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4年2月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1目录1总则..............................................................................................................22基本原则......................................................................................................33绿道的涵义..................................................................................................44绿道的选线..................................................................................................75绿道的设施配置..........................................................................................9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1总则1.1为充分发挥绿道的休闲、健身功能及生态作用,展现北京绿道生态化、人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有效指导北京绿道的规划设计,提升绿道设计质量,制定本导则。1.2本导则所指绿道是一种串联各类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适用于步行、骑行等慢行休闲方式的线性绿色空间,具有美化环境、文化展示、健康休闲、沟通城乡等多种功能。1.3本导则为北京绿道的规划设计提供普遍性指导和参考。除本导则外,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北京市的其他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及技术规程等的要求。1.4本导则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负责解释。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32基本原则2.1生态性原则绿道是一条休闲廊道,也是一条生态廊道。规划设计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北京的生态基底、自然山水格局,依托绿色空间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通过对绿道两侧绿化景观的提升,强化廊道的生态联通功能。2.2系统性原则绿道应与城乡建设发展统筹考虑,契合城乡发展的需求,在落实相关上位规划的基础上,联通历史文化遗迹、风景名胜区、公园、民俗旅游村、大型居住区、交通站点等节点,整合区域各种自然、人文资源,系统布局绿道线路及各类服务设施,并与规划、园林、交通、水务、市政、旅游等多个部门协调,引导区域良性发展。2.3人本性原则绿道以发挥健康休闲功能为重点,应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需求和绿色出行需求,注重人性化设计,在营造优美景观环境的同时,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及标识系统的完善,建设便捷、安全、舒适、可参与度高的绿道。2.4特色性原则北京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丰富多样,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绿道应充分结合不同资源特色、环境特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滨水、山地、森林、田园、都市、乡村等多种景观风貌,充分展现北京绿道的鲜明特色。2.5实效性原则绿道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不盲目求宽求大。在用地局促、绿道无法连续的情况下可合理借道。灵活处理绿道线路之间的衔接,因地制宜地选择铺装和绿化方式,避免大拆大建,尽量结合利用现有资源,更多关注绿道实际效能的发挥。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43绿道的分级分类3.1绿道的分级从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出发,北京绿道可分为市级绿道、区级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层级。各级绿道相互连通,形成有机整体。3.1.1市级绿道是全市绿道体系的骨架,串联全市重点生态空间、人文历史景观和主要功能区等,对市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休闲游憩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3.1.2区级绿道主要起到承接市级绿道的作用,串联市级绿道未纳入的重要绿色空间、文化景观等,主要服务于本区县的居民。3.1.3社区绿道是在社区或绿地内部形成的绿道微循环系统,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3.2绿道的分类3.2.1根据绿道所处区位、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绿道分为城市型绿道、郊野型绿道、联络型绿道三种类型。(1)城市型绿道主要位于中心城区、新城等建成区内,依托城市各类绿地、滨水空间、人文景区等建设,不仅为市民创造了休闲空间,也为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城市型绿道中骑行和步行的休闲方式应根据环境条件而定。(2)郊野型绿道主要位于城市建成区外,依托自然山体、河流、林地、农田、果园等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在山区和平原区因自然条件差异而形成不同特点,突出展现自然景观之美,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休闲场所。休闲方式以骑行为主、步行为辅。(3)联络型绿道指为实现绿道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绿化条件不完善、绿道无法连续的区域,在保障道路正常通行的前提下,通过借用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实现绿道连通的路段。3.2.2根据绿道所处区域的景观环境特征差异,绿道可分为滨水游憩绿道、森林景观绿道、郊野田园绿道、人文景观绿道、公园休闲绿道等五种类型。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5(1)滨水游憩绿道指沿河流、湖泊、湿地、水库等自然或人工水体布局的绿道,以展现优美灵动的滨水风光、塑造活力水岸为特色。(2)森林景观绿道主要依托大规模的山林地、平原森林建设,以高大乔木相夹的空间感受、山林之趣和森林之美的体验为特色。(3)郊野田园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周边的农田、花卉基地、果园、苗圃、农业休闲园等绿色开敞空间建设,以展现特色村落、田园风光、乡间野趣为特色。(4)人文景观绿道指串联、穿越各类人文景观资源集中区域的绿道,如历史文化区、现代文化区、特色民俗民居聚集区等,集休闲、游憩、健身为一体。(5)公园休闲绿道指穿越环境宜人舒适的公园绿地内部的绿道。3.3绿道的构成绿道的构成包括慢行道路、绿化景观、服务设施、标识系统等四类要素。