷、烫伤、外伤、毒虫蛰伤、毒素(如蛇毒)、紫外线、变态反应等引起组织损伤时,可使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就从肥大细胞释放出来。略组胺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受体类型所在组织(作用)效应阻断药H1支气管,胃肠,子宫等平滑肌皮肤血管;心房,房室结收缩扩张收缩增强,传导减慢苯海拉明异丙嗪及氯苯那敏等H2胃壁细胞血管心室,窦房结分泌增多扩张收缩加强,心率加快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H3中枢与外周神经末梢负反馈性调节组胺合成与释放thioperamideH4炎症反应有关的组织和造血细胞参与粒细胞的分化,重要的炎症性受体,介导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略1、H1受体兴奋效应:•(1)增加鼻和支气管粘膜分泌粘液→引起呼吸系统症状→鼻塞、流涕•(2)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局部痛、痒;•(3)血管舒张: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水肿等;•(4)兴奋平滑肌:收缩支气管、胃肠及子宫平滑肌→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使胃肠道平滑肌痉挛;2.H2受体兴奋效应:•(1).胃酸分泌增加常见的过敏症状:皮肤红、肿、热、痒、痛等——皮肤过敏哮喘——呼吸道过敏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过敏略H1受体阻断药•作用:阻断组胺H1受体,对抗外周H1受体效应•1937年,DanielBovet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抗组胺药物,并证实该药在体内外均具抗过敏活性,他也因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1950年美国先灵葆雅公司研制的扑尔敏上市,成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代表,至今仍作为多种复方药物的抗过敏成分广泛使用。1988年,先灵葆雅公司开发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开瑞坦成功上市,标志着人类进入清醒抗过敏时代。略CHCONHCOOHSNSOCH3CH3HCOOHCHCONHCOOHSNSOCH3CH3OCH3COOHNNHCH2CH2NH2CHOCH2CH2N(CH3)2替卡西林替莫西林组胺苯海拉明白加黑含有盐酸苯海拉明略三、局部血流调节局部血流调节1.组织代谢产物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加强或组织血流量不足→组织代谢产物(如腺苷、CO2、H+等)浓度↑→局部血管(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局部血流量↑→带走代谢产物→局部血管收缩→血流恢复。2.肌源性自身调节当器官灌注压↑→血管平滑肌被牵拉→肌源性活动↑→血管收缩→血流量↓(保持血流量相对稳定)。
本文标题:循环系统(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8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