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吕尚原姜姓,名尚,字子牙,《史记》说吕尚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吕尚是东夷之士。再据《尚书·禹贡》中:“海岱惟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一句分析,可断定吕尚是潍河、淄河流域一带的夷族士民。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今河南宛县)子孙从封地改姓,故名吕尚。吕尚饱学,深明兵法战策,但家极贫。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不成,乃辗转去陕西,在渭水兹源钓鱼为生。约在公元前1123年(帝辛三十一年),当他80岁时,遇见了西伯侯姬昌,姬昌认定他是当代难得的贤才,便礼聘他为专管军事的“师”,又因为吕尚是自己祖父生前日夜想望的人,便又尊称为“太公望”。姬昌死,儿子姬发继为西伯侯,尊吕尚为“师尚父”。姬发立十一年,在吕尚的辅佐下,消灭了殷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即位为周武王。为了镇压东方的蒲姑(今博兴)、奄(今曲阜旧城东)、莱(今高密、昌乐)、纪(今寿光)等夷国,开拓山东疆域,封吕尚为齐侯,都营丘,是为齐太公。吕尚至齐地后,简化礼仪,循应民俗,提倡工商,发展渔盐,齐国于是民附国固。吕尚著有《阴谋》三卷(一说三十六卷)、《阴符钤录》一卷、《金匮》二卷、《六韬》六卷。晏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号“平”,故后人也称其为晏平仲,或尊称为晏子。春秋时莱州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公元前556年,父晏弱(谥号桓子)死后,他继任齐国正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执政近五十年,是春秋时期和管仲齐名的政治家。他为了齐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提出了四项治国主张。第一,任人唯贤,不私于亲;诛不避贵,赏不避贱。第二,赋敛上,要权有无,均贫富;遇有歉收荒年则免征,正常情况下也只能“耕者十取一焉”。第三,主张“君商渔盐”,国家努力发展渔盐优势,以增加国库收入,减轻人民负担。第四,弛除严刑苛法。当时齐景公奢侈残暴,草菅人命。晏婴多次以“省刑罚,则民不怨;薄赋敛,则民知恩”的道理规谏景公。晏婴以节俭力行著称于世。他身为辅相,仍“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乘敝车、驾驽马”,甘居闹市陋室;妻老而丑,齐景公情愿把年轻貌美的爱女给他,他都拒绝了。晏婴不仅竭力规谏国君,而且也要求下属经常给自己提意见。有一个名叫高纠的在他身边做官,一连三年没有过失,晏婴却把他辞退了。别人劝阻时,晏婴说:“我是个很平庸的人,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可是高纠和我在一起三年了,却从来没有指出过我的过失,象这样唯诺怕事的人是要辞退的。”晏婴能言善辩,是个杰出的外交家。他出使晋、楚、鲁、吴、卫等国,每次都能不辱使命,不损国威地完成任务。“晏子使楚”的故事至今传为外交史上的佳话。战国中叶,有人收集其言行,辑成《晏子春秋》内、外篇,凡8卷,215章。齐桓公管仲鲍叔牙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吕(姜)姓,名小白,是春秋时吕(姜)氏齐国第十五代国君。在他在位的43年内(公元前685—前643年),他选贤任能,改革政治,发展生产,通货积财。在国富兵强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救亡扶危,以顺讨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公元前645年)亦称管夷吾、管敬仲。(颖上今安徽境)人。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鲍叔牙(——公元前644年)临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交著称。管仲、鲍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成语“鲍子遗风”、“管鲍之交”,便是源于他们二人的友谊故事。管仲曾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齐襄公在位时(公元前697—前686),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襄公被杀,国内无君。逃往国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率兵回国争位。两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赖高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这时,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今临淄区西境)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鲍叔牙深怕鲁国因向齐国谢罪而杀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给鲁国说:“管仲是齐国国君的死仇,齐国国君必要亲手杀死他。”