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秦代文学简介公元前辈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帝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元前辈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秦朝的灭亡秦虽然国运不长,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同后来的隋朝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等,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采取严酷的文化政策,如焚书坑儒等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对后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是整个秦代文学不发达,有“秦世无文”之说。秦代文学概况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共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兼取众家之思想,内容驳杂。许多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曾“布咸阳之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传》。着显示出学术与文章的分离。2,李斯的《谏逐客书》。鲁迅说“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代表作家。这篇文章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因客卿的帮助而成霸业事实,要用人惟材,不能限于一地。所以,他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3.秦代刻石文。多出自李斯之手,在内容上多歌功颂德,在形式上多四言韵文,是我国最早的碑石文。4.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永远是文学中最有生命的力量.《汉书》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说法。如:“声男慎勿举,生哺又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第二章汉赋第一节概论一、赋的起源在“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和赋,比,兴的说法。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本意就是铺陈直叙。到了战国后期,赋便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第一次以“赋”为名的是荀子的《赋篇》。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二赋的特征1.“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在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是用来个歌唱的,而赋不能入月歌唱,只能诵读。这时候,“赋”由一个动词演变成表示一种文体的名词。2.“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大都篇幅较长。3.“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艺概》。三.赋的分类1.骚体赋:产生于汉代初年,还没有脱离楚辞的痕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2.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代表,以恰当的文学形式表达了盛大的大汉气象。代表作家有所谓的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和《河东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3.抒情小赋:在东汉中期以后,由于时代的变化,抒情小赋应运而生。篇幅短小,语言清丽,重在咏物和抒情。代表作为张衡的《归田赋》。四.汉赋的结构1、序:通过简单对话,交代写作的缘由,引出正文。2、本部:为赋的主体部分,往往雄辩滔滔,富有气势,最能体现赋的特色。3、乱:往往体现讽谏的意味。五、汉赋兴盛的原因1、政治空前统一,国力空前强盛,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具有诗歌和散文的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3、统治者的提倡和爱好。第二节.汉赋作家与作品一、贾谊1、生平(略)2、作品《鵩鸟赋》从内容而言,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自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面对生死,作者抒写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借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就艺术而言,通篇运用了恰当得当比喻,相象丰富,直接议论,富有感情和气势。二、枚乘的《七发》是汉代大赋形成的标志,使用了韵散相间的问答体。“七发者,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对当时的贵族生活提出了讽喻和劝戒。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铺叙和夸张。三、汉赋四大家的作品司马相如是汉代最重要的赋家,《子虚赋》和《上林赋》为其代表作。它们共同的主题是反对奢侈,崇尚节俭。在艺术上,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辞藻华丽,气势磅礴。代表汉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作为《两都赋》,夸赞了两都地势之险要,宫殿之华丽,娱游之壮观。张衡的《两京赋》成为京都大赋的“长篇之极轨”。《归田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田园隐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第三节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成为后来文学许多重大主题的来源。如:归隐主题之于张衡的《归田赋》。宫怨之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二、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三、为文学语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三章汉代政论哲理散文第一节汉代政论散文的基本特点一、服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刘帮要求天下读书人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以便吸取教训,巩固汉王朝。二、继承了前代散文的优点,同时弥补了结构不严谨的缺陷。成为我国议论文完全成熟的时期。三、语言骈偶趋势明显。骈偶首先是从辞赋中发展起来的,以后与政论散文产生了联系。第二节政论哲理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一.贾谊与《过秦论》贾谊是西汉的第一位政论大家。他对秦朝的历史经验和当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尖锐而又深刻的看法。他对国家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所有的文章被编撰成文学集《新书》。在这部书里,充分表现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历史学家的睿知和一个文学家才情。他的《过秦论》和《论治安策》,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章,其主旨和西汉前期所有政论文一样,在于集中论述秦政的过失.在上篇中竭力夸张了秦过的强大和一朝灭亡的迅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勢宜也”。中篇具体分析秦统一以后在政策上的失误和秦二世未能纠正前代的错误。下篇指出在农民起义已经爆发大情况下,秦王子婴无力“挽大厦于将倾”,不可能避免灭亡的结局。在写作上的特点在于:(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2)运用排比和对偶句,文章富有气势。(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令人惊醒。