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初中数学动点轨迹问题解法探究
龙源期刊网初中数学动点轨迹问题解法探究作者:曾立萱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10期摘要在研究动点问题时,可以在运动中寻找不变的量,借助引参量、消参数的代数方法发现动点坐标、动点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借助常见的几何模型探究几何动态中动点形成轨迹的过程,利用轨迹思想解决几何中线段最值问题、求动点的轨迹长度的问题。关键词轨迹意识;引参量;消参数;几何动态;最值;运动路径;四点共圆;辅助圆;隐轨迹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0-0147-02在初中阶段常见的动点轨迹一般有四种类型:直线型、圆弧型、抛物线型、双曲线型。对于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动点的轨迹是高中函数重点学习内容,本文不以具体阐述。对于几何动点轨迹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也是难点。本文借助几种常见的类型题,带领同学们强化轨迹思想,学会利用轨迹思想解决几何中线段最值问题、求动点的轨迹长度的问题。在研究动点问题时,可以在运动中寻找不变的量:数量或位置关系。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是不能发现“动”中的“静”。如何“化动为静”呢?可以借助引参量、消参数的代数方法发现动点的坐标、动点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中垂线的性质定理”、“点到直线的距离”、“圆的定义”、“四点共圆”的条件去探究几何动态中动点形成轨迹的过程。类型一:动点旋转型——探究动点的轨迹是直线例1:如图1,已知A(8,0),P(0,m),线段PA绕着点P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线段PB位置,连接BA、OB,求BO+BA的最小值?解析:主动点是P,动点B因P的变化而变化,但点B随着点P的运动而动,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动点B的运动轨迹。由旋转可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过点B作轴的垂线,构造“K型全等”,求得点B(),消去参数,发现动点B的运动轨迹是直线。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将军钦马”问题模型:即作点O关于直线的对称点(-8,8),连结AC与直线相交于点B,此时BO+BA的最小值=AC=本题的解析关健是从动点B的坐标()中想到消去参数,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从而化“动点轨迹”为定直线。笔者认为,用这样的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体现了初中数学中消参思想、转化思想,重点突出了函数知识的应用、强化了模型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有积极作用的。类型二:动点平移型——探究动点的轨迹是线段龙源期刊网:如图2,点P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的一个动点,BC=。点Q在线段BC延长线上,且BP=CQ,过Q作QO⊥BD于O,求在点P运动过程中,线段OP中点M的运动路径长。解析:双动点P、Q在同一条直线上平移,由BP=CQ,易证四边形APQD是平行四边形,且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对于动点O、P的中点M的运动路径是什么形状,这里很难“一眼看穿”,而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合情推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动点P、Q、O、M的开始位置、终止位置、中间某一位置,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究动点的形成过程。如图2如示:开始动点P与点B重合,动点Q与点C重合,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故点M1在的位置;终止时动点P与点C重合,动点Q满足,点O与点D重合,故动点在CD边的中点上,所以线段OP中点M的运动路径长=线段的长=我们知道数学中的合情推理并不是严谨的解题方法,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们做进一步的思考:如何证明线段OP中点M的运动路径就是线段?仍然可以用函数的思想,建立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以点B为坐标原点,分别以直线BC、直线AB为轴、轴),设BP=CQ=容易得出点P的坐标是(),点Q(),点O(,)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M(,消去参数t,所以动点M在直线上运动。由题意可知,所以动点M的起点坐标是,终止坐标是,由“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得”点M的运动路径长=本题的两种不同解法按学生知识架构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把“几何问题代数化”从而使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变式练习:如图3,在边长为4的等边中,动点P在BC边上从点B到点C运动,求线段AP的中点Q的运动路径长?分析可得:过A作于点H,动点Q到直线BC的距离始终等于AH,所以动点Q在中位线DE上运动,故线段AP的中点Q的运动路径长=2类型三:“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是定长”类型——探究动点的轨迹是圆弧例3:如图4,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A=60度,点M是AD的中点,点N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将△AMN沿直线MN折叠到△A'MN,连接A'C,则线段A'C长度的最小值是解析:用动点的轨迹意识来解决线段长的最值问题,成为这几年的中考填空压轴题的热点。当问题的背景能得到“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是定长”,则可用圆的定义知:动点的运动轨迹是圆弧。如图可知A'M=1,所以无论动点N在何位置,动点A'在以点M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M上运动。故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当A'、M、C三点共线时,线段A'C最小值==龙源期刊网解决此类动点轨迹问题的关键是寻找圆的圆心与半径,在问题背景上常提问“几何线段最值”,所以常考虑求几何线段最值的依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等。通过以上具体教学例题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初中生现有的知识范围内,中考中常见的动态问题中,动点等动元素是在一个不变的背景下或者框架下运动的。动点轨迹一般都是确定的,只是有的时候题目直接交代了,属于“显轨迹”,而有的题目没有明确交代,自然可称为“隐轨迹”,发现了这些轨迹、路径,所谓的动态问题也将不再那么的无迹可寻!找到了轨迹,就找到了要害!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树立用轨迹思想解决动态问题的意识,并且要反复强化,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参考文献:[1]张卫东.初中数学动点轨迹初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旬刊,2016(4):67-69.[2]孙世军.浅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23).
本文标题:初中数学动点轨迹问题解法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9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