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敦煌艺术–壁画敦煌艺术
曾佩敏蔡如珍©2003目錄1.敦煌藝術的起源2.敦煌藝術的位置3.敦煌藝術的媒介4.莫高窟的特點5.敦煌壁畫6.敦煌彩塑7.敦煌藝術對後世的影響8.導賞心得9.教學啟示10.延伸活動–學生作品欣賞敦煌藝術的起源敦煌藝術以莫高窟為中心。據武周聖歷元年(公元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上起北涼十六國,下至元,清,歷時一千多年。現存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餘身,唐宋木結構窟檐五座,絹畫近千幅,各種寫本文書四五萬件,並遺存有淺述敦煌敦煌古稱‘沙洲’、‘燉煌’,敦(大也);煌(盛也)。其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的交匯點,並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敦煌位置圖敦煌今昔之比現今敦煌敦煌於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往昔敦煌遠在兩千多年前,即公元111年,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設敦煌郡,接著設西陲要塞玉門關、陽關。從此,敦煌就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陽關玉門關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區石窟的總稱,其共有812個石窟。當中計有:莫高窟石窟(俗稱千佛洞):735個榆林石窟:42個西千佛洞石窟:22個東千佛洞石窟:7個五個廟石窟:6個石窟的興建是為了配合宗教需要,並設置宗教雕塑和壁畫的神殿。敦煌石窟分佈圖榆林窟東千佛洞窟西千佛洞窟五個廟石窟至今尚未對外開放莫高窟位於敦煌市城東南二十五公里處。洞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1600公尺長的崖壁上,坐西向東,與三危山遙遙相望。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代等十一個朝代。鳴沙山三危山敦煌莫高窟---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建築:洞窟的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主要表現宗教神像,有圓雕、浮雕、影雕等類型。壁畫: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蹟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人畫、動物畫、裝飾畫。彩磚:繪畫內容以珍禽瑞獸為主,以古代神話與傳說故事為副。絹畫:屬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絹本畫和紙本畫,內容與壁畫類同。敦煌藝術的媒介敦煌石窟的崖面屬於礫石岩,地質結構鬆脆。因此,開鑿時,四壁需垂直於底面,窟頂多呈凸形,以防塌毀。敦煌藝術–建築敦煌早期的石窟之一,此窟主室約6米見方,高4.3米。頂為覆斗形,地面正中有一低平方壇。正壁(西壁)開一大二小三個圓券形佛龕,左右(南北)二壁各開四個小窟,窟門呈圓券形,窟內約1米見方,這種小窟是供僧人俐修行禪定的處所。第285窟禪窟(西魏)敦煌藝術–建築這是一種較獨特的塔廟窟形,主室平面為長方形,前部是“人字披”頂,後部是平棋頂,後部中央有中心塔柱,塔柱為須彌山形,上部是圓形七級倒塔,下部是方形臺座,臺座分上下兩層,上層四面各開一龕,下層為平面。第303窟中心塔柱式(隋)敦煌藝術–建築涅槃窟和禪窟的命名都是依據洞窟的功能而來的。在莫高窟中,只有兩座大型涅槃窟,另一座是鑿建於盛唐的秘148窟,主尊都是石胎泥塑,身長約16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進深約7米,橫長17米,後部有1米多高的賴長大臺、大臺上又有較低的通長小臺,其形狀如榻,,頂四披斷面為凹曲線,是凹曲屋面的表現形式。第158窟涅槃窟(中唐)敦煌藝術–彩塑敦煌彩塑是通過雕塑的藝術形像來宣傳佛教思想的,它主要表現宗教神像,有圓雕、浮雕、影雕等類型。其題材有佛陀、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僧人、天獸、飛天等。彩塑是石窟藝術的主體,崇拜的主要偶像,置於石窟佛龕,或中心塔柱龕,或佛壇的顯著位置,並與週圍的壁畫內容相連,色彩和諧。由於敦煌石窟開鑿於石質疏鬆的礫岩之上,無法精雕細刻,便採取用泥塑彩繪。彩塑以人工製作的木架為骨,束以葦草、外敷草泥,通過塑造和描繪的結合,表現人體的肌膚,面部的表情,鬚髮的蓬鬆,服飾的質地。