具体分类如表3-1所示。表3-1绿道构成要素表序号要素名称要素分类备注1慢行道路步行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骑行道综合慢行道2绿化景观绿化带——绿道景观控制区3服务设施游客服务站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和驿站休憩设施包括游憩设施和休闲活动场地停车设施包括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卫生设施包括公共卫生间和垃圾桶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6序号要素名称要素分类备注配套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电力、通讯设施4标识系统立体标识空间引导标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文字标识距离指示标识导向指示标识警示禁止标识服务设施命名标识地面标识慢行道路标识线、北京绿道logo、骑行标识以及方向指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74绿道的选线4.1规划选线原则及策略4.1.1优先利用现有资源。北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类资源非常丰富。绿道的建设应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先布局景观资源优势突出、对市民吸引力强的绿道线路。4.1.2充分考虑休闲需求。绿道选线应以城乡居民的休闲使用需求为先导,同时适当兼顾绿色出行的需要。绿道选线之初即应为建设便捷、舒适、可参与度高的绿道创造条件,选线应与城市交通系统、慢行系统、换乘系统进行有机衔接,与现有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相结合。4.1.3切实保障使用安全。绿道是具有较强参与性的开敞空间,绿道选线应将使用者的安全放在首位,避开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优先选择与机动车道路明确隔离的线路。4.1.4综合协调实施条件。绿道的建设涉及规划、园林、交通、水务、市政、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选线之初应综合考虑,提前规避矛盾,为绿道选线的落实创造条件。4.1.5倡导节约示范带动。各区县绿道选线应优先选择便于落实、易于形成示范带动效果的线路。充分依托现有景观资源并尽量利用已有服务设施,在绿道建设中倡导节约型理念。4.2绿道设计对线路的落实根据区县绿道规划以及实际情况对绿道线路进行具体细化落实。4.3绿道选线分类指导4.3.1滨水游憩绿道滨水游憩绿道的选线应首先考虑安全因素,路线途经区域需符合水体相关的防洪要求规定。在满足安全条件的基础上,尽量贴近水岸布局,凸显滨水游憩绿道亲水的景观优势,易于人们近距离体验滨水风光,增强绿道的景观感受。4.3.2森林景观绿道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8森林景观绿道多位于城市外围,追求林木夹道、穿越森林的空间感受。绿道选线时应避免穿越、破坏生态敏感度较高的生态空间,尽量利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山林地、平原森林等已经形成的游路、作业路等,尽量减少对植物的伐移,降低建设强度。4.3.3郊野田园绿道郊野田园绿道的景观独具特色,乡村原有的农业景观和农田肌理与绿道的内涵十分契合。绿道选线应尽量结合原有农田林网、田间小路布局,局部可进入果园、农业休闲园中穿行。线路布局还应与现有的休闲及服务设施如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等相结合,进行资源整合。4.3.4人文景观绿道人文景观绿道以展现文化特色、历史底蕴为特点。绿道选线应在全面梳理各类人文景点资源的基础上布局,通过绿道将分散的景点资源整合串联。相对于自然景观特色的绿道而言,人文景观绿道的用地空间及两侧的绿地环境会稍显局促,设计建设过程中可针对具体情况灵活处理。4.3.5公园休闲绿道公园休闲绿道在穿越公园绿地的路段,选线应充分考虑公园普通游客的休闲和安全需求,通过合理布局和引导实现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隔离,以保证安全。大型的公园绿地可形成自我闭合的绿道线路,小型公园绿地绿道视具体条件进行布局。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95绿道构成要素配置要求5.1慢行道路5.1.1慢行道路的宽度控制如表5-1所示:表5-1慢行道路宽度控制表建设类型城市型郊野型宽度要求步行道1m-1.5m1m-1.5m骑行道2m-3m2.5m-3m综合慢行道3m-4m3m-3.5m5.1.2材料要求慢行道路的路面材料应具备舒适、安全、耐久、环保和便于统一的特性,材料选择应简洁、大方、保持统一、易于识别,且与周围环境协调,避免多种材料混用形成杂乱效果。新建慢行道路中,骑行道可采用彩色沥青或透水混凝土路面,保证舒适平整的骑行感受;步行道可采用透水砖。城市型绿道可结合石材装饰。滨水游憩绿道局部可根据建设条件及滨水景观需要,在相关部门许可后,采用木栈道等方式。改造慢行道路时,根据绿道的走线需要选择利用,注意改造面层与原有路基的良好结合,路面应平滑易行,选材应考虑原有场地的性质,与场地其他道路、环境协调统一。5.1.3坡度要求慢行道路需与现状自然地形的横坡、纵坡相协调,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横坡以1%-3%为宜,纵坡最大坡度不宜大于8%,遇山地、台阶等特殊地形时应因地制宜设计坡度。5.1.4联络型绿道借道要求(1)慢行道路原则上不应借用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尤其道路狭窄、空间局促、人流量较大的道路。(2)慢行道路必须借用等级公路或城市道路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10优先借用有独立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并设置明确清晰的分隔标识;借用无独立非机动车道的道路时,应在慢行道路与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安全隔离,可选用隔离墩或护栏等设施;车流、人流较密集的区域可通过架桥引导交通。(3)联络型绿道须设置减速带、警示标识、安全隔离设施等安全设施。标识标线应符合市政交通的相关法规要求。单段联络线路长度以3km以下为宜,累计长度不宜超过本区域绿道总长度的20%。5.1.5慢行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应参考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等相关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计。5.2绿化景观5.2.1绿化带绿化带是指慢行道路两侧具备一定宽度、连续的绿带,是绿道景观和休闲质量的直接保障之一。郊野型绿道单侧绿化保护带宽度不应低于10m;城市型绿道单侧绿化保护带宽度不应低于1.5m,即应至少有一排行道树。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用地条件适当放宽。5.2.2绿道景观控制区绿道景观控制区是为强化绿道的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维护绿道设施正常运转,沿慢行道路外缘线向外一定范围并控制的空间,绿道其他构成要素可在其中建设。绿化带是绿道景观控制区的核心部分,二者关系如图5
本文标题: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2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