鲁国新败,只得囚送管仲回齐国。小白做了国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杀管仲。鲍叔牙先见桓公贺喜说:“管仲天下奇才,齐国得到他,岂不可贺。”桓公切齿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劝说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桓公点点头说:“好吧,我暂且听你的话,先不杀他”。一日,齐桓公欲拜叔牙为相,鲍叔牙诚恳地辞谢说:“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和我就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桓公沉吟说:“那我得先试探一下他的学问再说。”叔牙摇摇头,进言说:“非常的人,必须以非常的礼节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贤礼士,不计私怨,会有更多的人来齐国效忠尽智!”齐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择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礼,亲自迎接管仲并同车进城。桓公与管仲一连谈论三日三夜,句句投机,即拜管仲为相国,且尊称为“仲父”,言听计从,专任不疑,常嘱左右:“国家大政,先禀仲父;有所裁决,任凭仲父。”近臣易牙,竖刁想内外用事,单怕管仲。乃合词进谗说:“现在什么事也由仲父发号施令,齐国人怀疑好象没有君王了。”桓公当即叱斥道:“我和仲父比如身躯与手足,只有充分信赖仲父,我才能成为一个完好的国君!”齐桓公听从管仲的意见,不断在士中选用人才。宁戚出身农牧,一经赏识,便委以国政,用为大司农。因此,很快便在他周围聚集了象管仲、鲍叔牙、高、朋、宁戚、宾须无、东郭牙、王子成父等大批杰出人才。桓公在管仲的谋划下,对内政、经济、军事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桓公和管仲依据中原形势制订了切合时宜的霸业方针——尊王攘夷。尊奉周朝王室,可以挟天子以命令诸侯;攘除夷狄侵扰,是中原各国的共同心愿,可以团结诸侯,可以立德树威。从公元前681年开始,齐桓公在这一旗帜下向外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公元前645年,管仲、朋等人相继死去,桓公不听管仲遗言,又起用佞臣易牙、竖刁、开方。公元前643年,桓公病重,三人乘机作乱,自己也被断食饿死。诸子争位,内乱发生,尸体停放六十七天始得收敛,齐国也由此中衰,失去了霸主地位。田穰苴生卒年代不详,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严法治军,克敌制胜而知名于世。因曾居官大司马,故历史上多以司马穰苴称他。齐景公时,燕、晋联兵侵齐。晋国出兵攻打阿(今山东东阿县)、鄄(今山东定陶县)。燕军则进入河上地区。齐兵屡败,景公甚为忧虑。相国晏婴便把还是平民的田穰苴推荐给景公。景公破格用为将军率军拒敌。穰苴考虑到自己出身微末,骤为大将,将士必不服。军令难行,便请求景公派一德高望重的大臣作监军。于是景公便派最受宠信的大夫庄贾作监军。当下约定明日正午在军门集会,整点出兵,各不相误。次日午前,穰苴先到营中,使人催促庄贾。是日,庄贾的亲朋友好都为他设酒送行;庄也自恃景公宠信,留连欢饮;使者连催,全不在意。穰苴等到日影西移,便登坛号令,申明纪律。日已平西,庄贾始徐驱而来,穰苴俨然端坐,问:“监军为什么违期迟到”庄贾拱拱手说:“亲朋备酒送行,所以晚到。”穰苴勃然拍案,正色说:“作大将的,从接受任命时起,就要忘掉家庭;临阵决战,就要舍死忘生;赏功罚罪,就要忘掉私亲。如今大敌压境,举国忧心,怎能安闲饮乐若临敌应战,岂不误事!”便问军政司,违期迟到当得何罪。答曰:“当斩”。穰苴便喝令刀斧手,将庄贾捆绑了,牵出辕门斩首示众。庄贾的随从人等急去景公处报信求救。景公即派另一宠臣梁丘据疾车传谕赦令。穰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问军政司营中驰车当得何罪。军答道:“当斩”。吓得梁丘据抖作一团,连称奉命而来。穰苴说:“虽然君主使臣不可杀,但军法不可不执行。”乃下令毁掉车子,砍杀驾车马匹,代替使臣受法。于是大小三军,无不畏服。穰苴率兵直出,晋军闻风逃遁;燕人才待渡河北去,齐兵乘势追杀,斩首万余,全胜而归。齐景公亲到城外迎接,并拜他为大司马,使掌兵权。田穰苴在研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总结成了《司马穰苴兵法》,但未编结成书。到了战国齐威王时,才派人整理成《司马兵法》一卷五篇,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宝贵遗产。齐威王名因齐,田齐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继位,死于公元前320年,在位三十六年。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因齐初立,见吴越两国俱称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称“齐王”。