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文化史——孟璐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占和筮中国上古时代盛行占和筮两种预测吉凶的方法神徽大多刻画在“琮”这类重要器物上的图案祭坛祭坛是指祭祀场所女性崇拜女性崇拜是人类在远古时代普遍产生的文化现象。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了众多的女性塑像,表明它是女性崇拜的产物。牛梁河遗址女神庙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图腾崇拜•“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部落,意为“亲族”;那里的人把自己的氏族看做是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便使用它们的名字作为氏族的徽号,把它们当做氏族神来加以崇拜图腾崇拜•半坡人的人面鱼纹•河姆渡人的鸟形器物•东方尚鸟,东南尚蛇,中原尚龙,西南尚虎------都有可能是这些部族的图腾伏羲是女娲的哥哥,又是她的老公。——一对兄妹而为人类始祖,这个说法很多民族的神话里都有。这二位都是人首蛇身,两蛇交尾,产生了人类。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东南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琮圆方相套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实为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的延续。•母系氏族时期盛行对女性祖先的崇拜。如女娲崇拜。•父系氏族时期转为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如对黄帝的崇拜。•近祖崇拜后来演化为宗法文化。女神彩塑头像中华文明的形成文明的标志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判定某一地区是否进入文明时代,公认的标准是城市、青铜器、文字这三个主要标志。中华文明的起点整个新石器时代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依托于丰厚的农业经济基础,我国各地的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最先驯化了野蚕,发明了丝绸,早在8000年前,先民就学会了制作玉器,河姆渡还发现了漆器,并开始了冶炼。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也在南北各地出现。城市、金属、文字这三项文明时代的条件,到龙山文化后期已经基本具备。中华文明的确立司马迁的《史记》把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王朝,恩格斯说过,“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因此,夏朝的建立,就是我国正式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虽没有文字证据,学术界大多人认为,二里头就是夏朝的都城。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周代礼乐思想周公制礼作乐是历史的进步夏商周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殷周变革在思想领域中重大的事件,就是礼乐文明的诞生。周公对殷亡教训的总结周公认为,殷人并非亡于天命,而是抛弃了勤政爱民的传统,是亡于“失德”。他提出实行“德政”的纲领。为了确保实施,周公在国家典章制度的层面做了重大改革,并且对贵族提出了道德要求,这些崭新的制度和行为规范统称为“礼”,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二是宗法制度;三是丧服制度;四是庙数制度,此外还有同姓不婚制度、采邑制度、井田制度等。正是由于周人认识到了人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兴废的道理,萌生了民本思想。研究周代礼乐思想的史料主要有:《礼记》礼与乐中国传统的乐的观念,有特定的内涵进而深刻的哲理,在儒家礼乐文化体系中,礼与乐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形同天地。唯君子为能知乐,春秋时期有古乐与新乐之争。声音之道与政通,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是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原因有二:一、君王是万民之主,君王的喜好,如同经天纬地,为万民仰望,直接影响民风的走向。二、乐为心声。(曾侯乙编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儒家倡导德治主义,主张通过礼乐对人实行温和的教化政策,使人心向善,纯化社会风气,从而求得长治久安。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宗法制是以等级有序的思路组织血缘家族秩序的一种方法。•按照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一文的观点,宗法制是周公在借鉴并汲取商王朝继统制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说文解字》:宗,尊也,宗庙也。宗法制•“兄终弟及”的继统方式容易引起内乱。周公首先将其改为“父死子继”。•何子可继?不解决这个问题,仍不能止乱。于是又提出“嫡庶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长以贵不以长”。•只有嫡长子有继位的资格,余子则无。这是“天位前定”,无可争议。这便是宗法制创立的本意。封建制•那么“余子”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周公不愧为周朝制度的缔造者,当时周朝急需巩固政权,于是周公又创立了“分封制”,或者叫“封建制”。他将周王室“余子”分封到东方各地,镇守一方。此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朝政权由此稳定下来。封建制与宗法制结合封建制周初“众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具继别子之后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之后者,五世则迁者也。——《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礼记·丧服小记》宗法制•宗法制的实质是将政治关系融入血缘关系,或者说是将血缘关系政治化。