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全国赛课一等奖——蒋军晶篇课文:已死的母熊(五年级)(师板书)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一、读通读顺课文。师:文章题目是《已死的母熊》,作者是李叔同,文章很短,不难读,要说难,就这一个字——遂。(师介绍两种读音,生组词)师:拿出课文纸,自由读全文。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师:正确,流利,但是古文味道不浓。(师范读,生跟读)(指名读)师:这个版本会读,那换个版本还会读吗?出示课文(无标点)师:跟课文有一点点不同,是什么?生:没有标点。师:凭刚才读的印象,再读读这篇文章。(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出示课文(竖排)师:又有什么不同?生:竖排,要从右到左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去过香港、台湾的请举手。出示课文(繁体),只是感受,不是学习。学生再读师:下面这个版本还要有意思,练过书法吗?师采访。这是李叔同自己写的,叔同体。学生再读师:蒋老师要拿出杀手锏了,这个版本会读吗?(出示3次填空版,一次比一次提示少。)(评:蒋老师的这个设计实在太绝了!老师的话非常简单,仅仅询问:这个版本会读吗?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读了7遍。而7遍读下来,学生依旧兴致十足,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次一次都是挑战,而且挑战难度并不高,踮踮脚就够上了,自然就爱参与了。同样是让学生读,在这儿,学生丝毫不厌倦,且读得这样有效率。老师是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学生是莫名其妙地能背下来了。)师:基本上能背下来了吧?就算课不上下去,我们这节课也是有收获的,我们会背一篇古文了。二、理解《已死的母熊》全文意思师:喜欢看电视吗?喜欢玩电脑吗?选择半句话并正确翻译它,否则就半年不准看电视,半年不准玩电脑。(生自主选择句子翻译)师巡视:有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过我劝你保险一点。指名生回答。生:我翻译“猎人入山”。师:猎人入山的意思是?生:猎人进山。师:还有哪些类似的,几乎不用增字的句子?(生回答,师找出“熊死”、“猎人感动”画上横线)师:文中的哪些句子一看就像古文,挑出来。组织交流:生:“正恐石落伤其子也。”(波浪线划出)生:“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理解句子“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师:这儿的“以”是什么意思?生:用师:很多成语中都用这个字,比如“以卵击石”“以牙还牙”师:“中要害,端坐不倒。”谁中要害?古文经常会省略。生:是母熊中要害。师:“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加一个字翻译。生:石下溪中有小熊三只。师:调整顺序翻译。生:石下溪中有三只小熊。师:如果是四只小熊呢?生:石下溪中有小熊四。师:五只呢?生:石下溪中有小熊五。师:六只呢?生:石下溪中有小熊六。师:七只?生:石下溪中有小熊七。师:一只呢?生:石下溪中有小熊一。师:是吗?生:石下溪中有小熊。师:对,如果是一只小熊,那就是“有一小熊”,不是“有小熊一”。师:理解古文有困难,因为有变化,告诉你四个字:借助注释借助注释理解句子师:同桌可以讨论,特别是划波浪线的句子交流:生:近视之,走近前去看母熊。(朗读:近/视之)生:戏于水,在水中嬉戏。师:“戏”的意思是放在后面的。生“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师: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说一说生:因为母熊怕巨石落下来伤到自己的孩子,所以死后仍抱住巨石不倒。师:换个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生:母熊之所以死后不倒下,是因为怕巨石落下来伤到自己的孩子。师:古文中“所以”与哪个关联词相似呢?生:和“之所以…是因为…”师:这也是变化。生“遂终身不复猎“,于是决定终身不打猎。师: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有人说,就有人听,说的人重要,听的人更重要。指名学生说师:有一个小小的地方?生:是“之所以…是因为…”师:那是文明借助注释来理解的,但是学古文学的好的人,不借助也能读懂,因为读的多了,就能举一反三。(评:这一板块我就充分领略了蒋老师的幽默,一开始,蒋老师搬出了电视、电脑,并且以翻译半句若是翻译错了,接受半年不碰电视、电脑的惩罚。虽然不可能是真的,可不能说没作用,蒋老师很会调动学生,大家一个个卯足了劲儿,生怕自己翻译错,他是一个很懂学生的老师!另外蒋老师的翻译分两步走,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翻译简单的句子,接着借助注释和老师的帮助,翻译了较难的句子,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这两处,特别有意思:一是倒装句的学习,“石下溪中有小熊三”,现在说话是石下溪中有三只小熊,为了让学生明白倒装句的特点,快速列举了4例,最后又来了以“凑热闹”的,若是一只小熊该怎么说,相信通过这样的调侃,学生肯定印象深刻。二是“子”的学习,一学生将“子”翻译成儿子,蒋老师马上反问:“你怎么知道它生的是儿子?你重男轻女哦!”接着在大家的帮助下,该学生将“子”改翻译成儿女。)三、类比阅读《老狼护崽》师:出示类比阅读《老狼护崽》生读,并理解。指名学生说理解。师:我们学习了两篇古文,当文章学了两篇三篇时,我们可以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也可以比较不同点。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相同的地方在哪?生1:都表达了母爱。生2:都把动物打死了。师:这也是共同点。只不过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生3:第一句话都是猎人入山。生4:都是为了保护子而死。师: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到母爱上。生5:都有近视之。师:都找这样的共同点的话就没玩没了了。我最欣赏两个同学的发言,指名。(评:这样的评价,让无聊的发言悄悄消失了。别看话简单,其实这是老师在指导。)师:是谁被打中要害?(生接:母熊)是谁被打中要害,端坐不倒?(母熊)是谁被打中要害,端坐不倒,且足抱巨石,恐石落溪中伤其子?(母熊)师将母熊补于空处。是谁感动猎人,让他放下猎枪?(母熊)猎人可能想到了什么?生: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师:母熊的爱换做了一个姿势,就是端坐不倒,足抱巨石。你在生活中、报纸上等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姿势,用不长的话写一写。没有的同学再读一读,相信大家都见过。生练笔,师巡视。生汇报。师:只要有这样的心,这样的眼,就可以看到很多很多动物妈妈的爱。出示图片。师:这篇文章选自李叔同的《护生画集》,推荐。师:这两篇文章也有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组织交流生:不同选择,不同决定。师: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尾?喜欢《已死的母熊》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生说理由,师顺着说:你们的意思是今天回去不吃肉?学生不同意。师:那你们还真是,猎人不能,你们能。许多人对这篇文章提出非议。出示丰子恺的学生的话和丰子恺先生的回信。师:为了生活,不是无端的,是不得已的,是必要的,这就似乎不觉得残忍,并不伤害我们的慈悲心。四、了解作者,走近作者,再次走近文本师:写这样文章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猜猜他的职业、爱好等。……出示李叔同的3件事。师:介绍作者李叔同——最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一个选择保护自己的慈悲心的人。(评:按平常的教法,到上一环节结束,这已经是很好的一节课了。但是,蒋老师又一次抛出了难题。这个题目,怕是听课的老师们也一时难以给出恰当的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必要?已经没有人再追问。老师们已经沉浸在蒋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先是试着讨论交流了一番,然后在老师的讲述中,简单地了解了李叔同。这样一个人,实在是一言难尽,孩子们能学到这样的高度,是老师一步步陪着他们走来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却又不事雕琢,层层递进却又一气呵成,凝重沉郁而又幽默轻松。)
本文标题:优质课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3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