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学作品 >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唐诗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唐诗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三)》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8首。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塞下曲六首(其三)作者:唐·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注释①似:全诗校:一作如。飙:狂风。②渭桥:即中渭桥,在唐长安西北渭水上。③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④羽:指箭,箭杆上端有羽毛,叫箭翎,又叫箭羽。⑤阵解:解散阵列。星芒:指旄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杨素《出塞二首》其一: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⑥营空:指士兵离开边塞回到家乡。⑦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作过嫖姚校尉。按:画像于麒麟阁者为霍光,非霍去病。赏析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塞下曲六首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塞下曲六首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繁体对照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駿馬似風飙,鳴鞭出渭橋。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本文标题:《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唐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8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