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2014年我国双顺差格局逆转的分析
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一顺一逆”新格局的形成原因——基于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作者:梁辉斌班级:13经四学号:20130700050摘要自1992年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格局”,既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并存。然而,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却呈现了“一顺一逆”的新格局,经常项目仍然保持顺差,但资本项目却出现了逆差。2014年,我国经济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GDP增长率跌破8%,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深化改革的步伐,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这些新变化都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了影响。本文将基于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就“一顺一逆”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关键词:一顺一逆;国际收支平衡表;深化改革一、2014年“一顺一逆”新格局的情况2014年,我国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下“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基本平衡,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之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1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5939亿元人民币,一改2013年的顺差15061亿元人民币。合并来看,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7209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的26749亿元人民币大幅下降。此外,2014全年国际储备资产增加7209亿元人民币。从经常项目来看,2014年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继续改善。2007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高达7.1%,在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人民币汇率改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在2013年下降到1.4%。2014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较2013年又有所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上将经常项目差额控制在GDP4%以内视为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这一比值的不断回落,表明我国国际收支水平的持续改善以及与外部经济的日渐平衡。从资本和金融项目看,其在2014年二季度开始出现逆差,并逐步上升。在经常项目顺差,必然形成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国际经验下,我国国际收支开始呈现新的格局。这表明我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的能力增强,也体现了藏汇于民政策的积极成效。图1,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部分)二、“双顺差”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自1992年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长期处于“双顺差”格局,既“经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均是顺差。“双顺差”是一种不合理的国际收支格局,中国的“双顺差”更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双顺差”已经并且正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作为世界的第三大资本净输出国,中国的投资收益一直是负数(2005年是例外)。与此相对照,作为一个资本净输入国(拥有大量外债),美国的投资收益却一直是正数。长期的“双顺差”格局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2.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3.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并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要减轻外汇占款造成的过多基础货币发行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现金力度或提高利率,这些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4.加剧了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国际收支失衡不可能长期持续,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调整压力。近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重点关注。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三、“一顺一逆”形成的原因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一顺一逆”的新格局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1.金融改革深化2013年,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换届成功,“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金融改革的政策,如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等,而国债期货、融资融券扩容、拟发行优先股等涉及股市债市的品种或政策的推出或即将推出更进一步理顺了市场投资结构。近年来,在直接投资方面,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断简化,已经非常宽松。此外,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对外投资障碍也已经基本扫清。证券投资项目下,我国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不断加大,使得外资在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进一步扩大。同时,2014年开通的沪港通以及今年提示上日程的‘深港通’都将使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在过去‘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的升值压力,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带来较大的对冲压力。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多余流动性,会给经济带来一部分负面效应。而2014年国际收支项下的1178亿美元顺差和2014年新增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增加额度基本吻合。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将有更大的空间。2.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据有关部门测算,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00多亿美元,首次超过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进而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分水岭。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形成以下几个特征。其一,中国已成为一个对外投资增长较快的国家。近三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速均在两位数,2013年达到20%以上,在今后较长时期,将继续维持高位增长。其二,中国企业将全方位、多领域“走出去”。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经覆盖发展中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在以资源为目标的同时,以技术为目标、以营销网络为目标、以研发平台为目标的“走出去”成为常态,进而构筑中国的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供应链。其三,大型对外并购投资成为“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并呈现投资领域多元化的趋势;其四,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促进产业的国际转移,尤其是在高水平上的转移,同时将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和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其五,在今后的对外投资中,利用人民币境外投资的比重将不断上升,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一方面将减轻目前过大的外汇储备压力,另一方面,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中国由经济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的核心环节之一。可以预期,在以建设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标志的新一轮开放,以及中国政府一系列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的推动下,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将爆发式增长,由此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3.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疲软,资本外流动力不足2014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低迷态势,发达经济体经济运行分化加剧,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依旧艰难曲折。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修复期。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过程中,各国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如:结构调整远未到位、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经济增长点尚在孕育、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都制约着经济发展。末年初,各主要国际组织纷纷下调对世界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预测值。按汇率法GDP加权汇总,联合国2014年12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6%,增速比上年小幅加快0.1个百分点,但比7月份预测值下调0.4个百分点;世界银行2015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6%,增速比上年小幅加快0.1个百分点,比6月份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共识公司2014年12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6%,增速与上年持平,比11月份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全球经济的疲软,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运行的分化,使得发达国家的资金外流意愿下降,同时,全球进出口需求增长乏力,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各国均致力扩大出口,竞争性货币贬值的诱惑力增大,国际竞争趋于激烈。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贸易自由化有取代全球贸易自由化之势。总结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呈现“一顺一逆”的新格局,是经济新常态下一种良好的态势,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不断调结构、促平衡的成效。伴随着新一届政府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以及“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落实,未来我国的国际收支格局必将更加趋于合理,这不仅是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利,也将对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周琰:《“双顺差”格局正在被改写去年我国国际收支“一顺一逆”趋于平衡》,《金融时报》2015年2月4日唐建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国际贸易论述》2007年第5期
本文标题:2014年我国双顺差格局逆转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2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