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血气分析酸碱失衡判断
血气分析与酸碱失衡判断一、基础理论㈠气体分压: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组分在总压力中所占的份额,其数值等于总气体压力乘以各气体容积的百分比,如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其中O2约占20.93%,N2约占79%,CO2占0.04%。海平面大气压为760mmHg海平面:PO2=760×21%≈159mmHg兰州地区:PO2=640×21%≈124mmHg㈡肺泡气:肺泡通过气管、支气管、上呼吸道与外界大气相通,并不断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因而肺泡气压与大气压是一致的,但气体成分、气体分压与大气压不尽相同。外界空气在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时,进行了加温、湿化,故肺泡气中有比较恒定的水蒸气,一般为47mmHg;由于机体代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要通过肺排出体外,故肺泡气中PCO2明显高于大气PCO2,其分压(PACO2)为35~45mmHg,由于上述两个原因,肺泡气氧分压(PAO2)明显低于大气氧分压。PACO2肺泡气方程式:PAO2=P1O2-———RP1O2吸入氧分压,R呼吸商,P1O2=(760-47)×FiO2=713×21%≈150海平面:PAO2=150-P1CO2×1.25=150–40×1.25=150–50=100㈢血液体气体:1、O2O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存在。物理溶解的多少取决于氧分压的高低,当大气压为760mmHg时,每100ml血液中大约溶解0.3ml氧。O2的化学结合主要是指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这种结合是可逆的,PaO2是Hb与的氧结合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呈线性关系,而是呈S形曲线,即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有重要的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曲线上部平坦,使人类可适应高原或者低氧状态,即PaO2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时,氧饱和度仍能在90%以上使血氧含量无显著下降,曲线下部陡直,使血液能最大向组织供氧,而在肺部又能很快结合氧。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当SO250%时,氧分压为26.6mmHg,这是反应氧离曲线状态的重要指标,即P50,P50增加,氧离曲线右移,提示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下降,释氧增多,P50减少,则相反。⒉CO2血中CO2主要包括H2CO3-(化学结合)和PCO2(物理溶解)及少量H2CO3、氨甲酰基化合物。血中CO2含量和PCO2呈线性关系,含量的多少与其分压的大小成正比,与“S”形氧离曲线不同。㈣体液的酸碱平衡调节:酸碱度:化学上一般用H+的浓度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H+浓度的负对数就是PH值,因为是“负”对数,故PH值越小(绝对值)H+浓度越高,溶液亦越偏酸,反之越偏碱。血浆PH7.35-7.45,平均7.40。酸碱来源:酸:机体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可分两大类:A:挥发酸:机体细胞氧化代谢过程中不断生CO2,进入血液后与水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生成H2CO3,在肺部分解成水H2O、CO2,CO2呼出体外。B:非挥发酸:代谢产生的硫酸、磷酸、乳酸、丙酮酸、酮体等,均要通过肾脏排出。碱:代谢产生的碱较少,主要来自食物,特别是蔬菜、瓜果中所含的有机酸盐,如柠檬酸钾(钠)、乳酸钾(钠)等。人体酸碱调节系统:①缓冲系统:人体血液缓冲系统主要有以下四组:碳酸氢盐——碳酸系统血红蛋白系统H2CO3磷酸盐系统血浆蛋白系统Na2HPO4NaH2PO4BHCO3上述四个缓冲对中,以碳酸氢盐与血红蛋白最为重要,碳酸氢盐——碳酸系统由碳酸氢钠(细胞内为KHCO3)与碳酸组成,承担机体缓冲能力的50%,在血浆中碳酸氢盐24mmol/L,溶于血浆的碳酸约为1.2mmol/L,二者比例是NaHCO3/H2CO3=24/1.2=20/1。