据《史记》记载,威王初即位,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虚心纳谏,立即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己,一飞冲天;不鸣则己,一鸣惊人”的决心。平民邹忌以鼓琴求见,劝威王用贤臣、除奸佞,恤民养战,经营霸王大业。威王见邹忌是个人才,三个月后就用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改革政治。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大夫,勤理政务,荒地得垦,人民富饶,不为人正直、不善结纳近臣,故时有毁言谤语;阿城(今山东阳谷县东北)相反,田地荒芜,仓库空虚,防务松驰,但对阿大夫却日有美言。齐威王派人查得真情,立即召回二位大夫,当众给即墨大夫加封万户土地的封赏;对阿大夫则处以烹刑。由是,齐国上下震动,人人不敢隐过饰非。威王还下令全国: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广众中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由于广开言路,不一年,弊除政清,齐国大治。齐威王决心王霸天下,他铸鼎声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克诚。其唯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在这里,他表示要以黄帝和齐桓公以及晋文公的功业来发扬乃父桓公(田午)的令名令德。他精选郡守,加强边防。使南子守南城拒楚,田守高唐拒赵,黔夫守徐州拒燕。用种首为司寇以安境内;用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他把这些人才看作比夜光珠还要珍贵的国家至宝。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齐国出兵救赵救韩,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两次打败了强大的魏国,而雄霸东方。孙膑战国时杰出军事家。齐国阿(山东聊城地区)人,是春秋时期著名兵法家孙武的后代,原名孙宾。少时,曾与魏人庞涓同从鬼谷子先生王栩学习兵法。庞涓任魏国将军后,忌其才能,把他骗至魏国,构陷罪名,处以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又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臣淳于髡秘密救回齐国,齐威王用为军师。孙膑认为“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是战争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孙膑对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的军事思想作了补充和发挥。他强调在战争中,要具体分析敌我双方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做到“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在战术上,他主张“营而离之,并卒而击之”。他治军严明,坚持“赏不逾日,罚不还面”。由是上下用命,每战必胜。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魏惠王令庞涓侵赵,围赵都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用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田忌要直奔邯郸,孙膑制止说:“我料定邯郸守将平选不是庞涓对手,不等我军到,邯郸就被攻破。与其徒劳远涉迎战强敌,不如声言要攻打魏国要地襄陵,庞涓必回军救援,我们便可在半路上以逸待劳打败他。”田忌依从了。果然,平选连战皆败,望援不到,举城投降。庞涓正要乘胜进兵,忽闻齐兵进袭襄陵。大惊说:“襄陵是安邑门户,襄陵失守,安邑不保!”便急忙回军。行至桂陵,与齐兵遭遇,慌乱接战,死伤两万,大败而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桂陵战役。“围魏救赵”的成语由此产生,围魏救赵的战法也为历来兵家所研究运用。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魏国又派太子申和庞涓率军十万攻韩。韩哀侯又使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和群臣议论不决。孙膑独持异议说:“魏国恃强,前次侵赵,今又略韩,来年也会伐齐。坐视韩国败亡,是助长魏国气焰,必须去救;但是,魏才出兵,韩亦未至败危地步,我若出兵,是替韩国迎战强敌,所以先不救为好。”威王问:“那该怎么办呢”孙膑说“为齐国着想,应先答应出兵,使韩国知道有外援而必尽全力抵抗
本文标题:齐国历史人物简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0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