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论语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论语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河南三门峡市技工学校宋冬梅13639863582摘要:本文从分析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美感因素出发,结合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切身体会,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问题。关键词:职业教育审美感受运用美点启发想象审美感受,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时产生的内心愉悦。临春风,神飞扬,望秋水,思浩荡,这飞扬的“神”与浩荡的“思”,就属于内心生活的活跃和精神上的愉快。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据此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语文教育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质,应该发挥它促进人性真、善、美品质形成的功能。现行语言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感因素。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了美的形象,锤炼了美的语言,创造了美的意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挖掘这些美的因素,用这些多彩的美触及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美,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思想上的陶冶,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仅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受,谈几点认识。一、指导学生反复感知语言文学。美是形象可感的,感知是整个美感的基础,是获得美感的第一步。语文课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默读,获得美感。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朗读,最后欣赏配乐诗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就会感受到全诗的音乐美:节奏感强,音节和谐,回环复沓。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赤诚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孙犁的《荷花淀》环境描写很有特色,指导学生品读“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等片段,边读边想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而来,就像看到了一幅纯净美好的画面,闻到了“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学生的情绪因受感染而动情,积极地投入到文章的欣赏之中。二、运用美点,带学生“入境”。课文不同,美点各异,这是因为文章所反映出来的美,都是作者对所反映的人、事、物经过审美处理后用语言表现出来的美。因此,它必然地具有极强的审美倾向,而这种审美倾向,又是通过文章中美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这美的具体形态就是一课的美点。抓住美点,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特定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亲身的体验,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议论中美点常常表现为情感美,如肖华的《<革命烈士书信>》序言一文,开头写到“今来阅遗稿,怎能不痛伤。血书千万篇,字字显豪壮”。表达作者阅读用鲜血写成的豪言壮语时沉痛的心情。这是本文美点的集中体现,抓住这一美点,把学生的情感引入,深入分析,学生就会被先烈的伟大精神,忠贞气节和高尚情操所感动,使人激情澎湃,深受鼓舞,决心继承革命先烈的遗愿,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青春。在散文中,美点大多表现为意境美。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写小石潭及周围的自然景物。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简洁而自然的语言,勾画出了一幅清新淡雅而又冷寂幽深的画面,寄托了作者被贬后忧愁苦闷和孤独的心情。教师要对这一意境做一些示范性的分析,达到“移情”和“共鸣”,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散文自有它的美不可言,可以模拟出有色的意境,讲到小说则更加能体现出教学的“色彩美”。莫泊桑《项链》是一篇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文章,且不说小说的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说社会画面多姿多彩。单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大起大落,耐人回味,尤其是匠心独运的伏笔和暗示,造成一种“悬念美”,它就给作品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使作品大放异彩。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对美感的欣赏创造能力,使学生进入审美的最高境界——悟性,而深刻理解美。林语堂在谈及读书时说过:“读书是一种涉及两个方面的事情,一在作者,一在读者,作者固然对读者作了不少贡献,但读者也能藉着自己的悟性和体验,从书中悟出同量的收获”。这“悟性”和“体验”就是指读者的欣赏创造能力。著名作家刘心武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后,又一次引发了我国“红学热潮”的兴起。刘心武的成功,更多的在于他善于联想与想象,有独到的“悟性”。在教学中,我采用联想法和比较法以启发想象来训练学生的悟性。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学生对作者笔下的荷塘美景所折服,如痴如醉,留连忘返,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在作者的丰富见识里,为什么单单选荷塘、月色来写呢?他仅仅是让读者欣赏一番美景吗?这样诱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联想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从而体会到作者以荷花、月色作为人格理想的意象,蕴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的思想感情。同时,我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体会不同风格的作品,获得不同审美感受。如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冰心诗集《繁星》中的一些小诗作比较,让学生领悟到波澜壮阔的“崇高美”和恬静淡雅的“细腻美”。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有意识地把“蜀道之难”的形象着力加以夸大,从而表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蜀道之难”的感情。人们在欣赏作品时接受到各种情感的信息,因受感染而动情。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唤起学生进行一种“物我同行”的情感共鸣境界。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美的认识学习,做出正确评价和判断。学习《雷雨》,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揣摩作者的感情,分角色表演,进行情感的体验,然后再进行理性的探索。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背景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这样审美教学,学生既有情绪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可走进作品中与人物体验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进行客观评价;既能使情感再次升华,又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中的美感,既有感性形式的吸引力,又有内容情感的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把语言文学与学生内心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标题:论语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0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