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安全文明施工 > 适度把握幼小衔接工作,切实防止“小学化”倾向
适度把握幼小衔接工作,切实防止“小学化”倾向——“爱唐山、做贡献,我为学前教育发展献一计”迁西县兴城镇钓水院小学幼儿园崔小争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家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了,都想及早把孩子送到较好的幼儿园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其实,幼儿从学前进入小学的跨越阶段,跨越两个学段,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标志着再一次体验、融入另一个社会团体,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作为幼儿园大班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其完成这一过渡衔接。为了搞好这一衔接,致使很多幼儿园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那么,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呢?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是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心理的正常发展。1、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早已证明,幼儿的身体发育水平、神经系统功能、认识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早地把小学内容搬到幼儿园,开展拼音、写字、算数、珠脑心算等内容的教学,片面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甚至布置家庭作业,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和竞赛活动等,必然使儿童失去接受世界的兴趣,丧失主动性与创造性,容易形成惯性思维,限制思维的正常发展水平,形成做事机械、教条的习惯,严重的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2、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极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对进一步学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幼儿进入小学后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导致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等。3、降低幼儿学习兴趣,影响小学教育效果由于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了内容不同、要求不一、参差不齐的小学知识,当其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小学教师难以按照教学要求施教,不仅扰乱了小学的教学进度安排,还会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幼小衔接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幼儿园方面1.要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1)时间意识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大班一节活动时间是30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运用游戏形式,关注幼儿活动的兴趣。而小学一节课的时间规定是40分钟,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为了能够与小学衔接,大班在集体活动时间上可适当延长,上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25分钟到30分钟左右,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35分钟左右,让幼儿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所准备。在幼儿园,幼儿活动比较自由。而在小学,一般不允许上课时间入厕或喝水,这些活动都是利用课间十分钟完成的。针对这一情况,可开展一系列有关增强时间意识的活动,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如:“小小钟表店”、“我能遵守时间”、“每天给你十分钟”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树立了时间观念,并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进行休息和玩耍,还减少了教师干预的次数,使幼儿的自主性不断增强。(2)学习习惯的培养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的养成非常重要,而且良好的身体姿态对幼儿的身体发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如:“这样坐对吗”“总这样坐会怎样”“比比谁坐得最正确”等,帮助幼儿认识到不良姿态的危害,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进行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或入厕。集体活动时要求幼儿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说话,而且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可以开展“学说别人说话”“接龙”“带着问题听故事”“开火车”等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3)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进入小学后,在书包整理和管理自己物品等方面比较薄弱,很容易出现丢三落四、书包里面一团糟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设计“小学生的书包里有什么”“文具盒里的好伙伴”“我会自己整理书包”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书包里应该有哪些物品、怎样管理自己的物品、学会整理书包等,使幼儿逐步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进入小学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生活。(4)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集体教学,在40分钟的课堂上要求学生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这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有很大不同。为了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我们就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里也是有规则的,比如刚开学就组织幼儿为各个活动区制订游戏规则,幼儿玩各种棋类游戏也要遵守规则。还应注重在户外体育游戏中为幼儿渗透规则意识,并遵循违反了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的规定。这样在生活、游戏中不断强化,使幼儿逐渐树立了规则意识。2.做好家长工作首先,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大班的学期工作计划,介绍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如:带幼儿与小学生接触,交谈小学的生活学习情况;为幼儿准备学习用具,并教会幼儿使用、管理学具。其次,举办专题讲座,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如讲授《怎样为幼儿做好入学心理准备》、《上小学了你准备好了吗》等等。通过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及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性、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必要条件。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并定期向家长发调查表,了解幼儿在家里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育儿中碰到的困难和需求等,以便及时与家长沟通意见,商讨教育策略3、和小学建立联系首先,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加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仿小学生的愿望。(二)小学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小学也应该相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1.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科学实验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幼儿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而实际上每节课40分钟。这对于低年级幼儿来说显然是不公正也是不科学的。尊重科学,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2.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首先,要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其次,培养幼儿团体归属感。学校要抓准时机,引导幼儿让其确定自己的身份,激发幼儿的自豪感,从而主动去熟悉学校。还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和新生互相认识,鼓励幼儿与其他人接触、交流,培养团体归属感。最后,重视游戏,帮助幼儿积累各种感性经验。小学教师应多研究学前教育学及其心理学,了解幼儿年龄、心理特点,顺应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游戏引入课堂,注重形象、直观教具的使用,力求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把幼儿的兴趣引导到主动学习中去,主动建构学习,使幼儿顺利渡过不适应期。3.加强小学和幼儿园的互访活动,了解入学儿童教学的特点。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关键在于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这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工作都是由具体的教师担任的。互访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对方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和学习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入学儿童适应小学时期的生活环境,尽快渡过不适应期。(三)家长方面家长在幼小衔接上的作用不可低估,为了更好地让幼儿尽早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可以配合幼儿园在家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训练。1.增强幼儿自信心。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其学习和适应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家长要增强其自信心,让幼儿在解决难题中感到乐趣,培养幼儿对失败的承受力。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具有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正在学本领,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这个时期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倾听及表达,如让孩子说一说幼儿园里的故事,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讲个小笑话,也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3.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点睡,至少要保证10小时的充足睡眠。中午最好让幼儿有50分钟午睡时间。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幼儿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关键期,幼儿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可见,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并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5.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家长可为幼儿开辟一个独立学习小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台灯及朴素、实用的学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三、幼儿园教育防止小学化的具体措施通过学习大家都清楚的认识到“小学化”教学的危害性,就如何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已经成为幼儿园的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如下:1、确立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目标,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幼儿的个性差异。2、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保教水平;推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发挥引导作用。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快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幼儿园评估体系。实施分级管理,逐渐落实责任的管理办法,把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纳入幼儿教师的量化考核。按照工作计划每学期组织两次评估检查,组织幼儿开展各项活动,组织教师各项技能学习、比赛,运用走出去、请进来、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经验,并对结果进行分项划分,把成绩纳入到教师的学期考核。规范的幼儿园管理,将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她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政府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和投入,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幼儿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学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安全公约、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幼儿园学前班领导职责等等,并张贴上墙,及时详细填写规定表册并存档。严格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一日生活制度常规及保教人员工作程序要求》,使班级保教人员一日工作做到常规化、程序化。4、以家园共建为载体,营造良好氛围。幼儿教育“小学化”,也是幼儿家庭的普遍教育现象。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幼儿园和教师在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的同时,也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的责任和工作。只有家园相互沟通,配合一致,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总之,让孩子顺利地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园、学校、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孩子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标题:适度把握幼小衔接工作,切实防止“小学化”倾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0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