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十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要点
1、苏联成立于?1922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又叫斯大林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积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消极的: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2、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3、“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的标志是?阅读课文:了解①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结果如何?②苏联解体的经过和标志性事件。解读新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乱”“僵”“跨”“苏联改革三部曲”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内容(从哪些方面进行的改革)?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4.赫鲁晓夫改革结果如何?怎么样评价他的改革?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一)、赫鲁晓夫的改革(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旧体制(?)弊端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内容内容:经济上: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农业:大面积开垦荒,推广玉米种植等。斯大林模式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观点,平反冤假错案等时间:1953年——1964年材料一: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3720万吨,约为总产量的43%。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产量比1953年增长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长了3倍。——-《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材料二:苏联1953年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在赫努晓夫的指挥下达2800万公顷。但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像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农民播种的玉米几乎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足够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农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经济方面或农业方面的改革。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犯了瞎指挥的错误,忽视客观规律。3.两段材料反映赫鲁晓夫的哪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秘密报告”: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而且在赫鲁晓夫执政后期,仍在搞个人崇拜,搞个人集权。据统计1963年全国性大报刊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就140幅。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4、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评价:失败。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失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5、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1)改革未从根本改变旧体制,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根本原因)(2)改革忽视了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精神(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等。1964年,赫鲁晓夫在其学生兼政敌勃列日涅夫的政变逼迫下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也进行了改革。1、改革的重点:2、结果:(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年--1982年)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没有很大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美苏两国力量对比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项目年份美国苏联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成为苏共中央书记,此时的苏联已经病入膏肓,政治季度的腐败、经济大幅滑坡、民族矛盾公开尖锐化.....戈尔巴乔夫吸取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开始对苏联社会进行了一场艰难而又雄心勃勃的改革。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1)、改革内容: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后转到政治方面,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2)、评价:改革没有成效,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社会危机加剧。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二、苏联解体材料一:1986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召开,戈尔巴乔夫指出必须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完全自主经营。但是改革带来生产的严重破坏和社会危机,1986--1988年,年均赤字430亿--449亿卢布,消费市场日益恶化。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种消费品中95%缺货。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一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戈尔巴乔夫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哪里?成效如何?重点:经济方面改革。没有取得成果,反而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材料二:1988年6月,苏共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的若干重点措施,标志着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了政治领域。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取消了一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于是,各种政党和政治派别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到苏共解体是已经有500个形形色色的政党、6万多个“非官方组织”。后来戈尔巴乔夫有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哪里?结果怎样?表现如何?重点转到政治领域,造成政治混乱。表现有二:1、一党制变成了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2、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局势随之加强。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2、八一九事件(1)、时间:(2)、目的:(3)、结果:(4)、影响:二、苏联解体1991年8月19日使国家结束分裂,摆脱危机。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苏联解体的加速剂)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撇开戈尔巴乔夫,首先宣布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苏联历史结束。二、苏联解体4、苏联解体的含义。a、苏联分裂成为多个国家。b、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实质)。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3、苏联解体时间、标志、“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在他们的后面。------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电视演说八一九事件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加速剂: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5、苏联解体的原因外部条件:“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苏联的生命周期表这个新生儿月份不足,它的母亲虚弱不堪,它自己长期营养不良,成长环境不佳,也不太招人喜欢,是地地道道的欧洲孤儿,很少有人看好它。是什么力量让它在20岁后奇迹般地从欧洲孤儿成为欧洲宠儿;30岁时更是从世界的边缘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又是什么力量使它在年富力强时身患绝症而亡。苏联的生命周期表1917年一个新生命诞生;1936年长大成人;1945年儿孙满堂;1956年重病;1986年手术;1991年死亡。苏联三次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探究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苏联是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功!课堂小结练习: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练习: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把重点放在农业B把重点放在工业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练习:3、下列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B大种玉米运动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C在维持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上局部改革D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练习5.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改革提出“加速战略”;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B
本文标题:第十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2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