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后盾,这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作为教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个体的发展的事,而且关系着国家、社会、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年青一代健康发展问题。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口阐发开去,从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影响因素、保健等四方面加以论述,以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蓝博士调查:当今世界上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依赖和强迫性障碍。其中,精神抑郁症名列第5位。为此,专家、学者惊叹:精神疾病时代正悄然来临并兴起。人类已由“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近年来,教师作为特殊的群体,无论在职业适应还是在生活适应方面都未必较社会上的其他行业的人表现得更健康,甚至心理适应困难的比率较一般人高。什么是心理健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同外部世界的协调。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个体发展的事,而且关系着国家、社会、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年青一代健康发展的问题。探寻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引导全社会重视、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当今教师的心理现状近年来,教育系统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保健,但教师的心理保健却相对被忽略了。据了解,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在一份检测报告中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份报告是在对辽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调查后做出的)。该报告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已经构成心理疾病。不久杭州教育研究所在对市内随机抽取的31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卫生、职业精神压力等情况的调查中发现,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影响其生活和工作。其中高中教师、男教师、40岁以下的教师、毕业班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及未婚教师的职业压力尤为严重。一项采用国际通用的心理测验调查显示,约有5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远远高于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的水平。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男教师。调查的另一项结果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从教师电话咨询的基本情况公布看来电教师分布:小学教师占45%,高中教师占29%,初中教师占37%,大学教师占5%,幼儿教师及退休占4%。来电高峰期:春季—4、5、6月,秋季—10、11月。咨询内容:职业压力占55%,人际冲突占22%,情感困惑占17%,职评、评优占4%,躯体化疾病占2%。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1、调查了解到的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个人的层面:学习:学历、继续教育;职称评定:普通话、计算机、学科考试、面试、论文评审;学校的各类评估:成绩(素质测试)、达标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学生难教、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参差不齐)职业层面:工作量大占84%,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认为低的占49.1%;学生的问题难处理占38.4%;教学的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相冲突,新课改难适应的占24.6%;个人的价值难体现占22.8%;升学压力大占19.6%。2、从上可以看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外界的客观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内在的因素。具体而言:1)教师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引起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行业收入不公平的现象。教师这一职业无论是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待遇等都与教师的付出有差距。再加上学校的职称评定、成绩考核、晋职晋级等不合理、不公平因素,长此以往的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从而可能使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男性教师,与其他的行业相比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和无奈,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对工作不满意、疏离感、工作压力等。2)超负荷的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1)工作繁重,累及身心。《教师杂志》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征询三十万读者填答,其中百分之八十四的人认为繁重的工作压力是影响他们健康的主要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讲解、作业批改、辅导、等每一环节均不是简单的劳动,都需要教师呕心沥血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身心情况、情绪变化、成绩优劣等。做班主任的教师还得负责班级日常事务。这一切的工作,事无巨细都离不开教师的苦心探索和勤奋付出。(2)社会期望值高,心理承载量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职称、学历、教学水平、普通话等级等各个层面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师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相应加大。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由成绩的单一性向优课比赛、学历达标、论文发表情况等多元化转变。教师为了达到一项项指标,教学之余,苦心努力。有的教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面临着“末位淘汰”或“落聘转岗”等危机。他们因之产生的心理压力的指数也相对升高。社会影响对教师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尤其是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较高。他们往往将教师的优劣介定于升学率的高下上。而且这些评价一般与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职称、晋职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这些各种社会影响的价值观无形中奠定了教师所承载的心理压力必然比其它工作更大。除此而外,教师的社会及家庭中的“压力”同样也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如恋爱、婚姻、子女升学、家庭就业、人际关系等,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烦恼、痛苦和焦虑。而教师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又往往增加这方面的适应困难。3)教师劳动的个体形式和集体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劳动形式是个体作业,这易于形成孤独、乖僻和情感的忧郁,既会在自豪中产生自赏,也会因为挫折而形成哀怨情感。另外,教师的劳动的性质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本质就是自觉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开拓的科学创造力。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益更新。许多教师因为知识陈旧、年龄老化等原因,而跟不上集体和时代的节拍。由此,教师劳动的个体形式和集体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是构成教师心理健康的一大威胁。三、教师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1、情绪问题:神经官能症:有自知之明,自己很痛苦,区别于精神病,睡不着觉又很疲劳,一般中年教师高于青年教师。其心理本质是焦虑、紧张。情绪异常: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要么非常激动(情绪高涨),要么非常低落(抑郁),无怨无故流眼泪。2、认知障碍(偏差):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别人不好,与自己无关。凡自己做的都是对的。3、个性缺陷:主要是人格缺陷,如性格异常,存在猜疑、偏执、抑郁、自卑、妒忌、暴躁、爱发脾气等特点,这类人常会使周围的人很痛苦,很难与人相处,同时也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阻碍事业的发展。4、在躯体上的表现:不完全的调查结果,教师每星期工作时间长达53—55个小时(11小时/天),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间的基本情况:50—55小时占38.2%、45—50小时占31%、55小时以上占26.7%。中老年教师中躯体上存在的心身疾病有咽喉炎占78.4%、偏头痛占40.6%、胃溃疡占23%、心脏病占15.8%、高血压占8.9%、神经官能症等。例:焦虑、紧张是教师常常面临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胃疼(中层干部)。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是人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教师职业更是如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本身就是“心理学化了的知识”。教师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学校教育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教师的心理适应困难比其他行业高(新课改)。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教师以接纳的、了解的、亲切的、协助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进而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接受学校良好的教育。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除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妙的教学艺术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其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着的、有个性特征的青少年。教师不仅以自己掌握的知识传给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志趣、才能、性格、情感、意志、心境去影响学生,以全部的心血去浇灌年青一代的心田。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使之完成光荣职业的前提条件。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教师是年青一代的教育者和引路人,其工作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教师的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品德、友好的态度、浓厚的教学兴趣与热忱、适当的情绪表现、合理的语言表达等特质,都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健全,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往往会给他们潜移默化的负面效应或意想不到的心灵伤害。所以,一个教师要圆满地完成“教师角色”,首先要培养和调适自身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康向上的青年一代学生。2、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是教师生活、教学和工作的基础。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由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一般地说,教师应时时谦虚谨慎、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师生的相互教学场中,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的和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一切劳动不以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作支点,其必然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最终影响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五、教师心理健康的构建1、整个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重视。我们应尽快建立心理测试机构,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试和指导。对人格有缺陷、心理有障碍或心理不良者应及时加以疏导、教育、治疗或劝其改行。如果有严重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的教师,应立即停止其教师工作。同时,对于将来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人,要建立个人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跟踪调查,严格筛选淘汰,让热爱教育事业且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品德至上的人投身于教育工作。2、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要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创设有益的环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只有重视教师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地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从外环境上、软环境上彻底为教师立法规范,“减负”“松绑”,谋求福利,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真正地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除对教师的管理督促外,更要多渠道多方位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服务。有些政策应更多地考虑或有意识地倾斜于农村教师或客籍教师等。作为学校领导,不仅要对教师的觉悟、师德、态度等作要求,同时应多关心教师的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深入了解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校方要耐心地解释或通过其它的方式加以补偿。社会应确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建立科学而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行政领导还可开辟领导谈心日、“谈心热线”、谈心网络专
本文标题: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2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