各层贵族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父子、兄弟、宗族关系。是“亲亲”与“尊尊”的结合。•这样的社会结构组织必然要求“礼乐制度”。朱熹解《鹿鸣》•此燕飨宾客之诗也。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而言其礼意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礼有尊尊之义,乐则为亲亲之和。《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春秋”得名于经孔子编订的鲁国史书《春秋》,《春秋》纪年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但作为历史时代的“春秋”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81年。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战国”这一名称是对这个时代列国争战特点的一个概括。“战国”时代上承春秋,下到秦的统一,从公元前481年到公元前221年。礼崩乐坏•春秋时代是贵族分层秩序从上到下逐层垮塌的时代。•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论语·季氏》)天子诸侯卿大夫家臣士传统秩序的崩溃•到战国传统秩序与礼乐制度更是一片崩溃之象。顾炎武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与贵族阶层的衰落与伴随,文化也开始由官方散向民间。官学之外出现了私学。•夏、商、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文化知识均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等官员世袭掌管。巫•从古文字中的“巫”字看,是像两“工”字作十字交叉形。《说文》:“巫,祝也。女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与工同意。”而《说文》“工”字下又云:“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巫是能通神灵、知天知地的圣者。史•史是王左右掌管祭祀与记事的官员。由甲骨文看,商代有多种史官:“大史”、“小史”、“西史”、“东史”。•西周时,“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太史”起草文书、编写史书,并掌管天文历法与祭祀。祝•《说文》:“祝,祭主赞词者。”负责祭祀时致告鬼神。•由甲骨卜辞知祝活动于商王左右。•《周礼·春官》有“大祝”、“小祝”。卜•《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衡也。•巫、史、祝、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治。•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加剧,斗争形式越来越激烈,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过去的“任人唯亲”的做法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一些有才能的士人得到了任用。•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吕氏春秋·察贤》)。•齐建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待学者(徐幹《中论·亡国篇》)到齐威、宣时期,学者有一千多人。•王室及公室的衰落,使得文化官员流落到社会。使得文化在民间的传播成为可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老聃本为周守藏史,“见周之衰,乃遂去”。•孔子是在民间聚徒讲学的第一人。•春秋战国之际,又有墨子聚徒讲学。•到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带一大批弟子,以研讨学问为务。而士人们也都把从师学习当作进入仕途的门径。•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田骈在齐,“赀养千钟,徒百人”。•章太炎云:“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国故论衡》)•社会上流传的书籍也逐渐增多。人们开始把古书抄写在竹简或绢帛上。•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墨子·贵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篇》)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儒家的主张•儒家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礼崩乐坏”,所以安定社会的途径在于“复礼”。•如何“复礼”?复礼以“仁”。•“仁”是人内心中的善性,是人的“不忍之心”或“不安之心”。•养护之、推广之,则有仁人;人人如此,则有太平之世。儒家以仁维礼•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儒家的思路•推己及人•移孝为忠•充孝成仁•修、齐、治、平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礼记·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荀子·荣辱》: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傅斯年:儒、墨以鲁为中心,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源于南方楚、陈、宋,后北上于齐。法家源自三晋,成就于秦。阴阳家从燕发端,在齐拓展。周、魏则盛产纵横家。齐鲁文化•齐、鲁文化都根源于周文化。齐是姜太公的封地,鲁是周公的封地。•由于周公的特殊贡献,鲁的礼仪规格与周天子同级。周衰,礼乐文化独存于鲁。晋派韩宣赴鲁,韩宣“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齐鲁文化•鲁文化重传统;齐文化重变通。•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後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齐鲁文化•后来的发
本文标题:先秦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5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