大者有34米高的巨型石胎塑彌勒佛,氣勢磅礡,宏偉壯觀;小者有幾厘米高的影塑千佛。這些彩塑工藝精湛,神采栩栩如生,姿態婀娜,尤以魏唐作品最為出色。敦煌藝術–彩塑此窟在西夏時期重修。龕內佛像「善跏座」,手施‘說法印’,外穿大袖袍,內著僧支,束小結,衣褶為階梯式。佛光飾火焰紋。龕楣飾蓮花化身圖案,龕楣上方飾影塑供養菩薩,龕外兩側塑脅侍菩薩立像。該鋪彩塑色彩豐富,雅致。第432窟中心柱東向龕彩塑一鋪(西魏)敦煌壁畫是宣傳佛教思想的宗教藝術。主要有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蹟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人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等,其內容之豐富,堪稱“牆壁上的圖書館”。敦煌壁畫全都是根據佛教經典繪製而成,並由古代藝術匠師們按當時現實社會生活來塑造神靈和人物形象、生活場景,從而反映出曲折的故事情節及其內容;因而它們又直接、間接地反映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社會歷史。在結構、佈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敷彩著色等方面都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以及中西藝術交融的歷史面貌。敦煌藝術–壁畫敦煌藝術–壁畫此窟在五代時期重修。圖中薩埵那太子本生的故事情節,處理的與北魏時期254窟的相同,但題材不一樣。作者將壁畫等分為上,中,下三層,成為長卷式的繪畫構圖,採取突出人物和故事情節“人大於山”的表現形式;各個情節以山,樹,房屋作為間隔,形成一組緊密銜接的連環畫。上層北起為三王子入深山,見餓虎,薩埵飼虎,剌頸出血,二次投崖。下層南起為二兄見遺骸悲痛欲絕,馳馬回宮,以薩埵之事報告國王,國王收遺骸起塔供養。第428窟東壁南側薩埵那太子本生(北周)敦煌藝術–壁畫這是描繪釋迦佛為四眾說法及攜弟子難陀,阿難,子羅雲等,從靈鷲山駕雲到伽毗羅衛城,看望病危父親的一段故事場面。此場面生動感人,畫面色彩富麗,絢爛無比,是盛唐壁畫中色彩保存最佳的一幅畫面。第217窟西壁龕頂說法圖局部(盛唐)敦煌藝術–壁畫此藻井繪於覆鬥頂中央部位,井紋、蓮花;四週邊飾繪有回紋、菱形、靈鳥、捲草及垂角、瓔珞流蘇垂幔。藻井外圖繪的是飛天、東、南、西、北四披、分別繪楞枷,法華,彌勒,華嚴經變等。第85窟窟頂藻井(晚唐)敦煌藝術–壁畫普賢菩薩居中高坐於六牙象背上的蓮花座上,白象腳踩蓮花,光頭象奴靠近薩、羅漢等聖眾駕雲隨行。遠處峰巒疊起,突兀險峻,山間隱現樓閣寺院,水榭曲欄,還有簡樸的茅舍竹籬,景色幽靜清雅,令人暇思神往。作品以不同的線條描繪不同的物體,山峰為濃墨重筆,更顯得石壁陡峭、氣勢磅礡,雲氣採用雙勾,呈現出密密層層、翻飛湧動的效果。以鐵線描和折蘆描畫成的人物,不但比例勻稱、各具特色,而且個個仙風道骨,飄逸俊雅。畫面僅以淺淡的敷彩略施暈染,突出了水墨的造型效果。是十分難得的水墨山水人物精品畫。畫面左側有一幅玄奘取經圖:在陡峭的河岸邊,玄奘佇立觀望。他身後是牽著白馬的猴臉孫悟空,馬背上的經包閃閃發光。意為他們是在取經返回的路上。這幅比小說西游記早三百餘年的畫是根據宋人話本繒製的,也是現存最早的玄奘取經圖。第3窟(榆林窟)西壁南側普賢變(西夏)敦煌彩繪磚是甘肅河西地區佛爺廊灣出土的。彩磚是砌在墓中的照牆上的支柱、斗拱。照牆的主體是採用平豎交錯方法砌築,在磚面上繪有精美畫像。繪畫內容表現了人類精神生活和現實生活兩方面。以珍禽瑞獸為主,以古代神話與生活故事為副。畫面絢麗多彩,鮮艷奪目。墓內的彩磚畫則零散分佈在墓壁與墓穹隆頂交接之處。繪畫方法有兩大類,一是先在磚面上塗刷白色補底,用線條勾勒輪廓後,;另一種是在裸露的磚面上直接用墨線勾畫,線條流暢、舒展,繪出的畫面生動自然,富有動感。敦煌藝術–彩磚敦煌藝術–彩磚《母子嬉樂》(31.5×16cm)敦煌藝術–彩磚《朱雀》(31.5×16cm)敦煌藝術–彩磚《少女搏虎》(31.5×16cm)屬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絹本畫和紙本畫,內容與壁畫類同。敦煌藝術–絹畫(80.4×55.4吋)根據《佛說無比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消災吉祥陀羅尼經》繪畫而成,興莫高窟元代61窟甬道南壁的壁畫非常相近。圖中熾盛光佛端塵坐在雙輪車的蓮花座上前行,車後插滿旌旗,五曜星神,三面簇擁。熾盛光佛(唐乾寧4年)五曜星神中的木星五曜星神中的金星敦煌石窟中有壁畫的多達570個,是一座博大精美的民族壁畫宮殿,也是一條綿延1600年的歷史畫廊,被譽為“牆壁上的美術館”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敦煌莫高窟有735個洞窟,其中近500個窟有著巨幅壁畫,總面積達45000平方米。