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药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药物作用的类型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⑴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⑵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⑴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⑵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3、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来分▲⑴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⑵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是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如:洋地黄强心后使心输出量↑→肾血流量↑→尿量↑,有利于消除心性水肿。洋地黄的利尿作用就为间接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效应的专一性称为选择性。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特点:⑴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如咖啡因在小剂量时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加大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⑵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作用单纯;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广泛,针对性差,副作用多。剂量:药物每天所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与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无效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致死量量效曲线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用连续增减的数量来表示。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平滑肌的舒缩等(或用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2.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表示。故又称全或无反应。如死亡、睡眠、惊厥、麻醉等,必需使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效能:指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在量效曲线上指曲线的最高点,也就是药理效应的极限。★效价:指的是产生一定效应时药物所需剂量。效能与强度的区别:强度高的药用量小,效能高的药效应强。一般说来,效能高比强度高更有实际意义。3.量效变化速度:常用直线化后的斜率表示。斜率较陡,提示药效较剧烈;斜率较平坦,提示药效较温和。-2-ED50: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此处斜率最大,对于剂量变化的反应最灵敏,称之ED50,可以代表药物的效价强度。量效曲线反应以下规律①药物必须达到一定剂量才能产生效应;②在一定范围内,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③效应的增加有一定极限,此极限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或效能,超过此极限,剂量再增加,效应不再增加;④阈剂量与最大效应间的差距反映曲线坡度。4.质反应量效曲线★半数有效量: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或浓度。分别用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如果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改为半数中毒剂量(TD50)、半数中毒浓度(TC50)或半数致死剂量(LD50)及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5.药物安全性的指标★⑴治疗指数(TI):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2)安全指数(SI):对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量效曲线不平行(或曲线斜率交平坦)的药物,可用安全指数,即LD1/ED99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3)安全范围:较好的药物安全性指标是ED95~L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其值越大药物越安全。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意义:⑴深入认识药物作用;⑵定向设计药物结构;⑶研制开发新药▲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所产生的不利于机体的作用统称。▲⑴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是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副作用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一般较轻微,多为可以自行恢复的功能性变化,但难以避免。特点:①可知性:是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可预知;②可变性:随着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③可逆性:停药后多可以自行恢复。▲⑵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以及个体敏感性过高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急性毒性: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慢性毒性: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⑶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特点:①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②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③与剂量无关(青霉素的例子);④过敏反应不易预知。▲⑷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①服用巴比妥类引起的“宿醉现象”;②大剂量呋塞米(速尿)、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⑸继发反应: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后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的葡萄球菌性肠炎。⑹特异质反应: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极敏感或极不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多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如:①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的人对骨骼肌松驰药司可林特别敏感。②先天性G6-PD缺乏者服用磺胺及伯氨喹啉后可发生溶血。⑺药物的“三致作用”:①致癌——导致肿瘤发生;②致畸胎——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③致突变——使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⑻药物依赖性①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的身体适应状态,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3-②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是指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存在精神上要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以达到舒适感。⑼停药反应: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剧烈回升。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或细胞核内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它们能选择性地识别和结合配体,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受点:受体分子中与配体的结合位点称为受点。▲配体:是指能与受体匹配结合的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受体特点:①特异性:只能与化学结构特异的配体结合;②饱和性:说明受体有限;③可逆性:解离成受体和原药;④敏感性:药物易与之结合,小量即引起明显效应。药物与受体结合:★1.亲和力和内在活性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进一步引起生物效应的能力★2.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受体的激动药,或者说有内在活性的配体称为激动药。★3.拮抗药: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即本身不引起生理效应,却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的药物称为受体的拮抗药或阻滞药,或者说无内在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⑴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其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激动药通过增加剂量和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最终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效应达到原来的高度。▲⑵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较牢固,它能引起受体构型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不能使量效曲线达到单独使用时的最大效应。▲4.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当其单独作用时呈现较弱的激动作用,而当另有激动药存在时,则呈对抗其他激动药作用,这种药物称为受体的部分激动药受体储备:药物只需占领小部分受体即可产生最大效应,未被占领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储备受体与非储备受体之间并无质的差异受体调节:▲1.衰减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激动剂后受体的数量减少,又称向下调节。▲2.上增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拮抗剂后受体的数目增加,又称向上调节。第三章药物的体内变化——药动学1.药动学的概念、内容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简称药动学。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上述变化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或速率)过程。2.药物转运的方式、特点、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一、被动转运脂溶扩散:不耗能,顺浓度差,不需载体,无竞争性与饱和性膜孔扩散:特点同脂溶扩散二、载体转运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耗能,需载体,有竞争和饱和性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载体,有竞争和饱和性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a膜面积和膜两侧的浓度差b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高,易吸收c药物的解离度,解离度低,易吸收d药物的pKa及药物所在环境的pH-4-3.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a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原型高的药,作用强,快;结合型高的药,作用弱,维持时间长b细胞膜屏障脂溶性高,小分子血脑屏障胎盘屏障c体液的pH值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较高;弱碱性药,在细胞内液浓度较高d其他:再分布;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心脏>脑>其它);药物与某些组织器官的亲和力(碘——甲状腺)4.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代谢的结果,影响代谢的因素,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主要部位——肝,其次是肠、肾、肺等代谢结果——主要是灭活,使药物的水溶性、极性增高;小部分是活化。影响因素——药酶诱导剂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eg:安眠药使药物作用下降药酶抑制剂减弱药酶活性的药物eg:氯霉素、西咪替丁使药物作用上升5.药物排泄的部位,影响肾排泄的作用部位——肾脏(胆汁,其它)影响因素——a肾功能b尿液的pHc药物间的竞争抑制6.稳态血药浓度的概念,经过几个T1/2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加快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应采取什么措施?药物的吸收与消除速度相等,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称稳态血药浓度每隔一个T1/2,衡量用药一次,经过4-6个T1/2体内药量可达稳态血药浓度首剂加倍,再每隔一个T1/2,衡量用药一次,可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7.半衰期的概念、意义、主要影响因素血浆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意义:反映药物消除速度,决定给药的间隔时间一次用药,经过4-6个半衰期,体内药物消除95%左右影响因素:肝肾功能8.生物利用度的概念、意义概念: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意义:1.从制剂方面而言,剂量和剂型相同的药物,如果厂家地制剂工艺不同,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药物,仅因批号不同,都可以因药物的晶型、颗粒大小或其他物理特性,以及药物的生产质量控制等发生改变,从而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发生明显的改变,导致时间-药物浓度曲线的改变2.从机体方面而言,剂量、剂型甚至制剂都完全相同的药物,因为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应用,也可引起生物利用度的改变,使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发生改变9.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的容积量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递质: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从末梢释放的一种化学传递物称为递质.递质传递神经的冲动和信号,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自主神经系统冲动传导的化学递质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合成: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下合成。-5-贮存:与ATP囊泡蛋白一起贮存于囊泡释放:胞裂外排,“量子释放”。消除:胆碱酯酶水解失活去甲肾上腺素合成: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贮存:与ATP和嗜铬颗粒蛋白结合存于囊泡释放:胞裂外排消除:a主要方式:再摄取-摄取1神经系统(75-95%),摄取2非神经系统→进入血液循环b次要方式:酶灭活末梢胞浆内线粒体膜MAO,其他组织内
本文标题:药理学重点完美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1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