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四讲、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
第四讲、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文论第一部分、文艺复兴引论文艺复兴是法国概念,德国称宗教改革,它是资本主义文明的确立和发展的标志,体现出鲜明的近代理性精神。近代理性精神即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它是启蒙理性的前导,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时期,有3点需要先行明确:1、性质与历史作用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批判封建主义和教会权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历史分期上属中世纪的一部分,但由于意识形态的性质,通常将它视为一个独立阶段,是连接中古与近代的枢纽。历史作用:打垮封建贵族,建立君主国,构造现代国家和社会的雏形;德国农民战争把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引上了舞台;建立世界贸易以及工场手工业,使其成为现代大工业的出发点。各国新文学成为最初的现代文学;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人们接受希腊哲学的“自由思想”,为18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2、文论的历史地位文艺复兴文论主要是作家、艺术家和学者文论。(1)理论形态的渐进性复兴不是直接回归古希腊传统,而是通过基督教改革,使其信仰从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教父神学——理性神学——宗教改革及其世俗化。例如文艺复兴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并没有与神学思想决裂,没有形成无神论或自然神论思想;后三杰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更是大量处理宗教题材,只是将其世俗化;英法戏剧受到教堂戏剧和中古民间戏剧的直接影响。(2)文论发展的过渡性它是贺拉斯古典主义与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之间的过渡或中介。文论讨论亚氏理论,争议改良性质的悲喜混杂剧、教化功能可以见出,因此其创新力度有限,理论深度甚至未能超越神学家文论。(3)批评与创作的不平衡性理论成果远不能与艺术创作相比,甚至背离了创作实践。例如莎剧完全无视三一律的讨论。3、基本理论问题民族语言理论,如但丁;悲剧与喜剧概念的诠释:如卡斯特尔维屈罗释《诗学》;诗与历史(真):如培根、薄伽丘、莎士比亚;“第二自然”理论,如达芬奇;继承与创新:如古今之争,明屠尔诺—钦提奥、瓜里尼;小说、戏剧、诗歌理论:如塞万提斯、维伽、锡德尼;一、近代人文理性的形成及其意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体现出鲜明的近代人文理性精神,把握人文理性精神,有助于从总体上对其文论进行观照。人文理性是从科学和人文的关系上进行分类的,它与科学理性相对,有别于启蒙理性。也就是说,人文理性、启蒙理性、科学理性(工具理性)是分别标示不同思想文化思潮与时代特征的一组概念。1、近代人文理性的特点(1)近代性前与中世纪相对,后与现代性有别,是一个时间历史概念。近代性的显现:力图将理性从信仰控制下解放出来,确立以人为中心的一元论价值观,即人文理性。近代性的时间区分:前接中世纪的普遍理性,它将希腊理性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表现在自由、个体、理性与信仰等问题上。后续是现代性,可溯及波德莱尔的定义。(2)主体性近代理性表现为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即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对抗教会的神本主义和蒙昧主义,其实质是以个体理性为表现形式的个人主义。要概念理解上,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但三者的所指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3)世俗性关注此岸的人生追求和欲望满足,把感性需要作为一种合理诉求。文艺复兴放大了个体主体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以“幸福在人间”来对抗来世主义。2、近代人文理性的根源(1)直接根源:宗教改革。改革前的基督教信仰具有原始形态,表现为信仰至上。从中世纪发端,理性和信仰分立,个人理性和神学理性并存。路德提出“上帝之道”有三层次:一是内在的、隐秘的道,亦即上帝意志的自我显现;二是成为肉身的道,即上帝意志在耶稣身上的显现;三是成为文字的道,即《圣经》。