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意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二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小苏打和白醋。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但是学生对于白醋是很熟悉的,所以这一环节重点在于观察小苏打。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杯子,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本节课突出新科学课程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情感教育思想和学习的个体化;也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学生的习得性知识。二、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各样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实验涉及到小苏打和白醋。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的概念也基本掌握,两者物质混合会产生变化的观点,也已经涉及,具备一定的举一反三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活动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四、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2、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2、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五、教学重点: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变化后产生的物质。六、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七、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在感知性的基础上获得认识。八、学法指导: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手段,教会学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等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现象分析等各方面能力。九、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集气瓶、蜡烛、打火机、勺子、细干木条、玻璃片、实验记录单等。十、教学时间:一课时十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出示“米饭、淀粉加1、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它们的根本区别是是否产一、引入学习碘酒”的实验图片,复习、思考:“什么是化学变化?物质一般发生什么现象,我们就说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学生温故知新生新物质。2、上一节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和本节课也是后面内容的铺垫。3、继续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1、师出示一瓶白醋,请生观察;指明一学生简单说说其颜色、气味、状态等特点;2、师出示一包小苏打粉,引导学生再全班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观察小苏打粉的特点;3、揭示课题。1、学生简单说说白醋的特点。2、请各小组仔细观察小苏打这种物质并做好实验记录。3、各小组汇报观察记录。1、学生对于白醋是很熟悉的,所以这一环节重点在于观察小苏打。2、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1、请生猜测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后会有什么变化?2、实验计划:出示实验器材,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怎样做这个实验;并请生上台演示,教师指正操作不对的地方。3、明确实验注意事项,生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汇报实验现象。4、师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5、分析实验想象:这些气泡实际上就是气体,这些1、学生讨论回答猜想。2、学生讨论制定实验计划:(1)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2)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3)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3、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1、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2、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3、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4、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5、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气体是新物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4、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四、验证它们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1、给生提示:屏幕投影常见无色透明气体的特点,生设计验证实验一。2、验证实验一:全班一起操作,将燃烧的细干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火焰是否熄灭?3、验证实验二:a、像倒水一样,将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火焰上,观察现象。思考分析,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这种气体比空气重。b、请生动手来做一下师刚刚演示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差异:有些小组的蜡烛没有熄灭。4、总结从两个实验得知这种气体的什么特点?5、尽管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气体有很多与二氧化碳相同的特点,但是我们仍然不确定它就是1、小组实验并注意观察。2、小组汇报。3、小结得出结论: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我们把样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它为化学变化。1、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2、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可作致冷剂,懂得二氧化碳不助燃,也不支持燃烧,是用来灭火的原理,4、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操作风格。训练了学生实验观察和思维能力。二氧化碳,而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已经证明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五、总结延伸1、知识扩展: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属于哪种变化?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3、师出示装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物的玻璃杯,引导生思考:瓶中剩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小苏打还在吗?怎样来验证呢?混合后的液体,为什么会变凉?留给生课后去探究。学生课后探究。总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六、课堂评价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板书设计: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气体(新物质)+液体+白色沉淀物(化学变化)(气体)十二、教学评价:《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二个化学实验,这个实验涉及到小苏打和白醋。如何上好这节课,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1、优点:(1)、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具体、使学生懂得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2)、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3)、教学方法: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学生动手做实验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泼。(4)、教学效果: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课外进行探究。可是,在实战场上还是出现了很多“意外”众所周知,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总是会有一些差距,但从这些差距中总结经验就会取得一次次的进步!2、缺点:(1)、在教学中应提高的效率和质量。在教学中,由于这一节课学生要操作三个实验,时间比较紧凑,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讲清要求,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2)、在教学中应加强趣味性。在教学设计中由于考虑时间不够,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反应后烧杯中剩下物质的探究。其实,这一部分可以在课堂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然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束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懂得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的道理。
本文标题: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6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