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UrbanOpenSpace)★城市公共空间概述★广场★步行街★中心区★滨水区★公园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概述城市公共空间概念(OpenSpace):开敞空间、开放空间、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相对于城市中专用空间(服务于特定建筑物、特定人群的空间)而言,如相对独立的社区、工矿企业、福利院、机关单位等,其为面向广泛的市民大众开敞的空间,它具有公共性与大众性。——城市中存在于建筑实体之外的面向广泛市民大众服务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空间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1.1概念表述1.2关键词1.3四层涵义大众化的服务对象,所有人均可使用,自由进出,没有阶级分化和贫富之嫌。开敞空间体的概念,外部空间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切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都是其研究对象;具有生态、娱乐、文化、美学等多重目标和功能,研究中建立目标、进行价值取向的过程很重要;载体的概念,承载了自然界或人类多种活动与联系。2.城市公共空间类型2.1空间型制2.1.1典型型制——六大典型型制广场、中心区、步行街、公园、滨水区、街头绿地2.1.2非典型型制随着城市绿化要求共享及开敞化——“拆墙透绿”,一些大型开敞的社区正以一种全新的户外空间类型显示着其重要性。eg:穿插于老年住宅区内用于散步、小坐和娱乐的绿化区;供医院探视者、病人和工作人员使用的庭院、花园;幼托中心的户外游戏、学习和锻炼的区域;大学校园里建筑之间用于休息、交往、学习的空间等。2.2形状点状、线状、面状3.城市公共空间特征3.1功能的广泛eg:休闲、娱乐、游憩、购物、交流、生态、锻炼、观览、晒太阳等3.2人员物资的流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于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人群分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呈现着一定的肌理性。3.3空间结构的开放性(民主性、大众性)所有人都可使用,保证行动自由,无阶级分化、贫富之嫌。公园也可以成为流浪汉的栖身之所。eg:福利制度高度健全的国家……3.4空间归属的相对无主性归大众所有,呈现建筑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趋势。eg:一般由政府出资、企业赞助、开发商补偿开发等。3.5历史性与时代性每一个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都有其文化、地理及历史环境背景,它们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城市识别性,而这种形态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渐进式、碎片式地变化着。公共空间一直是记载着政治和社会变迁的一块画布,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使用上体现出时代的更迭。eg:新时期下合肥市环城公园何去何从?……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社会生活的“荒漠化”……4.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4.1对于历史的怀旧的寄托4.2对于城市形象的集中反映“一座城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为市民广泛享用的公共空间上。”“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伊利尔·沙里宁4.3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的体验人、社会生活和公共空间三者间紧密联系。城市公共空间为社会生活的“容器”,社会生活又是它的内容,两者有一定的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y)。“如果设计不立足于对社会的理解,它就可能退而求助于几何学,青睐于对意义与用途的奇思臆想。设计者就可能轻易地把好的设计同他们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的欲望混淆起来。公共空间设计对公共利益负有特殊的责任,而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StephenCarr社会生活提供场所行为支持促进限制公共空间3WWhy?What?How?认识论方法论第二节城市广场(Square)1.广场的功能广场是城市中最早利用的一种开放空间形式。广场由周围建筑围合而成,是室内活动场所的延伸,是市民交往的城市起居室。广场容纳城市居民及外来者多种多样的交往活动。eg:节日聚会、商业集市、文化娱乐、市民修憩及宗教活动等。1.1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广场被普遍认为是使城市环境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改善的有效途径。1.2为市民提供休闲、社交等活动场所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休闲、社交等活动的良好之地,且城市居民对休闲社交等活动场所的需求日益增大。1.3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广场是提高历史地点利用率、有效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1.4增添城市特色城市广场是点缀、美化城市的重要景观,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特色的舞台。2.广场的类型2.1市政广场聚集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生产娱乐旅游交流活动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步行街办公区中心区广场公园滨水空间居住区校园工厂医院专用空间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广场多修建在市政府和城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是市政府与市民定期对话和组织集会活动的场所。市府广场是市民参与市政和管理城市的一种象征。应该有良好的可达性和流通性,通达的道路应有相当的宽度和级别。eg:哥本哈根市政广场2.2休闲广场为市民城市生活的重要行为广场,主要供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多布置在城市人口集中的地区,作为市民从事生产、文化、生活活动及科技交流的场所,包括集会广场、文化广场、花园广场、水边广场以及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前设置的公共活动空间。2.3商业广场城市广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城市生活的重心之一,用于集市贸易和购物。商业广场集购物、休息、娱乐、观赏、饮食、交往于一体,是专供布置贸易建筑、商亭,供市民购物,进行集市贸易活动用的广场。2.4纪念广场为缅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城市中修建的用于纪念的广场。纪念性广场的主体为具有重大历史及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其一般位于广场构图的中心,是被市民认同的城市标志物,是供市民、游客瞻仰和游览用的广场。2.5宗教广场早期的广场多修建在教堂、寺庙及祠堂前面,是为举行宗教仪式、集会、游行所用。广场的主体为宗教性建筑物或构筑物,是被市民认同的城市标志物。