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学教程》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主讲:刘蒙之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受此观点影响,许多学者开始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使传播学在这一领域飞速发展。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者则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并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对二者都产生影响。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着的。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播作为一个各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考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二、传播过程构成要素施拉姆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1、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2、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3、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4、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5、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6、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7、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8、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当前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信息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三、几种重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与模式研究1、什么是模式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但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所谓模式是用图象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有意简化的描述。如果说“理论”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概括,则“模式”就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或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要探讨传播的过程,要对传播现象进行最具体、最全面、最系统的考察,就必须借助简化的形式再现传播现象,进而探讨传播效果、传播过程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模式具有构造、解释、预测和估算的功能。具体说,模式的作用就是“简洁”地体现和表述各种传播理论,使人们不至于陷于纷繁的细部,而能清晰观察到传播现象的本质、深层部分。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2、模式研究模式研究在传播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活动,往往都是在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展开。模式是对事物在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上进行的一种描述,是人类把握和认识事物变化的有力工具。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直观而又具体地再现人类社会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从本质上说,模式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设想,它主要是思想的辅助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然而,在研究这思维空间中构想出来的模式却具有与它所表现的现实客观体系相同的结构属性。通过直观的表达,能够把握到确实存在但又无法看到的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了解到实体的结构、强度、方向等,避免陷于纷繁的细节而看不清传播过程的本质。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在传播学研究中,要探讨传播的过程,要对传播现象进行最具体的、最系统的、最全面的考察,就必须借助简化的形式再现传播现象,进而探讨传播效果、传播过程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模式,既是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也给予了人们了解、认识,进而深入研究传播学以极大的启迪。同时,模式研究同人类社会、传播活动本身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传播模式:每当论及传播模式的时候,传播学者都会想起英国和瑞典的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他们有一部10万字的专著《大众传播模式论》(CommunicationModelfortheStudyofMassCommunication)。在这本书中,他们对研究传播的所有模式进行了归纳概括,总结出大约有几十种传播模式,国内大部分就其中主要的十种传播模式进行了介绍。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3、模式与模式研究总结(1)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2)模式的功能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预测、启发、测量(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3)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4)传播模式的评价标准在对传播模式进行评价时主要应考虑一下几点:普遍性、启发性、重要性、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和真实性(沃纳·赛佛林)。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四、主要传播模式1、单向线性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信息的控制权问题)说什么sayWhat(传播的内容问题)通过什么渠道inWhatchannel(媒介的问题)对谁toWhom(受传者的问题)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传播效果的问题)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这个模式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来的,对传播学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其在传播学上第一次比较详细而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即把一直没有被人们认识到,而又客观存在、构成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清楚地展现出来;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控制分析讯息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受众受众分析效果效果分析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正像五大洲基本上包括了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一样。《孙子兵法》上有段话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大致意思是说,音级不过五种,但它们的组合变化却能产生听不胜听的音乐;原色不过五种,但它们的组合变化却能产生看不胜看的色彩;味道不过五种,但它们的组合变化却能产生尝不胜尝的美食。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当然,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一结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的,这种结构模式是单一的,忽略了对反馈问题的研究,在1958年,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一文中,并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了情景和动机这两个环节,把它变成了7W模式,即在什么情况下和为了什么目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7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为了什么目的在什么情况下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2)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1949年,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的申农与同事韦弗在《通讯的数学原理》书中一道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这个公式主要由信源、发射器、信道、接受器、信宿五个单元组成。其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就是说就是由信源发出的信息与由接受器还原并送达信宿的讯息在含义上可能会不一样。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奥古斯德(1954)认为,申农和韦弗的这个技术性传播模式,只适用于机械方面,而不适用人类传播;若要应用于人类传播,则必须加以改造和修正。这个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有三个方面:媒介、讯息、噪音。信源传播者信道受播者信宿噪音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噪音技术因素人为因素电视信号接收不好广播收听中的杂音印刷出版中的错误人声嘈杂一语双关故意干扰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2、双向的线性传播模式本世纪50年代,陆续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以奥古斯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为代表。他们在1954年提出这个模式,其主要贡献是变直线、单向型思路为循环/双向型思路,即引入了控制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反馈。有了对反馈这个环节的充分认识之后,我们对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的认识才会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奥古斯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者释码者解码者解码者释码者编码者讯息A讯息B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缺陷: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2、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传媒设施信源发射器信道信宿接收器信宿噪音接收器发射器信道信源反馈设施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德弗勒互动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弗勒是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对大众传播体系进行整体观照,并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一模式的。该模式最为明显的优点是突出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传播来说,社会是整体,而传播组织、政府机构、文化环境、利益团体等是部分,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传播组织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及其它各部分的影响。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从这一观点出发,组成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部分都必然会成为影响大众传播过程的因素,大众传播过程是作为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而存在。德弗勒的这一模式主要的描述目标是美国的大众传播系统,其目的是要揭示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众传播必然会受到社会中此消彼长的各种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之间对比平衡的保持或打破,都会对大众传播构成影响。
本文标题: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4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