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传播制度与传播媒介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什么是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即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和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二、关于媒介控制媒介控制通常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媒的内部控制等。1、政治控制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其内容主要包括:①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②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④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2、经济控制(续二)社会上各利益群体(政党、团体、组织)和经济势力为保障和维护自身利益,也往往利用各种方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在资本主义国家具体化为垄断媒体与广告诉求两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各阶层、政党或团体通过自己的媒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作为能动的主体在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受众控制(续二)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在许多方面对受众的社会权益产生影响,因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其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几种: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以受众团体方式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制约媒介市场。4、内部控制(自我控制)(续二)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包括制定媒介编辑和报道方针以服务于媒介的政治立场,对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约束方面。控制形态的关系模式第二节媒介规范理论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等。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权威主义理论,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的意志为转移,一切必须为统治者服务。主要内容包括: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包括:媒介的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媒介规范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主要内容包括: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的权利而不必经过政府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意见、观点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应该同样得到保证。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观点的公开市场”原则,二是“自我修正”原则。(二)社会责任理论(续二)作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于40年代后期提出了社会责任论。其主要内容有: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4、公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味的信息传播,这种干预是正当的。提出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传播事业高度垄断而引起的社会矛盾激化;二是为了防止由媒介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和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三)民主参与理论(续二)又称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的加剧,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其主要观点有:1、任何个人和弱小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商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模、单向的、垄断的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平等性。三、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其要点包括: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媒介的自由必须伴随相应的责任和义务。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合作领域,优先发展同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四、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我国的社会主义媒介制度及其规范理论正在发展和探索过程当中。就目前而言,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防止私有资本垄断,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2、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3、执行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4、新闻传播事业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其本身也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阿特休尔与《权力的媒介》在《权力的媒介》中,阿特休尔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即一切媒介——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存的,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鼓吹者”。这些摆布媒介的权势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性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显示为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不管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媒介总归都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媒介受权势的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共有四种: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关系形式和非正式形式。第三节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什么是传播媒介概括起来,传播媒介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传媒之眼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20世纪的思想巨人。电子时代的预言者。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麦克卢汉的著作如天书,文字艰涩难懂,却又似乎寓意非凡。(一)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1、从类型上看媒介的形式(类型)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些变革。2、从规模上看不断改进中的媒介形式直接制约着人类传播的范围。媒介的技术性特征也标志着个人对社会可能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2、从规模上看〔续二(一)〕云南教师毛利辉和学生来京《学生“走光”,我哭了》帖子中的照片学生“走光”博文照片引来万余包裹3、从速度上看〔续二(一)〕新媒介所展示的传播新技术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概言之: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续二)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的功能。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他假设每一种媒介都是对人类某一感官的功能性延伸,并以此作为标准,将人类文明的历史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1、口头传播时期。2、文字印刷传播时期。3、电子传播时期。每一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三)“热媒介”与“冷媒介”(续二)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的两个著名概念。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这个观点,在于说明媒介作用于人的形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迷彩”生产线地球村(北大2002研、上海交大2006研,南大2007研)是麦克卢汉在其代表性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讯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村民”即人类互相之间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极为方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游离于地球村之外。在跨国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经成了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续二)意义在于: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3、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向的。局限性表现在:1、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这就走向了“技术决定论”的极端;2、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他的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关于媒介工具的作用和影响的两种研究:(一)媒介内容的影响。“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环境化”。(二)媒介工具特性的影响。核心观念: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而且通过媒介工具的环境本身来影响和改变人的个性和性格。关键词汇: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充欲主义他律性欲望主义(一)电视人和容器人“电视人”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1、什么是“电视人”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2、什么是“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所谓“容器人”,就是指那些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结的人,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而完全成为一种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媒介依存症“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以下几个特点: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二)
本文标题:传播学概论课件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5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