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新剑桥学派第一节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一、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形成背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追随者对若干理论观点的理解和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分歧,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结果,属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两个流派。一个是试图把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调和起来的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另一个是强调凯恩斯与新古典理论对立,以凯恩斯经济学“正宗”的继承者自居,并决心将“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英国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就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两个剑桥之争1953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拉开了抨击新古典综合派的序幕。论战始于资本测量问题,逐步波及到价值、收人分配、经济增长,最后扩展到包括分析方法、动态和静态、宏观和微观、意识形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全方位地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评。这场论战持续时间长,涉及问题广、参与人员多,并在60、70年代达到顶峰。由于挑战者一方,琼·罗宾逊等一批经济学家均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而应战者一方,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均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附近的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所以这场论战被西方经济史学界称之为“两个剑桥之争”。“两个剑桥之争”的爆发起因于对凯恩斯《通论》中若干观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看法上的分歧。关于分析方法。新古典综合派主张用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方法补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均衡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法是其基本方法。而新剑桥学派坚持的是历史分析法,并强调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的争论。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是收入-支出理论。而新剑桥学派认为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均和不合理,以及由此推断出的资本主义不必进行革命就可以和平地过渡到没有食利者阶层的社会哲学才是凯恩斯思想的精髓。二、两个剑桥之争在政策主张上的论战。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都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是具体政策观点不同。新古典综合派主张实行以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主张利用收入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以摆脱“滞涨”。新剑桥学派则主张以收入分配政策为中心,实行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消灭食利者阶层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和一系列社会政策。二、两个剑桥之争1956年琼·罗宾逊出版了《资本积累论》一书,她的剑桥大学同仁卡尔多发表了《可供选择的收人分配理论》一文。这两个文献既是对自己理论观点的概述,也是一个学派——新剑桥学派或新李嘉图主义或凯恩斯左派的诞生标志。二、两个剑桥之争三、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琼•罗宾逊(JohnRobinson1903-1983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剑桥大学名誉教授。早年曾是凯恩斯的学生和同事,曾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1933年发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因大胆突破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完全竞争经济的观点而声名大燥,成为一流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NiclohasKaldor1908-)匈牙利裔英国经济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卡尔多作为新剑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收入分配、福利、经济增长等理论领域都有重要贡献。1950年,卡尔多发表了《几种不同的分配理论》一文,力图把经济增长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结合起来,并提出自己的增长模型,在新剑桥学派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三、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皮埃罗·斯拉法(PieroSraffa1883-1983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原籍意大利。早年在都灵大学学习,曾卷入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潮中。1921斯拉法首次访问英国并与凯恩斯见面。后来斯拉法关于货币问题的论文就在凯恩斯主编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斯拉法还将凯恩斯的《货币改革论》翻译介绍到意大利。1927年,应凯恩斯之邀,斯拉法移居英国,担任剑桥大学教授,一直到去世。1926年发表在英国《经济学杂志》的《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一文,这篇论文的问世使他闻名于世。1960年出版《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诸论》。该书的出版给西方经济学界以强烈震动,有学者用“斯拉法革命”来形容。三、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帕西内蒂(T.Pasinetti1930-)意大利籍经济学家,曾在剑桥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增长和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等。帕西内蒂的主要贡献被认为是在卡尔多理论的基础上,对收入分配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丰富了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三、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四、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新剑桥学派的重要的理论渊源之一是卡莱茨基的经济思想。米哈尔•卡莱茨基(Kalecki.Michal.;1899——1970年)是波兰著名经济学家,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一批论文中,利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早于凯恩斯独立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深刻地论述了有效需求原理。新剑桥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还有凯恩斯的《通论》。例如,他们坚持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和投资—储蓄分析,强调投资支出对经济活动水平的作用和“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影响等。对新剑桥学派有影响的,还有长期在剑桥大学工作的意大利经济学家斯拉法。斯拉法在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的一书,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新剑桥学派对斯拉法的这本著作极为推崇,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体系回到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所以,这个学派有时又有新李嘉图主义之称。