路德将解释权赋予人类的个性理性,以此取代教会权威,为西方近代以后的自由精神奠基。中世纪的神学理性,主要通过论辩推理(语词分析方法)、辩证法和证明推理来证明神的存在。神的主体性取代了人的主体性,科学被纳入神学范围。近代人文理性则与之相反,从人的主体存在出发去论证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2)间接根源古希腊人文理性传统。古希腊传统有两个维度,一是科学:以数的本体论为标志,表现为探索自然的兴趣,如关于原子、数、火的论述,涉及逻各斯与辩证法。另一个是人本主义哲学:如人是万物的尺度,神谕“认识你自己”。3、近代人文理性与文论话语近代人文理性既反拨神学理性,又吸收其中某些因素,如理性与信仰分立、逻各斯的论证方式和语义分析。体现在文论上,就是对诗与真、教化功能、戏剧规范、语言风格、继承与创新的诸多讨论,讨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认识力、创造力、分析力的确认,对文艺的认知、审美功能的自信。在神学理性、人文理性、启蒙理性三环节中,人文理性具有鲜明的时代转型特征,即由中古进入近代的启蒙理性。前者与希腊和中古文化结合,后者与科学、经验主义、我思结合,二、文艺复兴文论的古典主义倾向文艺复兴文论具有复古倾向,其论述创见不多,但创作却充满创新活力,如十四行诗、长篇小说、戏剧。1、两代古典主义的中介文艺复兴文论是贺拉斯古典主义与布瓦洛新古典主义之间的中介,属于文学的改良主义,如但丁分析诗歌语言的性质、标准、风格等等;锡德尼为诗辩护;时人对亚理士多德悲剧论的探讨,也延续了圣经阐释学的方法论,至于悲喜混杂剧和古今之争,又显出文论向近代转型的躁动。2、创作活跃的内在动因文艺复兴文论涉及的文艺问题大都是传统问题,如四义说、教化说、真实论、美感论等,但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是如十四行诗、长短篇小说、作为正剧前身的悲喜混杂剧;二是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如巨人形象、疯癫形象。其内在动因是:(1)人本意识与欲望叙事基于教会对人欲的压制,文艺复兴肯定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并将这种追求加以放大,如拉伯雷、薄伽丘的创作,形成一种世俗化的欲望叙事.宗教改革适应了民众对教会的不满,而不满又推动了欲望的表达.(2)民俗文化的推动一是中古民间文学传统,二是教堂戏剧的世俗化趋向。(3)从个人理性向艺术自由宗教改革将圣经解释权交给信众,自由意志的理论间接地支持了创作自由。教会对言论自由的压制主要放在异端思想上,而文艺“立法”期(以法兰西学士院为标志)尚未到来。三、文艺复兴文论述要(一)意大利文论1、但丁(1)“四义说”《致斯加拉大亲王书》认为,《圣经》语言有四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和寓言义,同时指出,字面义以外的意义都可以叫做寓意。但丁借助“四义说”,一方面把诗提到和《圣经》同样地位,同时也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义性。(2)《神曲》的寓意《神曲》具有多重意义,仅就字面意义来说,不外是“灵魂在死后的情况”,但是,如果从讽喻方面来了解,它的主题便是“人”,由他自由意志的选择,照其功或过,应该得到正义的赏或罚。称作品主题是写人而不是写神;强调表现人的“自由选择的意志”;主张文学应如实表现人因其功过而得到正义的赏罚。自由意志虽是一个神学问题,但它对文论的影响在于:在作品主题上,排斥了命运观念,使文学焦点聚焦于人,着重对个体行为进行伦理判断;在情节设置上,自由意志与逻辑必然有一定矛盾,这就使情节在表现偶然事件方面更加灵活;在文学阐释上,他现身说法,表明了文学意义的丰富性与开放性,具有示范意味。(3)民族语言理论《飨宴》第一卷为民族语言辩护:拉丁语虽然精美,但只有少数贵族僧侣才能懂得,它是一种脱离群众的语言。但丁指出,拉丁语已是“日暮斜晖”,而俗语则是“新升的太阳”,必然要代替拉丁语。《论俗语》指出路径:应在意大利各地方俗语基础上创立一种统一的、权威性的新的民族语言,有四条标准:“光辉的、基本的、宫廷的和法庭的。”“光辉的”是指优美、清楚、完整、流畅、富有感染力。“基本的”是指没有方言土语的局限性。“宫廷的”是指国家统一后使用的统一语言。“法庭的”是指合乎逻辑规律、可以用于学术的语言。《论俗语》还涉及诗的定义:“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但丁认为人类有三种生活:要求有用的东西的植物生活,要求愉快的东西的动物生活,要求真正的东西的理性生活;……最终体现这三种生活的安全、爱情和美德,应该是用悲剧诗体和“光辉语言”来首先描写的主题。《论俗语》的价值在于:一是证明民族语言的合理性;二是提出语言的规范性要求,三是指出叙事文学的主题和价值指向,即伦理和审美功用并举。2、卜伽丘的诗论(1)诗的虚构中隐藏着真理:诗的虚构不是与真理无缘,而是隐藏着真理。诗人之所以运用虚构,是为了让读者通过“费力”领悟作品中的真理,从而产生更大的愉快。(2)诗的社会作用:积极的教化作用,诗能“唤起懒人,激发蠢徒,约束莽汉,说服罪犯”。(3)诗歌艺术影响的原因:诗“导源于上帝的胸怀”,是“一种热情而又精细的创作”。