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第一节自学第二节方剂与治法先有方,后有法——治法是后于方药形成的理论方从法出,以法统方——治法是组方的依据从方见法,以方验法——方剂是治法的体现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具体:治法是指导临证应用成方和组创新方以及方剂分类的依据,方剂是实现治法的具体手段和体现治法内容的载体。二、常用治法•(一)治法定义治法——是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广义治法:治病方法: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手段。治疗原则: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总结出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狭义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疗方案。治则与治法的关系从产生来看:治则缘于中医基本理论,治法从方剂中总结出来。从哲学角度来看: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辩证关系。从治病时间来看:治则是疾病全过程的指导方针,治法是针对特定时间阶段的证(病机)的具体方法。从对象来看:治则针对的是病(人),治法针对的是证。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治则:防治疾病的总体原则。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二)八法八法——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将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种方法,简称“八法”。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寒温热清虚补单一治法(七法)汗+八法实泻吐消和(复合治法)下八法学习要求:1、定义2、适应病证3、常用分类4、使用注意汗法1、定义:即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如感冒;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3、常用分类: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分类依据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4、使用注意:(1)辨清病邪的性质。(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兼顾兼挟病证。(4)不宜久煎。吐法1、定义:即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病证特点: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3、使用注意:(1)吐后调养脾胃。(2)止吐方法:A:冷稀饭、冷开水。B:姜汁。C:麝香一~二厘。下法1、定义:即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3、分类: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4、使用注意:(1)辨清病情之属性。(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和法1、定义: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和为圣度”(《内经》)“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1、“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2、“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戴天章《广温疫论》和法常用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温法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的寒邪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病证:里寒证寒从中生外寒直中3、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4、使用注意:(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以息相火,微微生火”(柯韵伯)(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清法1、定义:通过清泻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里热证实热热证虚热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蓄聚之热散漫之热经热:郁热:热毒:热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局部红肿热痛或见脓血热陷心包---心神病变,甚则神昏3、常用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五类。4、使用注意:(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补法1、定义: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病证:(1)虚证。(2)正虚感邪。3、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4、使用注意:(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消法1、定义: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渐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类治疗方法。2、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消法与下法均有消除有形积滞的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上有所区别:下法方剂为攻逐之剂,适用于急病骤成,形证俱实,必须急于攻下排除的病证。通过荡涤肠胃,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水饮、瘀血、积痰等实邪积滞,从下而去。它是依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而定。消法多属缓散之剂,适用于病势较缓,病程较长,邪气久客,或虚实夹杂的病证。通过逐渐消融,使渐积而成的气血郁积,积聚痞块等渐消缓散,由于瘕积、瘿瘤、瘰疬等坚积已成,其消散需假以时日,若用攻下图快利以求速效,则往往积未消而徒伤正气,病反深锢。相反,对病势急重的邪实积滞之证,非攻下不去者,若畏其攻伐而投以缓消之剂,则病重药轻,亦反而贻误病情。3、常用分类:4、使用注意:(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八法运用要求:“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医学心悟•医门八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自学)一、七方说。二、病证分类法。三、祖方(主方或基础方)分类法。四、功用(治法)分类法。五、综合分类法。清·汪昂《医方集解》。
本文标题: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4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