二、晁错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朝庭的主要决策者。政论文有《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和《守边备塞疏》等。在《论贵粟疏》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语言朴实,逻辑严密。在内容上主要是继承了贾谊的《论积贮疏》,提出了重农抑商的观点。三、桓宽的《盐铁论》全文共六十篇,采用对话的形式,双方在相互诘难中深化了主题。文字简洁流畅,善用比喻,结构组织严密,整齐而富有变化,在汉代的政论文中别具特色。四.刘安的《淮南子》为淮南王刘安的群臣或宾客的集体著作,他包含了各家地思想,内容比较驳杂。它贯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来说明事理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史料。第四章司马迁的《史记》和历史散文第一节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1、《史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成熟。中国史官文化的发达和史家的层出不穷是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汉代的历史散文是在前代历史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发展的痕迹是明显大.《尚书》和《春秋》在记言和记事上是分离的,“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左传》和《国语》在记言和记事上已经开始结合,但以记言和记事为中心,人物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左传》已经出现以记人为中心的特点,但所记录的只是历史人物的生活片段,无法展现完整的人物形象。《史记》记录了历史任务的完整事迹,具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给人物作传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成熟。2、出现了文学与史学相分离;杂史,野史与官史,正史相分离的趋势。《史记》是史传文学的最高峰,面对不可达到的高峰,文学家们开始开拓新的领域,史学家们也将更多的精神放在史了的收集和考证上,班固的《汉书》是史学与文学相分离的标志。同时,刘向的《说苑》,赵晔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等杂史杂传从正史中分离出来,成为后代演义小说的开端。第二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一.生平在司马迁的一生中,有三件大事与《史记》的写作有关:1、出生于时代史官之家。司马迁的祖辈“世典周史”,其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一方面,他以自身的思想影响着司马迁,同时自己早有著史宏愿,在临终前,嘱咐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以论著矣。”为以后矢志不移,发愤著书的原动力。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达迁二十岁以后曾三次出游,东至泰山,西至陇西,南至昆明,北到长城,他考察风土人情,收集文物史料,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政治见解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3.李陵之祸二,写作目的司马迁说他著史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与人事间的关系。。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稽其兴败成坏之理”。也就是说,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从而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历史著作,提出自己对历史兴衰变化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第三节《史记》的思想内容第一、进步的民族观。他在《五帝本纪》中把传说中的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说成是黄帝的子孙,并一一地排了世序。在《越世家》中说:“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东越列传》说:“闽越王无诸及东越王摇者,其先禹之苗裔也,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在司马迁看来,匈奴、东越、闽越也都是黄帝子孙,因此他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汉代以贪欲扩张为目的的对边疆兄民族所发动的战争。第二、先进的经济思想他在《平淮书》、《货殖列传》中集中探讨了诸多经济问题。他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人们整天奔波就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有利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货殖列传》)司马迁指出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上的阶层、阶层由此而形成。。《货殖列传》是第一次将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载入史册,具有开创意义。第三,史家的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则称道《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汉文学史纲要》)。《史记》之实录,主要表现在:一、史料的真实性。二,尊重历史,敢于秉笔直书。《酷吏列传》、《封禅书》、《萧相国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等都是方面的典范作品。第四节、《史记》的文学成就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艺术《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级、阶层的、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富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个个都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征鲜明的特点。1、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如司马迁从史料中认识到李广的为人特点是“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史记·太史公自序》),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材料加以组织安排,通过“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和从“卫青击匈奴”四个典型战例中,表现李广的才能、功勋和“不遇时”的遭遇。2、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让人物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各自的性格。《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这是刘邦和项羽对面较量的一个关键时刻,是历史胜负的转折关头,故事由矛盾的开端,到觥筹交错、刀光剑影、杀机重重的宴会,再到刘邦甜言蜜语,趁机溜之大吉的解围,生动地表现了项羽天真坦率,优柔寡断的性格。3、用比较的笔墨写出了不同性格的不同结局。如《苏秦列传》中才能杰出的俗秦被人刺死,他平庸的弟弟苏代和苏历却的享天年。4、善于运用文学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通过李广“杀霸陵尉”、“射石设镞”、“射阔狭以饮”、“家无余财”、“善待士卒”等细节,表现李广负能使气、爱射善射,轻财爱士等性格特征。5、善于刻划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如项羽见秦始皇南巡渡江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而
本文标题:秦代文学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2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