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方向2中国SEA进展与问题3案例分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1.可持续发展观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方向2.中国SEA进展与问题3.案例分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SEA可持续发展观、中国SEA进展及案例0.引言•1949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但同比,矿产资源消耗也增长了40多倍。•2003年,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现在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投资高达5亿元,而在“六五”、“七五”时期,投资两元就可以增加一元的GDP。•经济增长的代价:单位产值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废弃物排放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GDP增长9.1%,发电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数据,去年全年消耗15亿吨标准煤,8.2亿吨水泥和2.6亿吨钢材,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世界的30%,钢材的消费占全世界的1/3以上,水泥的消费量占全世界的50%。2003年以来,能源、原材料产量的增幅都大大高于同期GDP增幅。•经济增长仍是以拼资源消耗为主的“粗增长”。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伴生出现的,是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在这种增长方式的主导下,经济对能源、原材料极度需求,出现供给“瓶颈”也就势所难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全世界20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中国占16个•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三高”(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两低”(低质量、低效益)•能源、资源环境压力急剧增加,煤、电、油等资源瓶颈以及生态衰退现象日趋严峻,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结构性危机”•我国的资源、环境无法承载,甚至世界的资源难以承载•《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美国世界观察所的莱思特·布朗(LesterR.Brown)关于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性增长、食物资源匮乏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谁将喂养中国?》:“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21世纪议程•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绿色GDP”•“以人为本”•新型工业化道路•《四倍跃进》——利用现有一半的能源和资源,创造出现在两倍的GDP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观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方向•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环境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新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当前环境科学的历史任务深化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整人类的思想观念继而调控人类社会行为,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与持续发展。……正如牛顿力学揭开了工业文明的序幕一样,环境科学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核心,揭开新文明的序幕。”(叶文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理论的思考》•目前环境科学的繁荣仅仅是一个开始•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的行动之前首先应当考虑其环境后果,以避免盲目和无知造成的不利环境后果,影响发展的持续性。而环境影响评价正是这样一个工具。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影响评价,而环境影响评价也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环境影响评价是多学科方法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结合,几乎涉及所有的相关学科。•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焦点问题,而可持续发展观给环境科学带来了新的生命,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影响评价究竟有什么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对环境影响评价有什么启示和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又能够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些什么?•要解决中国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必须有制度化的解决途径。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实践经验,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研究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未来的发展发方向,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社会影响评价和经济影响评价等内容,整合为一个综合的对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评价•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SDIA)•战略环境评价(SEA)•《中国21世纪议程》第十四章: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提到:“而且还要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SDIA)•环境影响评价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对人类行为的调整,通过这种调整,使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但是我国目前仅仅对于部分企业行为进行了有限的调整,因此还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如何从理论上继承从三种生产经三种供需关系到三种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运用环境影响评价这个工具,分析、探索调整政府、企业、公众三者的环境行为的有效途径,也是三种生产理论应用的一个方面。•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结合可持续发展对EIA的要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方向的框架方案,探讨具可操作性的原则与方法,为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安排和具体环境政策的设计提出建议。•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需要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开展的研究工作还很多。美国是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最早的国家,了解、总结他们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于我们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工作是有益的。•对美国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的分析表明,早在1969年,美国的法律中就出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的萌芽。而这些概念恰恰是最近十几年来国际环境界十分关注的问题2有关的基本概念的再思考•2.1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之万物众生,我们称之为环境。所谓环境一般是人类环境的简称。环境提供人类生存、活动的条件,也在冥冥之中约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是环境的中心,环境也制约着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广义理解“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的各种物质、现象和过程及在人类历史中的社会、经济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狭义理解•“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这个定义也决定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点和环境保护工作者考虑问题的基本思路。2.1.1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环境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指与人类当代和未来生存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类社会以外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总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同样也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因为人类没有权利、也不可能从任何一个物种的角度去讨论发展、持续问题。•认为环境以人类为主体,是探讨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思路的基点,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的狂妄和非理性的表现。•生态中心主义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动(矫枉过正),绝对的众生平等是不可能的。2.1.2环境问题•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压力、人类欲望和需求的不断高涨、人们对大自然无限度的索求带来了环境问题。•人类正是因为受到被自身改变的环境的影响才开始关注和重视环境问题。2.1.3环境影响•环境的定义往往和“影响”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是从环境要素的变化开始•环境影响源:对环境影响施加者,主要是人类行为,也包括一些自然因素。•环境影响的受体:直接受体是环境环境要素和人类自身,间接或最终受体是人。•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当投资者的眼光聚集于所期望的经济、社会目标,往往会忽视或者看不到与之俱来的不利环境影响。向目标(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很可能有一些副作用,容易被人忽视,被牺牲。因此,为了避免和减缓不利环境影响、发挥和增进有利环境影响,需要制度化的研究、判断、预防和决策体制。2.2发展与增长•发展被很多人误认为等同于经济增长•对GNP的崇拜:“洪灾、战争拉动内需,促进GNP增长”;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发展意味着人类福祉的增进,意味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不仅仅是全人类财富的增加。•经济增长有内在动力,而环境、社会影响容易被忽视•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人类行为进行干预。这也是“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保护靠政府。”常常被提起的原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结构: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2.3可持续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1982年内罗毕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内罗毕宣言》,指出了进行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必要性•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经典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高度的经济活动量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相互关连性。环境与经济问题和许多社会、政治因素有相互关连性。•1992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二十一世纪议程》。《里约宣言》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和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要求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环境保护工作者不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不同于NGO(如GREENPEACE)。职责不仅仅是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和环境的矛盾,也包括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同时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绿色文明精神所代表的思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和谐与公平。•可持续发展只能通过全面性的寻求人类活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关系来实现。•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包括合理、充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促进人类社会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满足个人在精神、物质方面的合理的、多层次的需求)和人类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的一种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作为整体的人类以人类文明的继承者的高度理性对当代和未来的每个人类成员、对其所处的环境负责。2.4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是和主体密切相关。评价主体只能是人类,无法摆脱人类的视角、人类的价值观和人类的功利(即便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的功利,例如基因的价值)•环境影响评价是从人类对环境的普遍认识和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出发的,不是以某个人、某个群体的视角出发而考虑问题•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各自有其规则,把丛林法则用于人类(比如纳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者把人类社会规则用于
本文标题:方向2中国SEA进展与问题3案例分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0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