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慢性病管理概述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它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性病是长期存在的一种疾病状态,表现为逐渐的或进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目前我国十大慢性病有:1、心脑血管病2、恶性肿瘤3、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炎)4、心脏病、心肌梗塞5、高血压6、糖尿病7、肝病8、肾病9、精神异常10、精神病慢性病病因慢性病的种类及危害慢性病种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慢性病危害: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慢性病现状近十年来,我国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以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为例,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在200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8.8%和2.6%。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慢性病预防80%的过早发生的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是可以提前预防的——世界卫生组织第一级预防:在发病前期注意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从而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第二级预防:在发病期进行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病因•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粘血症及微循环障碍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血血管疾病,脑血栓、脑栓塞和脑出血等11种疾病。•患病人群:50岁以上中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发布报告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而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及特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以下特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1、隐蔽性病情不发作时,大多患者无任何征兆。做常规血脂、血压等检测,亦可显示正常。2、突发性突然发作,很多发生脑梗、心梗的患者,都是突然发生的,可以是躺在家里的床上,也可以是上厕所、散步的时候,让患者防不胜防。3、直接致死脑梗、心梗发生时,都是血管被堵死,切断了大脑、心脏的供血供氧,如抢救不及时,常导致患者直接死亡。4、必须及时抢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发作后,必须及时抢救;但临床资料显示约50%的患者死于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2.脑血管疾病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及减轻致残率,即患病后防止再发病。•1、防止血栓,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抗栓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2、患者晨练应注意避免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3、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预后。•4、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5、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1)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制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可下降90%。(2)血脂控制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6、进补要适度,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营养过剩的现象,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产品治疗心脑血管病要采用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三位一体综合疗法。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心脑血管治疗仪出现,但都没有实际治疗作用或者治疗效果极小。恶性肿瘤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肺癌、胃癌、食管癌、肠癌、肝癌、宫颈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十大肿瘤。其中以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最为多见,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0%-80%。恶性肿瘤病因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1.外界因素(1)化学因素:如烷化剂、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氨基偶氮类、亚硝胺类、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等,可诱发肺癌、皮肤癌、膀胱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2)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如X线可引起皮肤癌、白血病等,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石棉纤维与肺癌有关,滑石粉与胃癌有关,烧伤深瘢痕和皮肤慢性溃疡均可能发生癌变等。(3)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其中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DNA病毒如EB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关,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RNA病毒如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与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有关2.内在因素(1)遗传因素:真正直接遗传的肿瘤只是少数不常见的肿瘤,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机体发生肿瘤的倾向性和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如结肠息肉病、乳腺癌、胃癌等。(2)免疫因素: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如丙种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肾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肿瘤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恶性肿瘤发生于免疫机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于肿瘤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3)内分泌因素:如雌激素和催乳素与乳腺癌有关,生长激素可以刺激癌的发展。恶性肿瘤病因有两个因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恶性肿瘤的的临床表现因其所在的器官、部位以及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但恶性肿瘤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常无特征性,等患者出现特征性症状时,肿瘤常已经属于晚期。一般将癌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局部表现和全身性症状两个方面。1.癌症的局部表现:1)肿块: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2)疼痛: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或破溃、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疼痛。3)溃疡:体表或胃肠道的肿瘤,若生长过快,可因供血不足出现组织坏死或因继发感染形成溃烂。4)出血:癌组织侵犯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产生。5)梗阻:癌组织迅速生长而造成空腔脏器的梗阻。6)其他:颅内肿瘤可引起视力障碍(压迫视神经)、面瘫(压迫面神经)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骨肿瘤侵犯骨骼可导致骨折;肝癌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而致腹水等。恶性肿瘤诊断方式一、检查1、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流式细胞分析术、基因或基因产物检查2、影像学和内镜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内镜检查3、细胞病理学检查(细胞病理学检查为目前具有确诊意义的检查手段)临床细胞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4、活检穿刺活检、钳取活检、手术切除肿瘤活检或切取部分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各类活检均有促使恶性肿瘤扩散的潜在可能性,需要在术前短期内或术中施行。)二、体检体检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体检中各项血液检查指标,B超、X光、肛门直肠指检,妇科体检中的巴氏涂片、乳腺钼钯摄片等都是常用的筛查肿瘤的方法。三、诊断根据肿瘤发生的不同部位和性质,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细胞病理学检查通常能做出明确诊断。对恶性肿瘤的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的评价疗效和判断治疗预后。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分期方法。四、鉴别诊断根据不同部位的肿瘤所应鉴别的疾病也不相同,如肺癌需要和肺结核、结节病、肺部良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恶性肿瘤治疗恶性肿瘤治疗有以下方法:一、中药治疗二、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探查性手术、减瘤手术、预防性手术三、化学治疗化学疗法化学疗法是将药物经血管带到全身,对身体所有细胞都有影响。这种疗法有时也称为“胞毒疗法”,因为所用药物都是有害,甚至是带毒性的,体内细胞,无论是否恶性细胞,都受到破坏。化学治疗的临床应用有四种方式:1.晚期或播散性肿瘤的全身化疗2、辅助化疗3、新辅助化疗4、特殊途径化疗恶性肿瘤预防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据此提出了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概念:•一级预防是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注意环境保护较为重要。近年来的免疫预防和化学预防均属于一级预防,如乙型肝炎疫苗的大规模接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结直肠腺瘤进行化学预防等。•二级预防是指癌症一旦发生,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并予以及时治疗。对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定期检查,一方面从中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另一方面尽可能发现较早期的恶性肿瘤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三级预防是治疗后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包括各种姑息治疗和对症治疗。对癌痛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级止痛方案,基本原则为由非吗啡类药物过渡到吗啡类药物;由小剂量开始,根据止痛效果逐步增加剂量;以口服为主,无效时直肠给药,最后注射给药;定期给药。呼吸系统疾病概述•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据2006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数,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第四位(13.1%),在农村占第三位(16.4%)。•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谱分布正在发生改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癌三项加起来,呼吸系统死亡率在死因榜前三位呼吸系统疾病分类:哮喘病、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肺结核病因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呼吸系统在人体的各种系统中与外环境接触
本文标题:慢性病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8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