诗有完美的形式。诗人本身的修养也是使诗产生伟大教化作用的原因。他的理论新意无多,在创作上却取得了很高成就。3、达·芬奇的“第二自然”理论达·芬奇(1452-1519),艺术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画论》、《笔记》等著作中。(1)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认为,文艺应该像镜子一样真实反映自然和人生,他把师法自然看作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画家的心应当象镜子一样,将自身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数摄进摆在面前的一切物体的形象,应当晓得,假如你们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2)艺术是“第二自然”自然是艺术的源泉。他要求艺术家在观察研究普遍自然基础上,选择对表现事物类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加以集中、概括,创造出既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又似乎是与面前的真实不同的第二自然。认为:“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绘画是自然(指万物)的唯一模仿者,绘画包罗自然的一切形态在内,它能够将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美生动地保存下来”。达芬奇关于第二自然的见解,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包含着科学理性的成份。4、卡斯特尔维屈罗卡斯特尔维屈罗(1505-1571),生于意大利摩德纳,新古典主义重要代表。1570年发表用意大利语翻译的亚里斯多德《诗学》并附《提要》和《注疏》,讨论文学基本问题。诗论继承亚氏模仿说和想象说。《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的文艺观:(1)诗的本质特征诗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创造,但要求其现实基础和合理性。他将想象和创造视为文学的根本特性,提出:“格律并非诗的特征,而只是诗的外表或装饰而已;……诗的题材……要靠诗人的才能去发现或想象出来;……惟独诗人懂得如何处理自己所想象的故事,创造出从未发生过的事情……”(2)诗的目的和功用诗之目的是娱乐,以民众为娱乐对象,这是对中世纪宗教神学文艺观的反叛,同时也超越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理论。因为神学文艺观是宣示上帝之美,而悲剧论和寓教于乐都主张自上而下的教化,他的主张反映了民俗化的趋向。(3)“三一律”的初步主张:在事件、时间、地点三方面对悲剧提出要求:事件“是在一个极其有限的地点和极其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事件的时间不应超过十二小时”。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地相一致”他的看法符合戏剧艺术集中性、舞台性、直观性特征,有利于发挥戏剧之所长。从影响来看,它促使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把“三一律”确立为一种艺术法则。(4)悲剧净化说新解:以娱乐说为根据重新解释悲剧净化说,把悲剧净化解释为快感,一方面剔除为教益而教益的功利性,另一方面把快感落实到实用,与为艺术而艺术论者划清了界限。(5)美感:认为美感来源不外两种,一种是题材新奇,另一种是处理手法上所现出的难能技巧。他说,“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5、文学体裁、类型的古今之争如何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如何看待新的艺术创造?文艺是应该模仿古典,还是要不断创新?以明图尔诺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钦提奥、瓜里尼为代表的革新派各自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由此引发旷日持久的“古今之争”。(1)在创作观念上,应当复古还是革新明图尔诺:文艺具有永恒不变的普遍真理,这种真理已经存在于荷马、维吉尔等最优秀的古代作家的创作中,并被总结在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的诗艺之中。“真理只有一种,只要一旦证明是真的,就必然在任何时代总是真的;时代之不同,虽然可能使习俗和生活改变,却不可能改变真理”。革新派
本文标题:第四讲、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8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