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敦煌壁畫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石窟寺中主要的作用是用具體的圖像向佛教徒宣傳、闡述佛教義理。其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巧精湛。敦煌壁畫跨越了整整1600多年的歷史,當中莫高窟藝術包括無數宏偉絢麗的壁畫和數以千計的優美彩塑,以及琳瑯滿目的圖案裝飾、佛畫、佛繡。另外還包括許多古代的木檐建築。敦煌莫高窟壁畫的類別敦煌壁畫幅幅都是絕世的傑作,在45000平方米的壁畫中,其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一).佛教尊像畫(二).經變畫(三).佛教故事畫(四).佛教史述畫(五).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六).供養人像畫(七).山水人物畫(八).動物畫(九).裝飾圖案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發展年期(一).南北朝的壁畫(二).隋唐的壁畫(三).五代至元代的壁畫壁畫類別分類說明(一).佛教尊像畫佛教尊像是寺廟和石窟的主角,尊像圖是壁畫中作為朝聖供奉的「神」像畫。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現存各種佛像有一萬二千二百零八身,說法圖九百三十三鋪。北魏第251窟北壁說法圖初唐說法圖初唐南壁說法圖元代千手千眼觀音(二).經變畫由於深奧佛理不為大眾所理解故隋唐時人們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創造出圖解佛經內容的圖畫,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為“經變”。用繪畫手法表現經典內容為“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為“變文”。經變在莫高窟始於隋,盛於唐,五代以後承其餘緒。現存經變畫有二十四種一千零五十五幅。唐代以後,出現了大量的巨型經變,一部經一幅畫,在一幅經變畫中,又包括許多故事。五代維摩詰經變唐代勞度叉鬥聖變的鬥法場面(三).佛教故事畫故事畫就是以佛經為依據的獨立連環畫。現存不同內容的故事畫有五十四種,一百六十一幅,大體上可分為三類:(一).佛傳故事---描寫神化了的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二).本生故事---描寫釋迦牟尼降生在淨飯王家為太子以前某一世的行善故事(三).因緣故事---描繪佛陀度化眾生的連環圖北魏第257窟九色鹿本生(一)、(二)、(三)北周第285窟五百強盜成佛因緣(一)、(二)(四).佛教史述畫佛教史述畫描繪佛教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佛教聖地和靈應事跡。當中既有真人真事,也有想象虛構。這類畫現有四十處六十七種之多。張騫出使西域全圖佛圖澄救幽州大火康僧會江南傳教(五).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出現於北魏晚期,集中在一些洞窟頂部藻井四周,並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主要有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開明、飛廉、雷公、羽人,方士等十餘種二十餘鋪。多種神話故事形象,對敦煌壁畫佛教藝術的發展發揮了一種內在推動力,變易了單一的佛教題材內容。這類題材隨著佛教思想與道家、儒家思想結合而進入石窟,並與佛教題材交織在一起,及後終發展成一種具有中國本土風格的宗教形式,其於唐初逐漸消失。若從敦煌藝術壁畫風格來說,它成為中國特殊土壤裏的佛教藝術型態。北周第296窟西魏第249窟東王公(帝釋天)西王母(帝釋天妃)(六).供養人像畫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開窟、修廟、塑像的施主。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為供養人像畫。南北朝供養人像畫西魏第285窟供養人隋代供養人像畫隋第303窟供養人、牛車、馬、山林晚唐供養人像畫張儀潮出行圖(七).山水人物畫唐代已經掌握山水畫的基本元素,山石樹木河川雲氣都已純熟,但仍帶有天真拙厚之美。五代第61窟五台山圖山水人物畫盛唐第172窟十六觀(八).動物畫敦煌石窟的動物畫以佛教內容為中心。其大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有些只是作為背景出現,它們
本文标题:敦煌艺术–壁画敦煌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3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