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毒品成瘾的研究小组成员:张夼劼、尹彬、张菁菲、池泽钰、杨璐菡一、什么是成瘾行为二、成瘾物质的国际分类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一、什么是成瘾行为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品,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无法控制从现象上看,成瘾可分为行为成瘾与物质成瘾药物和药物滥用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巴伯(B.Barber)有精辟的议论: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被称作“药物”,这些所谓的药物反过来也确实具有大量的、各种不同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固几乎所有的药物都会导致滥用成瘾。二、成瘾物质的国际分类及相应的心理体验关于成瘾药物的分类方法很多,以国际公约为据,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0个品种⑴麻醉药品主要有阿片、可卡因和大麻三种①阿片类旧称鸦片类,包括海洛因、吗啡、鸦片、杜冷丁、可待因、美沙酮、盐酸二氦爱脱啡等。此类药物具有镇静、镇痛、止咳、止泻和致欣等作用。反复使用既可引起躯体依赖又可引起精神依赖。而且常伴有很强的耐受性(即随着连续、反复的吸毒,机体对原有剂量的毒品变得不敏感而不得不增加药量以维持快感)。②可卡因类包括可卡因和快克,由生长于南美的灌木古柯加工提取而成。其短期使用可使人思维敏捷、抑制食欲、睡眠减少、心率加快和呼吸困难,大量使用可引起偏执观念、刻板动作和冲动行为。③大麻类来自一种叫大麻的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是四氢大麻酚。主要的心理效应是对声音和颜色的感受力增强,精神松弛,此外还可引起思维联想障碍、记忆障碍、操作能力下降等。⑵精神药物①苯丙胺类苯丙胺类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即摇头丸)利他林、匹莫多等。这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中枢兴奋作用,使用后引起高度警觉、注意力增加、活动增加、睡眠减少、食欲抑制、心慌和血压增高等。②催眠镇静剂催眠镇静剂指用于镇静、催眠、治疗焦虑、解除肌肉痉挛、控制癫痫发作的一类处方药物。其短期作用是使用者容易入睡,同时镇静催眠剂还可引起宿醉现象、记忆利己主义力下降和操作能力下降。③致幻药致幻药也称迷药,是一种在不影响意识的前提下改变人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药物。包括麦角二乙胺、苯环己哌啶、南美仙人球碱和西洛西宾等。滥用后可产生幻觉、错觉、空间定向障碍、情感反应增强、活动增多、记忆减退、自我评价能力受损、被害妄想和冲动伤人行为等。过量可引起心率失常和抽搐死亡。⑶其他类药物①挥发性有机溶剂挥发性有机溶剂是一种化学物质,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胶水、去指甲油液、漆料、汽油、涂改液以及多种燃料。滥用后可导致欣快感、话多、夸大、幻觉、言语不清、共济失调、恶心和呕吐。部分滥用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甚至因呼吸、心脏抑制而死亡。长期使用对肝脏、心脏和神经系统有严重毒性。②酒精酒类包括啤酒、果酒和白酒等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酒精对人体的作用因摄入量的不同而不同。少量摄入饮酒者自觉轻松、愉快、言语轻度增多。但当摄入量增加时就出现口齿不清、自我节制力下降、行为轻浮、冲动好斗和攻击行为。过量摄入则会导致嗜睡、昏迷甚至死亡。③烟草烟草滥用是20世纪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和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其主要成份是尼古丁。尼古丁可以使人自觉喜悦、敏捷、脑力增强,同时也能减轻焦虑和食欲。④咖啡因咖啡因见于咖啡喝可口可乐等饮料中,茶叶中的茶碱与咖啡因作用相似。咖啡因具有加快心率和利尿作用。大量饮用咖啡可引起耐受性,量大时还可引起咖啡因中毒。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高度紧张、烦恼和悬念迭起。三、毒品成瘾的机制在国内外的研究中,研究最多的毒品是可卡因(cocaine),可卡因是由一种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地的称为古柯(Erythroxyloncoca)的植物叶子中提炼出来的可卡因刺激大脑的奖赏系统(rewardsystem),并引起超过自然功能所能达到的快感。它的作用可以使吸毒者失去生存能动性而不断地使用毒品。吸毒的经历会改变大脑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改变会影响行为和认知,从而引起了如寻找毒品等的上瘾行为这种结构上的改变以及它是为什么改变的自然而然成为了研究毒品成瘾机制的焦点。白鼠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注射了安非它明(amphetamine)和可卡因之后,依状神经核(nucleusaccumbens)和顶叶皮层(parietalcortex)两个脑区发生了结构变化,其中前者有关动机和奖赏,后者有关感觉运动功能(sensory-motorfunction)。accumbens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经过刺激可以产生兴奋快感的脑区。受可卡因影响最大的神经系统起源于一个位于大脑深层,称为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tegmentalarea简称VTA)的区域。从VTA区起源的神经细胞延伸至大脑的“快感中心”之一——依状神经核中。在细胞水平上,快感的产生可以用多巴胺(dopamine)的作用解释。在依状神经核部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通过对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作用向后一个神经元传递“快乐”的信号。科学家发现,使用毒品后,多巴胺在作用后不能正常地从突出后膜受体上移除,从而造成了多巴胺的积累,引起了吸毒时超出正常脑功能的兴奋感。