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剪梅学案(一)学案编号:13编写人:梁志伟审核人:贾立恩张广胜学习目标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3、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二、自主学习指导1、学生回顾作者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代著名女词人,号。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2、写作背景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3、词牌名的由来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三、学习任务1、.学习上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2、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请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3.上阕小结: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㈡学习下阕赏析名句1.“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的意义是什么?2.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四、当堂训练类文鉴赏:《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相同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1、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3、小结:《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声声慢》之愁绪却是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五、课堂小结探讨婉约词风格: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一剪梅学案(二)学案编号:14编写人:梁志伟审核人:贾立恩张广胜一、学习目标1、明确诗歌感情的种类2、掌握诗歌感情鉴赏的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二、考点讲解1、熟识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①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②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③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④超尘脱俗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⑤生活杂感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2.从诗歌的风格流派方面分析思想情感①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②田园诗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③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④怀古诗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⑤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⑥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⑦边塞诗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3.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若不能准确判断最好不写)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答题形式是“××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答题范式: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三、【典型例题】例1、(05全国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分)【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2分)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1分)例2、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一剪梅学案(三)学案编号:15编写人:梁志伟审核人:贾立恩张广胜学习任务:(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题稚川山水戴叔伦(唐)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问题: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本诗的归趣却并不在山水,而是别有寄意,这寄意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答:(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汴河怀古(其二)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隋炀帝时,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名的暴行。诗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答:(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问题:首联描绘了怎样一番场景?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四)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五)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一剪梅答案学案一一、教学目标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3、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二、预习检测1、学生回顾作者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2、写作背景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3、词牌名的由来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4、诵读指导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1、.学习上阕赏析意境美《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请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4.上阕小结: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㈡学习下阕赏析名句1.“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
本文标题:一剪梅学案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7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