体内酸碱增加时,其缓冲反应如下:Hcl+NaHCO3——Nacl+H2O+CO2↑NaOH+H2CO3——H2O+NaHCO3↓①肺的调节:肺通过呼出CO2来调节酸碱平衡,当血中PCO2升高,H2CO3升高,H+浓度升高或PH值降低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H2CO3尽快分解为CO2从肺排出,反之,当血液中PCO2下降,H2CO3浓度降低时,则抑制呼吸中枢,使CO2排出减少,血中H2CO3浓度回升,PH保持相对稳定。3肾的调节肾主要通过排H+泌NH3,回收HCO3-调节机体PH值。①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是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重要途径,酸中毒时,H+向细胞内移动,Na+伴随进入细胞内,K+移出细胞外(2Na+H+——3K+)。②肝的调节:合成1mol的尿素要消耗2mol的HCO3-代谢性酸中毒时,尿素合成减少,代谢性碱中毒时尿素合成增加。上述调节系统中离子交换与缓冲系统调节酸碱平衡最为迅速,但非常有限,根本的调节要靠肺和肾来完成,其关系可用H-H公式表示:PH=PK+LogNaHCO3α.PaCO2=6.1+Log2.40.03×40=6.1+Log201=6.1+1.3=7.4PK是血浆弱酸纠离常数的负对数,较为稳定为6.1,α为CO2在血浆中的溶解系数0.03,公式提示:PH的变化主要取决于NaHCO3/α.PaCO2之比值,可简化为PH=HCO3/PaCO2或PH=肾/肺,任何一方的变化,都可能导致酸碱失衡。不论何种酸碱失衡,究其原因,不外乎呼吸与代谢两大类,前者使PaCO2升高或降低,而产生呼酸或呼碱,后者使增多或减少,而产生代碱代酸,这些变化,我们称为酸碱失衡的原发因素,继此之后,机体为了使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使启动上述机制来调节,使酸碱恢复平衡,前二种作用迅速,数分数小时即可完成,但其能力有限,如原发因素未解除,则常不能纠正酸碱失衡状态,而肺、肾,尤其是肾,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调节装置,这一过程称为代偿。如发生代酸HCO3-必然减少,20/1的比例变化,这时肺便通过增加排出CO2来使20/1比例恢复,代酸时PaCO2下降,称为继发变化,是代偿的结果,而不是呼碱。㈤阴离子间隙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主要是Na+142、K+5,Ca++5,Mg++3细胞外液的阴离子主要是Cl103,HCO324,蛋白质16,固定酸(乳酸、磷酸、硫酸等)12阴阳离子总数各为155mmol/L。临床血液生化检查,常用项目为:Na+、Cl、K+,Ca++,Mg++、HCO3,而K++Na+=5+142=147,占全部阳离子95%以上,而Cl+HCO3-=105+24=129,仅占阴离子的85%。显然,所测定的阴离子数不完全等于所测阳离子数,这中间的差值我们称为阴离子间隙,即AGAnionGap)。AG实际上是除氯化物与碳酸盐以外的其它血浆阴离子,主要是蛋白质、硫酸与磷酸根等,由于血清K数值小,在计算AG时往往不列入,故AG计算公式:AG=Na+-(Cl-+HCO3-),正常值为8-16mmol/L。根据电中和原理,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HCO3-减少时,则必然会导致其它阴离子的增多,AG发生变化。这就是利用AG判定酸碱失衡的依据。㈥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①PaO2表示动脉血浆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分压。健康人在海平面大气压下呼吸时正常值为80-100mmHg,但随年龄增长而递减(PaO2=102-0.33×年龄)。反映机体氧供情况,受大气氧分压,通换气功能影响。②A-aDO2A-aDO2是换气(摄氧)功能指标,理论上A-aDO2应接近于零,实际上由于气-血屏障、解剖与生理分流的原因,A-aDO215mmHg为正常(年老者A-aDO2较大,小于30mmHg)。③SaO2氧饱和度是实际氧量与氧容量的比值。正常为95-98%。④PH值血液酸碱度的指标,正常值7.35-7.45。PH值在正常范围表示酸碱平衡或处于完全代偿的酸碱平衡失调。PH7.35要考虑酸中毒,PH7.45要考虑碱中毒。