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历史周测20160527
1高一历史周测20160527一.单选(12×4=48)1.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2.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C.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4.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5.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6.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7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8.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2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9.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A.废除“中立法案”B.迅速通过新政提案C.立即对日本宣战D.发动战争转嫁危机10.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1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B.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12.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二.材料题13.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26分)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6分)(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4分)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4分)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措施?(26分)3历史周练答题卡20160527一.单项选择题(12×4分=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二.材料题.13.(1)(4分)(2)(3)14.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4【解析】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既有(1)、(2)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3)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4.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周测2016052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3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