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
84Vol.8No.420088JournalofShandongInstituteofCommerceandTechnologyAug.2008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于华林,杨毅(,250014):,。、;;,、。:;;;:C912.6:A:1671-4385(2008)04-013-06ReviewofCommunityPsychologyResearchinChinaYUHua-lin,YANGYi(SchoolofPsychology,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Abstract:CommunityPsychologydrawsChinesepsychologists.closeattention,atthesametimetheyconductamassof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es.Initially,thisarticleelucidatestheCommunityPsychology.sestablishment,objectandgoal.Subsequently,inthelightofdifferentsamples,thearticleintroducesthefruitfulresearchachievementsofCommunityPsychologyresearchinChina.Finally,thearticleindicatessomequestionsofCommunityPsychologyresearchinChina,whereafteritpointsoutthatthetrendoffurtherresearchshouldbefocusedonvaryingmethodsandexpandingtheresearchfields.Keywords:CommunityPsychology;research;evaluation;perspective:2008-07-02:(1983-),,,,。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呼声很高的一个议题,随着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论述的提出,以在社区背景中探讨心理学的应用为主要内核的社区心理学逐渐为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重视,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社区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和拉丁美洲,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由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交叉而成的一个新兴领域。多数西方心理学家认为,1965年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标志着社区心理学的诞生[1]。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心理卫生工作的迫切要求。在当时,心理治疗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很少,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心理治疗更多是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进行治疗。也就是说,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得极少。再加上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于是社区心理学便应运而生。、(一)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大力倡导参与社区变革与发展、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在西方的心理学体系中,社区心理学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以及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即其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13践。它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0。而把人置于背景和系统之中,是西方社区心理学最为突出的标志[2]。(二)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目标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1)预防重于治疗:在社区心理援助体系的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便是初级阶段)))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预防;(2)强调环境与个体协调的重要性:调整环境可以让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同时需要在早期就加强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3)讲究生态学观点:人和环境是互动的,所以需要调整个人,也需要调整环境;(4)尊重社区每一个人和团体的差异性:每一个人有权利和其他人表现得不同,表现不同并不意味着异常或是较为次等。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当中,约有一成是强调少数群体。这些研究仍需继续发展和深入,因为社区心理卫生重点关注的是较弱势、不被重视的群体;(5)促进能力:促进个体能够更主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领域才出现了一些有关社区心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来进行梳理,我国学者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区与青少年发展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是蓬勃发展,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而我国则起步较晚,现仍处在逐步探索阶段。但我国学者结合中国青少年特点积极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在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与矫正方面做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1.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一般认为,社区青少年是年龄在14)25岁之间、在学校读书、尚未就业或没有固定工作、缺乏或没有家长监管的青少年。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在青少年中,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游离于学校或家庭之外、处于社会控制边缘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其危险性也很高。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失当及社区教育的不到位,使得社区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这不仅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所以,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了我国心理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领域,也是最近几年较多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领域。例如,徐静平等人(2004)[3]调查了127名16)25岁的社区青少年和176名18)25岁的大学生(作为比较组),结果发现,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在敌意因子上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这说明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另外,研究还发现社区青少年对社会的态度比大学生更为消极,他们的社会支持程度也显著低于大学生,而社会态度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度,社会支持与社会态度相关度高,三者关系紧密。这项研究为社区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社会支持,也为消除社区青少年敌对情绪、加强心理教育和干预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在家庭因素方面,郭云霞(2006)[4]通过调查指出,家庭软环境(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是影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而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程度及父母的职业等家庭硬环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她认为,家庭硬环境反映的是客观的家庭情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家庭软环境主要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互动,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格的力量。所以,就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而言,人格的力量显然要比客观先在的家庭情况的影响更为直接。她的研究同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在社区教育的计划与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与矫正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家庭,学校,社区环境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程度不断提高,社区日益成为城市基层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平台。在保护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绝大多数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称之为/人格异常0,也就是具有/变态性人格特征0。所以吉朝珑等人(2005)[5]撰文指出,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展开诸如挫折教育、人际关系处理、自我疏导、倾诉和排遣,使青少年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意识的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在青少年犯罪的社区矫正方面,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如法院、劳教所等,都在积极尝试社区心理矫正。如,徐素娣等人(2006)[6]对上海某社区的服刑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具有抑郁感和焦虑感的人14所占比例较大,其中,自认是个失败的人占22%;认为前途一片凄惨的占11%;为所做过的事情后悔的占44%。这说明,社区服刑人员面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但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极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怀和帮助。之后,通过组织管理干部开展心理讲座、组织社区服刑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等活动,使很多矫正人员走出了人生阴影,并极大地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二)社区老年人的研究我国心理工作者主要围绕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这一领域开展了诸多研究,包括生活质量、社会支持、集体效能等相关因素的研究。同时,在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干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作用是相互的,如张卫东(2002)[7]在Lawton理论框架以及先前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上海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客观生活环境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理论构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予以实证研究。其结果说明,一方面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质量与客观生活环境质量对其心理健康都会产生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显示老人对生活环境是否满意可影响其健康生活质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其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证明了社区养老环境对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在对抑郁状况进行的研究中,许多结论也证实了这一双向作用。一方面,戴静等人(2002)[8]对三组老年人(干休所、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及养老院)进行评定,多元逐步回归显示抑郁、丧偶、离异、未婚,认知功能较低的老人,其总体生活质量低。由此认定焦虑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水平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各方面有广泛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王芳等(2005)[9]在研究精神抑郁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发现,伴随着抑郁状况的加重,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廖晓春(2007)[10]在居住养老院老年人群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另一方面,占建华(2003)[11]等人对社区60岁以上的1085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中的SCL-90测评结果与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呈一致性,认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抑郁状况。王庆华等人(2007)[12]通过对2)3个社区和老年内科住院的300名老人的研究发现,空巢老人的抑郁测评结果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结果呈一致性,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抑郁水平。2.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一方面对精神紧张引起的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王永丽等(2004)[13]对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来自社会、家庭、亲朋好友等良好社会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会显著降低老年人的抑郁水平。张明园等调查认为社会支持不足在精神疾病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按照贾晓清等(2006)[14]对干部门诊就诊的离退休老年患者进行调查后所得结论来讲,要提高离退休老年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减少抑郁状况的发生,就必须重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特别要鼓励退休老年患者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协助自我的心理调节。针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王兴华等人[15]在2006年进行的一项测量表明,社会支持与抑郁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有普遍增益作用,家庭支持是其有效成分。对于无配偶、身体健康差的易感人群,家庭支持对抑郁不仅具有普遍增益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缓冲不利情境的影响,缓解这类易感人群的抑郁情绪。3.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区集体效能的相关研究这方面国内的研究还非常少,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已有的一些集中在教师群体的研究已经证实了集体效能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如艾娟等人(2005)[16]在进行自我、集体效能视角下通过对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普通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最佳预测变量是总体
本文标题: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2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