但PH的改变是呼吸与代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能判断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⑤PaCO2为溶于血浆中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但受H2CO3、[HCO3-]的影响。正常值:35-45mmHg,由于CO2具有很大的肺泡膜弥散力,故PaCO2与PACO2基本平衡。因此PaCO2增高,提示通气不足,PaCO2下降,提示通气过度。PaCO2主要反映酸碱平衡中的具体通气情况,它的改变可能是呼吸所致,亦可能受代谢影响。⑥SB和ABSB是指血液在37℃的情况下,用PCO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后测得的血浆HCO3值。AB是指人体血浆中的HCO3-实际含量,正常人SB和AB是一致的。酸碱失衡时,由于SB不受呼吸因素的直接影响,两个数值就不相当。呼吸性酸中毒时ABSB;呼吸性碱中毒时ABSB。SB和AB是衡量代谢性酸碱失衡的重要指标,但呼吸性酸碱失衡也使SB和AB发生代偿性的增减。正常范围22-27mmol/L。⑦BE标准状况下,全血滴定至PH值为7.4时,所需加入的酸或碱的量。如滴定时用酸,则以正值表示,如用碱,则以负值表示。正常3。它能表示血浆或全血碱储的增多或减少,不受呼吸因素的影响,主要反应代谢性酸碱失调。但呼酸时由于机体代偿,体内碱储升高,所以尽管是“呼酸”,BE值明显增大。二、酸碱失衡的判断:诊断步骤:㈠对可能有酸碱失衡的病例同时测定血气和电解质。㈡对血气分析测定值审核:PH、PaCO2、HCO3-三个变量一定符合H-H公式。[H+]=24×PaCO2HCO3-PH7.1-7.5范围,PH每变化0.01等于H+反向变化1mmol/L,PH7.4=H+40mmol/L。例:PH7.4、HCO3-24、PaCO24040=24×40(数值可信)24㈢计算AG值:AG=Na+–(HCO3-+cl-)㈣初步判定有无酸碱失衡,并判定原发因素。例:PH7.34、HCO3-15、PaCO228代谢性酸中毒㈤初步判定单纯性和混合性酸碱失衡:例:PaCO2升高伴HCO3-下降,肯定为呼吸并代酸。PaCO2下降伴HCO3-升高,肯定为呼吸并代碱。㈥结合临床代偿公式,AG进一步明确判定。各型酸碱失衡判定举例:①呼吸性酸中毒:原发性PaCO2升高为呼吸性酸中毒,急性呼酸时,机体主要通过缓冲系统使HCO3-代偿增加,肾脏几乎不参与,最大代偿能力HCO3-升高3-4mmol/L,因此,急性呼酸病人HCO3-30mmol/L,即可诊断为急性呼酸合并代碱,HCO3-20mmol/L,即可诊断急性呼酸合并代酸。慢性呼酸由于肾脏参于代偿血浆HCO3-进一步增加,代偿极限为42-45mmol/L,凡实测HCO3-落在正常HCO3-+ΔHCO3-可诊断慢性呼酸,实测大于预计代偿值,可诊断慢呼酸合并代碱,小于则可能合并代酸或代偿不全。例:PH7.34、PaCO260、HCO3-31ΔHCO3-=0.35×(60-40)±5.58=0.35×20±5.58=7±5.58HCO3-=24+7±5.58=25.42~36.58实测在此范围,诊断慢性呼酸2代谢性酸中毒:原发的血浆HCO3-减少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根据AG变化可分为高AG型和正常AG型。AG升高数=HCO3-下降数代酸时H+升高,引起代偿性通气增加,PaCO2下降。PaCO2=1.5×HCO3-+8±2凡实测PaCO2在预计代偿值内,可诊断代酸,大于则考虑代酸合并呼酸,小于则考虑代酸合并呼碱。例:PH7.32、PaCO230、HCO3-15PaCO2=1.5×15+8±2=22.5+8±2=30.5±2符合代酸。3代谢性碱中毒:原发的血浆HCO3-升高称为代谢性碱中毒,代碱时通气减弱,PaCO2升高,代偿时限12-24小时,最大PaCO255mmHg。ΔPaCO2=0.9×Δ[HCO3-]±5例:PH7.49、PaCO248、HCO3-36ΔPaCO2=0.9×[36-24]±5=10.8±540+10.8±5=50.8±5=45.8~55.8实测PaCO248,符合代碱。4呼酸合并代碱:呼酸复合不适当的HCO3-升高,称呼酸合并代碱。血气特点:PaCO2↑、HCO3-↑、PH升高、正常、下降例:PH7.4、PaCO267、HCO3-40Na+140、K+3.5、cl-90、AG10呼酸代偿公式:HCO3-=正常HCO3-+ΔHCO3-=24+9.45±5.
本文标题:血气分析酸碱失衡判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3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