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考研英语 > 2013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综合
1、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分析国王亡国的原因。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事物在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是不同的,因此,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对昨天,不能苛求;对今天,要立足于现实;对明天,则要有预见性,要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为事物发展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这则故事中的国王,对未来缺乏预见性,不能居安思危,实质上就是用静止的观点分析形势,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所以,这个国家灭亡就是必然的结果。另外,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个方面,这就构成了矛盾。而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在战马的保护下,国家是安全的;一旦战马变成了拉磨的马,国家失去了这种保护,就变得危险了,最后失去了独立,失去了安全。所以,对于矛盾的转化我们要有预见性,如果不希望这种转化发生,就必须做好各种措施,防患于未然。2、(1)结合材料l、2、3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和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走的是高代价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更深刻地反映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使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第三,更全面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2)说明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及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录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结合材料4阐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又好又快的发展。(4)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建设各个方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3、(1)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鼻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能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句分割的。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结合材料分析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重构社会信任。信任的重建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大力推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无疑极其必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也面临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转型的问题。社会生活已经出现了变化,需要新的道德价值秩序来规范和引领。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如助人为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拾漏补缺,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能为最大多数国民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如果说在“熟人社会”,日常生活更多地可以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和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会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这时还需要建立起法制的权威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法律制度凭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承载着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信任。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时,尽管他可能并不清楚对方的状况,但会相信一旦出现欺诈失信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讨到说法”,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决。核心的任务当是树立起法制的权威,让人们对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信心,进而自觉按照规则和公共精神办事。5、(1)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2)联合国在发展中遭遇了什么挑战,应怎样通过改革发挥其应有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和国际地位受到非传统安全、发展向题、北约等地区组织带来的挑战,联合国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中国主张联合国进行改革,但必须最大限度地符合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力,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联合国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联合国改革应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方面均应有所建树,联合国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联合国改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对达成一致的建议,可尽快做出决定,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注定时限或强行推动做出决定。2005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胡锦涛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胡锦涛指出:“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提高联合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联合同的作用,增强联合国应对新挑战的能力”:“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增进广大会员国的团结。”中国的立场符合联合国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提升联合国的地位。6、(1)结合材料2,运用矛盾不平衡原理分析中国农村改革为什么要重点突出土地经营权的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往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土地经营权改革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的成败,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突出土地经营权问题,允许流转土地经营权。(2)结合材料2,运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说明我国农村改革必要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材料1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过于分散、规模小,无法形成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缺少深加工,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与发达国家农村生产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也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必须进行农村改革,以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通过农村改革,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其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3)结合材料1-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内在统一的.②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体现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党通过农村经营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等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践行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标准。7、(1)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什么仍然突出?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发展差距的基数很大,并非短时间能够“消化”。虽然近年来部分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农民收入增长也很快,但增长的绝对量仍然赶不上东部地区和城市,发展绝对差距仍然在拉大。客观条件制约多。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另外,中西部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需要长期的努力‘体制政策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发展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定价体制、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等,虽然在不断改革,但至今没有完全打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成为制约中西部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可能一蹦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会阻碍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2)怎样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应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
本文标题:2013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6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