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研究生《马列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仅供参考1、试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答:理论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存在很多的争议,但不论两者的关系怎样,都不可以忽略双方各自的存在,都必须含有双方的互构与解析,从顺序看,《手稿》异化劳动理论在前,唯物史观在后。由此一点,个人认为:(1)《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存在非零关系;(这个我不知道怎么答)(2)《手稿》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对于其后唯物史观的创立肯定发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时基于现实中的特别是工人的劳动而展开的,这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前提是一致的。即把人看成是历史存在的前提,个人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时历史活动的起点。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而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相比较两者只是一步之遥。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人发展的否定阶段,人类历史的发展应该向着自由劳动阶段复归。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这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成熟的标志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1、马克思在手稿中给我们提供了正确处理以往思想遗产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首先对它们的基本概念实行改造的方法.马克思在《手稿》中改造了:如对费尔巴哈、黑格尔的以及国民经济学的“人的本质”概念的改造。2、《手稿》给我们提出了全面理解以往思想资料和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法,也就是理论和本时代的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批判继承方法。马克思1843年到巴黎后,热情投身于工人阶级的理论活动,不仅专研法国各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的著作,而且重视非知识分子(如魏特林)在社会批判和社会理想方面对本时代的理论概括,从他那得到许多生动具体知识。3、《手稿》表明,马克思之所以能对他的理论先驱达到成功的批判继承,是由于他应用了揭露矛盾的方法。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以往各种理论体系的批判和正确评价,是以揭露这些理论体系的不符合逻辑为基础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这种揭露矛盾的方法,是使他能够洞察一切旧理论体系的弱点从而超越他们,达到自己的崭新理论创造的重要思想方法,为我们在当代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斗争中考察和分析各种思想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批判的扬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如何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答:1、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和解”的关系。2、马克思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他既是自然的,又超出了自然;人与自然的同质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解的可能性,而人与自然的异质性又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解的现实性。这个“和解”的实质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和解”的过程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双向互动而实现: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的人化过程,即“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过程,也就是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最后实现人靠自然界生活。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的自然化过程,即“人向自然界的融化”,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P88中写到:“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这段话的?答:1、马克思反对那种把工业归于单纯的经济活动,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上定义工业,而把人的本质、人的普遍存在归于宗教、政治、文学等文化形式的观点,从人的本质的实现上定义了工业。2、从人与自然关系看人的理性的力量。工业活动通过对自然物质进行反复而精细的分解、化合、重组,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基础上,生产出符合人的需要,然而依靠自然界的自在运动却永远也不可能产生的新产品。工业文明使人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中心重新安排人的周围世界的梦想。3、认识到工业的发展为人的解放做准备:(1)“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生产的产品体现了人的本质,工业既维持了人的生存,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2)研究人的发展必须研究工业。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5、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答:1、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主要新在唯物主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即新在唯物史观上。费尔巴哈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又成了唯心主义,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指出,不仅在自然观方面,而且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要坚持唯物主义。(1)他在《提纲》第三条中批判了环境决定论和英雄史观,阐明了实践对改变环境和对人的教育的作用;(2)在第五条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应从社会经济的内在矛盾去理解并通过实践革命化的途径去解决社会问题;(3)在第十条中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即共产主义(4)在《提纲》的其它部分他进一步分析了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原因,批判了费尔巴哈之流对于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观点: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去空谈什么人间感情或友情。(5)最后他还指出新旧唯物主义具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旧唯物主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新唯物主义的核心追求则是改造世界。2、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前面加上一个“新”字,其根本目的是要将其新唯物主义理论与费尔巴哈之流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费尔巴哈以自己的人本唯物主义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为了有别于黑格尔哲学,他把自己的哲学叫“新哲学”。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以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新哲学”。6、试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意义。答: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划时代的运用创新和继承发展。(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防止物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的现象发生,要克服“物的依赖关系”的弊端。(2)、注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人自身素质的提高。(3)、逐步完善社会条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4)、新阶段改革发展应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马克思《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①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社会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②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融入集体的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但不是虚幻的集体。③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利用世界的全面生产和建立高度丰富的社会关系。④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活动的自主实现和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人既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也是归属。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质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因此,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要努力发挥人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此岸向彼岸的飞跃。7、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什么把“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答: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前提的原因(1)是为了与以往历史观加以区别在马克思创立其唯物史观之前,千百年来哲学家们都把人的真实存在同“知相”联系。以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来建立其历史观的基础,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其历史也就成了精神史、认识史,其立足点是“我”,把人真实的存在归结为一种无条件的存在,即虚构的“原人”而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确立历史的坐标,他所要确立的真正历史基石,必然落在人的现实性上面。(2)是其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虽然任何历史观的前提都只能是人,因为历史是人的历史,但关键问题是以什么样的人为前提;唯物史观强调人类活动的条件性,所以必须以有条件限制的人——现实的个人而不能以无条件限制的人——思辩的个人为其前提,思辩的个人不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并通过一定的历史活动形成的,而是可以无条件地存在的,但这种情况在现实当中是找不到其依据和可能性的,因此历史的存在只能是以现实的个人而展开,而不能以“抽象的存在”而发生,唯物史观只能建立在现实的人在现实的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活动的基础之上。(3)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因为人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受一定历史条件限制的人,因此,研究历史就必须研究制约人的条件,而不是从思想出发,研究纯粹的人。马克思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意义重大马克思是从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变化规律中揭示人的本质变化,通过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探讨个人发展的现实途径,这样便从方法上确立了研究人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原则,突破了从人自身研究人的局限,他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主张社会发展理论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内在包含着人的价值,人的解放的思想;另一方面,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也使他关于人的学说不是抽象的、纯道德的伦理说教,而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理论。由此,马克思建立了系统的人类解放理论。8、为什么说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是唯物史观的核心?(下面我打红的可以参考)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其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则是建立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所体现出的生产力与人在这种生产关系中所进行的互动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构建历程中,还是在这一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初表达出的“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中有两个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 其一,在谈到生产与交往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一方面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甚至认为“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却又指出“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这种表述后来引导出的历史公案是:究竟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当我们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确定了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同时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并且这种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看作是一种决定作用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个理论困惑已经消除了。但是,在这种诠释体系中所出现的不过是一个在“决定论”意义上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无穷序列,而“交往”、“交往方式”、“生产关系”何以构成“生产”、“生产力”的“前提”,“交往方式”本身在何种意义上就是“生
本文标题:药食两用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6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