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论翻译的特性作者:王小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人们对于翻译的思考也是由来已久。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翻译的五大本质特征,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旨在进一步揭示翻译的价值和其本质。关键词:翻译;特性;本质[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1、引言何谓翻译?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指出:“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两个原始部落见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谭载喜,1991)翻译的定义和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派持有不同的见解。但归结起来,翻译就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2、翻译的特性正如许钧在《翻译概论》中论述道:“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许钧,2008)在多元视角下笔者对翻译活动的五种特性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并加以案例对翻译的特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明确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和价值。2.1翻译的社会性范存忠在《漫谈翻译》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社会目的,翻译带上了时代的烙印。翻译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会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由此可见,翻译的标准也必然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如果忽略翻译的社会性而去评价翻译活动将毫无意义可言。因此,翻译标准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结构主义强调用动态、辩证、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因此,相同文本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翻译也存在好坏之别。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最好的译文不一定是语言意义忠实的译文,相反,文本内容不忠实原文的译文也有可能被认为是最好的译文。龙源期刊网以鲁迅翻译标准的社会性分析为案例。在“五四”时期,由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中国的翻译界也随之产生了诸多变化。鲁迅、严复等翻译家,开始大力提倡“西学”,逐步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鲁迅号召以“白话文”写作,并提出把西方文学中所具有的战斗精神作为中国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因此,鲁迅提出了“直译”的翻译标准,这一点与目的论者所倡导的“目的决定手段”不谋而合。鲁迅想通过“直译”甚至“硬译”,最大化地展现外语的本来面貌以推动汉语的发展和现代化。因此,对鲁迅翻译标准的全面完整理解,必须从其社会性进行理解和分析。2.2翻译的文化性佛米尔曾说道:“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因此,翻译在世界历史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丰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探讨翻译的社会性时,也涉及到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然而,汉英两种语言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归根结底是由于中西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之下,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对应的被译成异国语言。笔者以中文菜名的英译来剖析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例如浙江名菜——东坡肉。一说东坡肉为北宋诗人苏东坡所创,另有史料考证东坡肉并非为苏东坡本人所创制,而是为纪念他所做。在苏东坡赴杭州任知州后,造福百姓,百姓们给他送了很多猪肉以表他们的心意。苏东坡收到大量的猪肉后,觉得应该与民共享。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饪方法烧制,广受赞扬,大家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东坡肉”。这一菜名,英文翻译为“DongpoPork”。汉语中原有的文化信息在英文中却并未有所表达。中西文化历史的差异在其各自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都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发展的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避免误解和消除障碍,译者应全面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便准确地把握原语和翻译相关材料。因此,翻译的文化性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在各类文体的翻译中,都应全面把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3翻译的符号转换性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走向科学与系统起到过开拓性的作用。把翻译活动仅仅局限于语言活动的认识是狭隘的,事实上,翻译活动的具体转换是以符号为手段的。因此,翻译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符号转换活动。完成任何一个翻译活动,都是要经过符号的转换这个过程。因此,符号的转换性就成为了翻译活动的又一大特性。为了更具体、更集中地讨论此特性,笔者结合影视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符号特征,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符号转换性是如何将异域风采转化为本土特色,如何将“不可译”现象变为可译活动。从而实现跨文化的交际。龙源期刊网例:Bree:Changeinbehaviorisawarningsignandyouhavebeenasfreshaspaintforthelastsixmonths.(DesperateHousewives,S1E01)Bree:行为异常就是危险的表现。在此之前的半年里你都很正常。(《绝望主妇》,第1季第1集)剧中Bree在教训儿子时用到了“asfreshaspaint”这个习语。而译者将其译作了“很正常”,在此语境中,译文非常贴合剧情。“asfreshaspaint”意为“精神饱满”,而非“干净的和油漆一样”。若直接译为“精神饱满”则不符合影视剧中口语表达的习惯。翻译学和符号学看似不相关的两个不同学科,究其本质,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语言是符号学中的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又是翻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绝望主妇》中Bree的台词中可以看出,在翻译中,符号具有半透明性,尤其是在戏剧翻译中。2.4翻译的创造性传统的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一直以来都忽视了翻译的创造性,不论是“再现”,还是“带着镣铐跳舞”等说法,都很大程度上隐藏了翻译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所谓的“翻译是艺术”之说,突出强调的正是翻译的创造性。张泽乾也说道:“作为创造的艺术、审美的艺术的翻译的艺术,其基本的方面仍在于实践性,因此,创造美可以说乃是翻译艺术的本质特征。”因此,翻译实践的标准也包含了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原则是指译者“在语言层面对译文所做的‘脱胎换骨性的转化处理’”(孙致礼,2002)。在广告翻译中,翻译的创造性体现得尤为突出。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广告翻译中翻译创造性的例子。例1:原文:Futureformyfuture.译文:未来,为我而来。(雪佛兰汽车)上例译文与原文形式看似不同,但原广告语的精髓却在译文中得到保留。如果按字面译成“未来为了我的未来”,不但拗口也不能体现该广告的目的。而一句“未来,为我而来”既表达了原文的主旨,形式简约,又朗朗上口。又如:例2:原文:Everytimeagoodtime.译文:分分秒秒欢聚欢笑。(麦当劳)例3:原文:Goodtothelastdrop.龙源期刊网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尔咖啡)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译文与原文在词义、语义和风格上都不太对等。在广告翻译中,一方面译者要努力保存原文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译者在其表达形式上又必须创造性地进行处理,从而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广告本身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译文读者为目标,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取向,综合考虑文化、语言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跨越文化障碍,灵活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敢于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翻译,这样才能对原语在目的语中进行充分有效的表达。2.5翻译的历史性谈到翻译我们不得不把它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它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接,意义的转化,它也是历史的传承,是连接过去与现代的桥梁。从玄奘翻译佛经到严复提出“信,达,雅”,再到洋务运动。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西方,每一次重大的文化复兴,都伴随着翻译的高潮。作为历史的产物,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产生变化。我们在研究翻译时不得不去考虑它的历史性。不同的译者,身处不同的时代,所译之物也不尽相同。GoneWiththeWind这一文学文本的两个典型译本就是对其最好的解释。上个世纪40年代傅东华的译本和90年代陈良廷的译本的差异是有历史原因的。傅东华翻译的《飘》是典型的归化翻译,该译本出版于1940年。在翻译《飘》一书时,傅东华认为目标读者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而他们大多数是不懂英语的,所以他在翻译时把众多的英语人名、地名、机构等做了归化处理,对大量背景自然景物描写的段落随意增删,目的是为了迎合当时中国的读者。而陈良廷的译本出现于1990年,两人所处时代不同,傅东华处于抗战期间,而陈良廷所处的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因而他们的作品必然受到历史的影响。因此,就具体作品的翻译而言,翻译的历史性表现在理解、表达与接受的整个过程中,而“翻译无定本”之说,既反映了具体的翻译活动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同时又揭示了翻译有着不断超越局限、不断发展的必要性。3、结语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笔者通过多角度解读分析了翻译的五大特性或五大价值,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型”、“创造性”和“历史性”。究其本质,正如许钧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以符号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钧,2008)参考文献:[1]季羡林,许钧.翻译之为用大矣哉[J].译林,1998,(4):210.[2]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J].中国翻译,1998,(1):11-15.龙源期刊网[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本文标题:论翻译的特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9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