第二节方法论和理论前提一、方法论坚决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新古典综合派主张,凯恩斯在分析经济问题时运用的重要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也就是把现实世界当作一个理性世界来看待。然而,新剑桥学派坚决反对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凯恩斯革命就在于从均衡概念转变为历史概念,从理性选择原理转变为根据推测或习惯作出决策。因此,所强调的应当是不均衡状态,而不是均衡状态的建立。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如,卡莱茨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和谐”的,而是“对抗”的王国。他把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分为几个阶级:一、整个社会划分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二、资本家阶级又可分为产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卡莱茨基认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关系到国民收入的分配等,而资本家阶级内部的对立关系则影响到资本主义的竞争方式等。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作为一种宏观的经济理论,所缺乏的是价值论和分配论,因此,要使宏观经济基础学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那就应该研究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在分配方面,关键在于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其变动应该随着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而定。一、方法论“她是个马克思的赞美者和评论家,却从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她赞同共产主义者的社会实验,特别是在中国和北朝鲜的实验,但她却不是个共产主义者。”---玛乔里.谢泼德.特纳:《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萨伊定律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资本主义的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新古典的经济理论就可以继续适用。罗宾逊是否定凯恩斯这一看法的。她认为这是凯恩斯“考虑不充分的、完全与他的主要论点相反的意见”。二、理论前提投资和储蓄的关系新古典学派就持有这种正统观念。他们认为,在任何时候,储蓄额总是一定的,只要通过利息率的调节,储蓄总是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的,所以,投资是由储蓄决定的。凯恩斯的观点就恰恰与此相反。凯恩斯认为,投资和储蓄是由不同的人进行的。投资是由企业家、公司决定的,而储蓄是由居民行为决定的。新剑桥学派认为,在新古典综合派看来,只要根据居民储蓄倾向算出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中的储蓄量,然后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安排足够的投资来吸收这笔储蓄,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抛弃了凯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基本观点。二、理论前提第三节价值论与分配论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不足是缺少提供微观经济基础——没有考虑价值论与分配论。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商品价值理论,而且凯恩斯也没有否定新古典学派的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的商品价值理论。所以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本人并没有将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可新古典综合派竟然用移花接木似的方法将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生产函数分析和市场均衡分析移植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并说这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发展。这是断然不能接受的。新剑桥学派认为要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就是要重视凯恩斯所不重视的价值和分配的研究。而要建立价值论,就是要彻底否定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的主观分析方法,不能把价值视为“主观”的概念,而要使价值具有客观物质基础。价格应由生产条件来决定,而不是由消费者起主要作用的边际效用决定的。新剑桥学派认为斯拉法在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对李嘉图——马克思的价值论作出了重大发展,解决了确定利润率的难题,并据此建立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关系,这就为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理论的基础。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核心:收入分配理论一、价值论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这是他的功绩,但是由于他不了解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未把交换价值看作价值的表现形态,于是他企图寻找一个价值不变的商品作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准,即要寻求一个不变的价值尺度。由于李嘉图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区别,在分析工资变动时发现,如果工资、利润分割比例发生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值的变动。实际上,他所说的由分割比例变动而引起变动的是商品的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所以,他穷其毕生精力,也没有任何结果。新剑桥学派自认为他们的价值理论发展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即是以解决李嘉图所谓“不变价值尺度”的难题为突破口而建立起来的。斯拉法用自己编制出的一套价值理论体系来解决这个难题,在此过程中,他提出了标准商品概念。一、价值论斯拉法认为:商品价格的形成与利润有关,但在求出利润率之前,价格是不能决定的。在确定利润率的问题时,斯拉法认为由于商品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商品的价格会发生变动。因此,要解决利润率的确定问题,必须找出一种“不变的价值尺度”。于是,斯拉法建立了一套标准合成商品体系,他从实际经济体系中,抽象出一个约简体系,称之为标准合成商品体系,简称为标准体系。这种体系中的混合物称为标准商品,这个标准商品的价值R(斯拉法认为R为每一种商品产出的剩余额对投入的生产资料的比例)就不会因收入分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斯拉法认为:标准商品就是李嘉图苦苦寻找的能测量一切商品价值的不变价值尺度。一、价值论斯拉法的标准商品体系如下:90吨铁+120吨煤+60夸特小麦+3/16劳动→180吨铁30吨铁+75吨煤+90夸特小麦+3/16劳动→270吨煤30吨铁+30吨煤+150夸特小麦+6/16劳动→360夸特小麦总计:150吨铁+225吨煤+300夸特小麦+12/16劳动在这个经济体系中,所产出的三种商品的比例为,180:270:360,恰好与投入的三种生产资料的比例,150:225:300相等,即均为1吨铁:1又1/2吨煤:2夸特小麦。这就是标准合成商品的构成比例。构成这合成商品(标准商品)的一组方程,就是标准商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铁的剩余产品为30吨,即180-150=30,铁的R即为30/150=20%。同理,煤的R为270-225/225=20%;小麦的R为360-300/300=20%。这个R的数值不会因工资、利润之间的分割比例而有所不同。这样,李嘉图所寻求的“不变价值尺度”这个难题便被认为由斯拉法所建立的标准商品体系解决了。一、价值论维持生存的生产:两个生产部门: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120夸特小麦+8吨铁→20吨铁K个生产部门:AaPa+BaPb+…+KaPk=APaAbPa+BbPb+…+KbPk=BPb……………AkPa+BkPb+…+KkPk=KPk一、价值论资本家阶级占有剩余的生产:(AaPa+BaPb+…+KaPk)(1+r)=APa(AbPa+BbPb+…+KbPk)(1+r)=BPb……………(AkPa+BkPb+…+KkPk)(1+r)=K
本文标题: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4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