当毒品使用后,直接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神经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皮质系统多巴胺神经通路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多巴胺释放增加,多巴胺通过作用于脑内多巴胺D1、D2受体而完成奖赏效应,产生毒品成瘾作用;同时,吗啡等毒品还可以抑制多巴胺的重摄取或直接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而增强多巴胺功能长期使用毒品会对上述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损害,为了维持这种病理性的稳态,必须增加毒品的使用量以刺激多巴胺神经元释放足够量的多巴胺,这是产生毒品精神依赖性的原因,而一旦停药又会导致多巴胺释放突然减少并产生戒断症状阿片肽神经元通过分泌内啡肽等,作用于多巴胺神经元上的阿片μ、κ、δ等受体而发挥抗伤害反应和药物强化效应当毒品使用后,可以直接作用于阿片肽神经元,使其释放的内啡肽增加,内啡肽再作用于多巴胺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促发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而发挥药物奖赏效应;阿片肽神经环路与多巴胺神经环路还存在着大量的交互作用,共同对毒品的成瘾起增强作用。毒品成瘾与GABA能神经元系统GABA能神经元是一种抑制性神经元,对VTA内的多巴胺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吗啡通过GABA能神经元上的阿片μ受体的介导,可以抑制GABA能神经元,解除GABA能神经元对VTA内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抑制,使得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增加,从而产生吗啡的间接药物强化效应脑内多巴胺受体根据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力不同分为D1和D2两种类型。对多巴胺受体进行结合性研究,归纳出五个亚型,D1,D2,D3,D4,D5。根据分子结构和药理学作用的相似性,D1和D5称为DⅠ样受体,D2、D3和D4称为DⅡ样受体。已知Dl样受体与Gs蛋白偶联,促进cAMP的形成;D2样受体则通过与Gi/Go的偶联,抑制cAMP的形成D1~D4受体都参与药物的依赖,但是参与的过程有所不同,重要性也有差异。D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基础性活动多于野生型小鼠,可卡因能使野生型小鼠活动增加,但不能使D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活动增加。D2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研究证实:D2受体基因缺失小鼠吗啡奖赏效果完全被抑制,但是吗啡躯体戒断反应并没有改变D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的基础活动增加,对海洛因、可卡因的敏感性增强,也证明了D3受体参与阿片成瘾。D4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基础活动降低,阿片使D4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活动增加四、成瘾的遗传学关注遗传基因对成瘾的影响是另一种生物医学观点,认为成瘾的原因蕴含在遗传密码中,成瘾具有家族的延续性,即遗传基因观(theoryofgeneticfactors)。研究者运用行为遗传学中的孪生子法开展了许多遗传与成瘾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对成瘾的影响很大,它影响了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及相关反应。有研究表明,无论孪生子是在亲生父母家还是在寄养父母家长大,单卵双生子酗酒的同病率几乎是异卵双生子的2倍。Carmelli小组的研究显示吸烟的遗传力为0.53。双生子研究美国弗吉尼亚医学院的KennethKendler和CarolPrescott博士,调查了1934对年龄在22~62岁之间,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的女性双生子,发现使用、滥用或依赖大麻或可卡因的双生子,单卵孪生的比率要比双卵孪生高。Kendler认为,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在决定个体是否使用毒品上是有影响的,但在决定个体在从使用毒品到滥用或者依赖毒品的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有着较大作用。一致率的比较0%10%20%30%40%50%60%可卡因的使用可卡因滥用可卡因依赖单卵孪生双卵孪生Kendler认为,滥用和依赖具有高度的遗传性,无论是可卡因还是大麻,其遗传因素的影响在双卵孪生和单卵孪生的双生子中占60~80%。哈佛大学的MingTsuang博士和他的同事在一项由NIDA资助的,对1874对单卵孪生和1498对双卵孪生的双生子的研究中发现,遗传因素对不同毒品和不同性别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男性而言,遗传因素对滥用哪一种毒品的影响都较强。遗传因素对滥用大麻、镇静剂、兴奋剂、海洛因或阿片和致幻剂是有影响的。除致幻剂之外,每一种毒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影响因素,其中海洛因滥用的遗传影响因素远大于其他毒品。NIDA的MariannevandenBree和RoyPickens研究了188对双生子,其中男性单卵孪生56对,双卵孪生66对;女性单卵孪生38对,双卵孪生28对。结果显示对多数毒品来说,遗传因素对滥用毒品、依赖毒品的影响远较使用毒品强,且对男性的影响远较女性大。遗传因素影响在单卵孪生和双卵孪生双生子之间的差异,女性为47%,男性为79%。对双生子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在了解遗传因素对药物滥用影响的作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尽管它还不能告诉人们某个个体滥用药物的危险有多大,但对帮助人们确定可能滥用各种药物的人群是极有价值的。
本文标题:毒品成瘾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5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