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屈原列传之整理复习课件
复习重点:一、文言知识点积累二、文言句子翻译训练三、作文素材积累默写1、屈平,,,,。,。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能无怨乎?,。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其志洁,。其行廉,。,,,,。,。2、举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解释下列划线的字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广博;通晓;熟练,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3、因谗之曰(于是;说别人坏话,诽谤)4、平伐其功(自夸,炫耀)5、“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6、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没有;全,都;通“现”表现,表达;简约;含蓄。)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通“旨”旨趣;近;表达)8、皭然泥而不滓(洁白的样子;通“涅”,染黑)9、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离开;呈献;通“贽”见面礼)10、而齐竟怒不救楚(终究)11、竟死于秦而归葬(终于,最后)12、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最终)1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介词,通过,用;掌权的人)1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1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接)1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因为)1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最终;诋毁;放逐)18、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容,脸色;形体容貌)1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洁净的样子;浑浊的样子)20、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用作动词,怀抱;最终;喜好;凭借)2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22、竟为秦所灭(最终,被)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皭然泥而不滓者(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旨趣。)(濯,通“浊”)(泥,通“涅”,染黑)7、屈平既绌8、厚币委质事楚。9、顾反10.亡走赵,赵不内11、齐与楚从亲。12、被发行吟泽畔(绌,通“黜”,免除官职)(质,通“贽”,见面礼)(反,通“返”,还)(内,通“纳”,接纳)(从,通“纵”,合纵)(被,通“披”,披散)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脸色。颜,颜面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义。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而能与世推移古义:变化今义:移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词类活用名作状在内,在外动作名,听觉,听力动作名,谗言、谄媚的话形作名,邪恶小人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形作动,阐明名作状,像蝉一样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亡国破家相随属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4、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状,用丰厚的礼物名作状,一天天地名作动,结为婚姻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形作动,诋毁使动用法,使……存,使……兴名作状,在内,在外名作动,效法,模仿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作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1、博闻强志2、聊斋志异3、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寻向所志5、其志洁,其行廉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项脊轩志记忆记志气标记志趣,志向理想意愿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一词多义9、舅夺母志守节的志向10、听臣微志心愿1、博闻强志2、忽闻门外虫鸣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6、臣具以表闻7、以勇气闻于诸侯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使……听到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使…..知道动词,闻名,出名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齐3、此五霸之伐也4、坎坎伐檀兮1、父母者,人之本也2、今背本而趋末3、此之谓失其本心4、本在冀州之南夸耀讨伐,征伐功绩,战功砍,砍伐来源根本原来的,固有的本来,原来1、屈平属草稿未定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有情人终成眷属4、属予作文以记之5、举酒属客6、衡少善属文写作,撰著连接亲属通“嘱”,嘱咐劝请,邀请写作,撰著以: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其后楚日以削传以示美人皆以美于徐公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来介词,拿,用因为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动词,认为连词,表并列介词,把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竟为秦所灭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肥甘不足于口与闻秦王善为秦声我为赵将为刎颈之交语气词,表反问介词,被变为,变作介词,替,给因为弹奏表判断成为虚词而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国风》好色而不淫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楚怀王贪而信张仪5、愿得张仪而甘心焉6、竟死于秦而归葬7、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转折转折转折因果顺承顺承并列之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屈平之作《离骚》4、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5、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6、久之,能以足音辨人7、出游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代词主谓之间主谓之间到音节助词音节助词这特殊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6、方正之不容也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8、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9、而自令见放为10、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1、数十年,竟为秦所灭12、是以见放13、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被动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翻译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君王无论愚昧、智慧、贤能,(还是)没有才能,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的,然而使国、家破亡的事(还是)一件接一件。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说屈原坏话,顷襄王很生气,放逐了屈原。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6、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整个社会都污浊,只有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那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界事物拘束,能够跟随世俗一道变化。7、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8、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此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了。•A、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强•B、娴于辞令:擅长写作楚辞和小令•C、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D、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练习: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A、疾王听之不聪也()B、王甚任之()C、见而欲夺之()D、楚之同姓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代屈原代词,代草稿结构助词,“的”成语典故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素材运用(一)《屈原列传》可证观点、角度:1、爱国2、生与死3、志洁行廉4、诗穷而后工(指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5、中国文人的命运6、外在环境与内在追求等等(二)运用实例:(1)个人与社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2)真性情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潇潇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3)执著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二)补充素材(1)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与橘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2)屈原精神光照千秋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诗人的人格和诗人用心血写成的爱国诗篇,更滋育了后世的进步文人作家。许多进步文人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影响,并且从他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李白作为封建社会的浪子和诗人,他“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是努力向屈原学习的,所以他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在我国古代,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了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精神的影响。
本文标题:屈原列传之整理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0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