2.6交通广场交通性广场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交通的连接枢纽,起着交通、集散、联系、过渡以及停车等作用,并有着合理的交通组织。交通广场有两类: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水运码头等交通汇合转换处广场以及城市主要道路交叉点等。其首要功能是合理组织交通,包括人流、车流、货物流等。3.广场的平面及空间形式3.1广场的平面形式规整型:正方形广场、长方形广场、梯形广场、圆形、椭圆形广场不规整型自由型、复合型3.2广场的空间形式平面型广场接近水平地面并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联系。交通组织方便快捷,造价低廉,技术含量低。缺乏层次感和特色景观环境。上升式广场将车行安排在较低的层面上,而把人行和非机动车安排在地面以上,实现人车分流。下沉式广场不仅能够解决交通分流问题,且在现代城市喧嚣嘈杂环境中更容易取得一个安静、安全、围合有致且具有较强归属感的广场空间。eg:纽约43街街旁小广场4.广场的设计原则广场设计首先应遵循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一般原则,如满足行为规律、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统一,同时应创造自己的特色。4.1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现代广场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要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生恬需要,注重对人在广场上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而体现广场作为人流会聚消闲欣赏场所的基本作用;4.2空间多样性原则功能多样性、服务对象多样性、设施多样性、生态多样性。4.3可意向性原则符合区位特点、满足功能需求、协调环境文脉、创造自然生态,塑造地方时代特色,同所在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相协调,与城市规模相适应,又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有机交融。避免千篇一律、盲目求大等错误的发生。4.4文化性原则城市广场的建设应注重对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保护,将城市广场塑造成自然美和艺木美的空问,使之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4.5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生态规律,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硬软质景观相结合。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具一定超前性,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5.现代广场的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广场的客体要素——空间环境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发生器和舞台,其形象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心理和行为。5.1现代广场设计的“症结”与趋势5.1.1“症结”单一广场规模偏大,在城市中分布不均,级配不合理;忽视与城市原有空间格局和形态的联系;空间尺度感差,尺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于单一空间比例推敲上;缺乏特色,缺少对基地现状和历史脉结的调研分析,对于个性和文化内涵的表达不够。5.1.2趋势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知识,设计水平有很大提高,形成一些新的特点:规模多样,注重整体协调、空间尺度以及人的心理感受;多功能混合,共同营造良好生活氛围;注重步行和其他交通体系的连接和综合设计;广场的形态多样化处理,形成丰富的视觉体验;注重生态环境,引进更多的绿化;关注历史文脉,强调场所感与特色的营造。5.2广场的规模按城市人口人均0.07~0.62进行控制;单个广场用地规模:市级2~15ha区级1.5~10ha社区级1-2ha大城市可偏大,小城市取下限。5.3空间的尺度分析5.3.1围合感当D/H1时广场周围建筑显得较拥挤,影响广场的开阔性和交往的公共性;当1D/H2时尺度合宜,广场的封闭性和凝聚力及社会向心性适中;当D/H2时广场周围建筑显得过于矮小和分散,领域性不强;当D/H3时广场空旷,毫无聚合感。美国建筑师卡米洛·希特(CamilioSitte)在《城市与广场》中指出:广场的最小尺度应等于周边主要建筑高度,最大尺度不应超过主要建筑高度的2倍。5.3.2距离感0—45cm亲密距离(能清楚地看到对方面部,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45—120cm个人距离(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还有接触)1.20—2.10m较近的社交距离(非正式交往,如谈判和商业接待。)1.20—3.60m较远的社交距离(正式公务性接触。)3.60—7.60m公众距离(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多出现在陌生人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5.4地面处理•合理选择铺装材料和图案,加强广场的图底关系,增强尺度感与趣味性。•通过铺装图案将地面行人、绿化、小品等相互联系,使广场更加有机。•利用铺装材料限定空间,增加空间的可识别性,强化和衬托广场的主题。5.5色彩与灯光色彩是表现广场气氛和空间性格的重要手段。铺地、小品的色彩与主体建筑要和谐统一,加强艺术性和品位。小品、雕塑的色彩宜鲜亮,起到画龙点睛之用。广场夜间使用频率较高,灯光设计尤为重要。中心区域照明可以亮一些,休闲区照度一般。广场照明灯具可分为三种:高杆灯用于主要的活动空间;庭院灯用于休闲区域;草地灯用于园林绿地照明,创造特殊意境,创造繁星点点、绚丽迷人的景观效果。5.6绿化与水体绿化可有指引方向、遮阳、净化空气等多重功效。选择合适的植物花卉品种并与观赏周期相配合,可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致,谱写出广场的绚丽多彩。水体是广场空间中重点观赏对象,可分为静态和动态。静态水体水面产生倒影,空间宁致深远;动态水体(如喷泉、瀑布、跌水、导水墙等)可在视觉上保持空间的连续性,同时也可分割空间,丰富广场层次,活跃气氛。5.7广场小品广场小品应与总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在选题及造型方面应纳入广场总体规划作为衡量标准;小品应以趣味性见常,宜精不宜多,讲求得体点题,非新奇与怪异。第三节步行街(PEDESTRIANMALL)“人由道而行,地由道而成。”街道是城市构成基本骨架,形成城市意象的主要因素。1.历史沿革步行是人本身固有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步行街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交通方式,也是一座城市或街区历史进程的产物、更新演变的积淀。1.1古代时候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以后,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之处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街道是在无单一目标、总体设想与规划情况下形成,其形成过程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非目标的选择。原始的、自然的步行街;eg:安徽的屯溪老街,南京夫子庙。特征:空间一般呈自由、随机、不规则形态;
本文标题: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7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