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概述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节脏象第四节病因第五节病机内容提要概述一、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难经》扁鹊3.《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概述一、发展简史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1.《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2.《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刘完素(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补土派张从正(子河)—攻邪派朱震亨(丹溪)—养阴派金元四大家概述一、发展简史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概述二、中医学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本身的统一人体身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2.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第一节阴阳学说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基本特征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阴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三)阴阳的属性特征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相关性3.阴阳的相对性4.阴阳的可分性(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对立制约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或者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2.阴阳的互根互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再如“阴损及阳,阳损及阴”。3.阴阳的消长4.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此消彼消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5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阳表上左外侧腰背背胸六腑心肺阴内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脏肝脾肾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一节阴阳学说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出(阳)降、入(阴)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四)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2.归纳药物性能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1)归纳药性: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分析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滋味不同,药效不同。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行归类和说明,原始的五行概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术之中。返回目录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运动和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2.火曰炎上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3.土爰稼穑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4.金曰从革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5.水曰润下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2.五行相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土水克返回知识点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化,是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4.相乘、相侮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乘的次序同相克: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水金土火乘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水金土火侮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2.阐述五脏的相互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相生: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二)解释病理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肾病及肝。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如心病及肝。返回本节返回目录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正常情况,肝木制约脾土,如果肝木过强或脾土过虚时,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脾胃的病理变化,即“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相侮:指反克为病。正常情况,肺可制约肝,如果肺虚或肝旺,可表现为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即“木火刑金”。2.相克关系的传变: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指导诊断疾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指导临床治疗(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相生是母子关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2.确定治疗原则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三节藏象概念1.含义: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象之涵义有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第三节藏象概念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明白什么是藏象了吗?第三节藏象概念脏腑脏:心、肝、脾、肺、肾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包括五脏的形态、功能特点、阴阳属性形态指胸腹腔中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实质性)。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阴阳属性主静,属阴第三节藏象一、心1.生理功能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A主血.B主脉全身血脉心气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主血心有生血作用。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心有生血的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心火化赤作用而成血液。心第三节藏象一、心1.生理功能2)藏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第三节藏象一、心2.联属功能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第三节藏象二、肺1.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气的生成(宗气)第三节藏象二、肺1.生理功能2)主宣发肃降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肺气肃降宣发A.呼出体内的浊气B.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C.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A.吸入自然界清气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第三节藏象二、肺1.生理功能3)主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水谷津液脾胃肾(膀胱)外达皮毛,汗、呼气肺尿脾宣发肃降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第三节藏象二、肺1.生理功能4)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第三节藏象二、肺2.联属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喉为门户,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与大肠相表里第三节藏象三、脾1.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第三节藏象三、脾1.生理功能食物胃精微全身脾主运化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B.脾的自转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第三节藏象三、脾1.生理功能多余的水液脾主运化肺、肾体外第三节藏象三、脾1.生理功能2)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第三节藏象三、脾1.生理功能3)脾气主升:脾气以升为主。①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②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内脏下垂。第三节藏象三、脾2.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第三节藏象四、肝1.生理功能: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3.调畅情志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主疏泄第三节藏象四、肝1.生理功能:1)主疏泄:(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肝主疏泄气机调畅血、津液运行正常第三节藏象四、肝肝主疏泄脾胃运化(脾升胃降)前提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肝失疏泄胃脾A.头晕目眩B.飧泄(肝脾不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知识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5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