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8-9章-明清时期的教育
第四部分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8-9章)•文教政策的特点•八股文取士•官学的特色•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第一节明清的文教政策•一、尊孔崇儒,推崇理学•二、网罗士人,禁锢思想•禁锢思想的表现:(一)八股文取士八股文对作者从字数到内容都有种种严格的限制,作文不能表达作者的思想,而只能“代圣人立言”。•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二)严订学规•(三)对待《孟子》的态度•(四)大兴文字狱清朝文字狱株连之广,处罚之重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第二节明清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1.国子监的机构设置•明清国子监沿袭前代,既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学府,机构完备。•教学管理机构为“五厅”: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分别设有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六堂”为学生编制所在和学习场所,指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有初、中、高三级。2.国子监的生员•“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是会试落榜的举人,称为举监。•二是地方官学生员选拔入监的,称为贡监。•三是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及功臣后代,称为荫监;•四是缴纳钱物而买到的监生资格,称为例监。•清代国子监的生源也是这四个途径,依据是否具有府、州、县学生员的身份,分为贡生和监生两大类,前者的地位和待遇高于后者。3.国子监的教学内容•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此外,明代学习《性理大全》,加读《说苑》、《大明律令》、《御制大诰,还有习字、习射等。•清代学习《圣谕广训》,以及诏、诰、表、判等公文及策论的写作。4.国子监的教学方式•明代国子监教学沿袭元代,实行升堂积分制。•清代国子监六堂改为两两分级(率性、修道为高级,诚心、正义为中级,崇志、广业为初级),升堂实际上只是熬年头、看资历。5.监生“历事”制度•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曾创立监生“历事”制度。•即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表现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取消历练资格,送还国子监读书。•清初改称拨历,监生坐监期满,即拨历各部院衙门实习吏事,每三个月考核一次,一年期满,送朝廷考察授官。康熙以后停止拨历。6.其他各类学校•明代还有专为皇族后裔子弟而设的宗学和学习军事技能的武学。•四夷馆:明代译书之所,并负有培训译员的责任。•清代的算学馆、俄罗斯文馆、宗学、觉罗学、旗学等。二、地方官学•明清从京城到各地的府、州、县均有学校。乡村还有社学、义学。•明清时只有府、州、县学生员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学校的入学考试——“童试”,由应试考生都称“童生”而得名。•童试分“县考”、“府考”和“院考”三步进行。•地方官学的学习内容,不外乎《四书》、《五经》及理学著作,以及朝廷规定学习的推进教化的读物。八股文训练自然是主要内容。•明清地方官学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育人才”,更重要的是为了“善乡俗”,行使一方教化中心之责。•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也是严加管制的,如立卧碑。第三节明清的书院•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明代书院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书院和科举关系更加密切。•二是明末官方“禁毁书院”。•清代书院的发展,是由其总的文教政策决定的。书院实际上已成为官学的一种形式,与科举考试联系亦更加密切。宋元明清官学的特点•中央官学的特点:•①加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宋代先后兴起三次著名的“兴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②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逐渐放宽。•③学校类型多样化,如宋代创设了武学和画学,元代有回回国子学,明代有四译馆,清代有俄罗斯学堂。•最早创置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不久即废。事实上,北宋末年徽宗崇宁年间,还曾令地方诸州设置武学。而明清时期,只有明洪武年间设置武学,清代有武举无武学。•④教学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除《四书》外,《五经》增至《十三经》。•⑤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各种戒规严格控制了学生的思想、言论、结社的自由。•地方官学的特点:•a、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官学。b、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录用升迁需经过一定的考核。•c、学校经费比较固定,以学田充经费。d、学校分布地区更加广泛,开始重视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e、明清地方官学和科举制度合二为一,学校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与官学相比,中国古代私学有何特色?•私学与官学是我国古代的两种重要教育制度。•官学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即存在。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两汉,孔子起到开辟道路的作用。•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重含义:•一指私家学术派别,探讨学术,多数侧重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二为教育团体,讲学授徒,而这二者的活动是紧密结合的。•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与官学截然不同:•第一,私学与官府分离,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团体;•第二,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因此各学派弟子的参政意识都较浓。•第三,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第四,受教育对象扩大,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吸收平民入学,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第五,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较广泛的联系,一变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的学风,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六,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著作,如《学记》、《大学》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这是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第四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的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二、论教育作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王守仁把人心中的“天理”叫做“良知”,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良知”始终存在,但却可能被蒙蔽。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去掉后天的与外物接触所产生的各种“昏蔽”,这也即是说,教育的作用就是“致良知”,恢复“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至。•王守仁认为“理”就是“心”,“心”是天地万物的来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他把“心”、“理”、“性”看作一物,使“性”、“理”同一于“心”。他认为朱熹把“心”与“理”分别为二,这是最大的错误。三、论道德教育•王守仁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3.王守仁的具体道德教育方法: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治、贵于改过。四、论儿童教育•(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二)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三)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1.“诱之诗歌”•2.“导之以礼”•3.“讽之读书”•4.“考德”•(四)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第六节颜元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学校为“人才之本”•颜元大力提倡“实学”、“实行”,培养“经世”之才。•关于教育对人的作用,颜元认为主要在于预防和去掉“引蔽习染”。在人性论上,颜元认为人性善,“恶者,引蔽习染也。”去掉引蔽习染,恢复人的善性,正是教育所应起的作用。•颜元关于教育对人发展作用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其性善之说,却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不彻底性。三、“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颜元主张教育要“以经世为宗”,培养“实德实才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的教育内容。•“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说;•“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说;•“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六德”为智、仁、圣、义、中、和;•“六行”为孝、友、睦、姻、任、恤;•“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这三事、六府、三物,就是颜元所谓的“实学”。•同时,颜元基于他“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还提出教育要“兵农合一”、“文武兼备”,“教文即以教武”,“治农即以治兵”。•颜元把参加劳动也视为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颜元认为劳动不仅可以掌握有用的技能,还可以“练智”、“达才”,即发展人的智力才干。劳动还可以“治心”。•颜元并不是尊重体力劳动,他只是把劳动当做个人修养的手段,但他关于劳动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的论述,在古代是十分可贵的。四、“习行”教学法•颜元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从而和传统的“主静”与“闭门读书”的教育方法相对立。在认识论上,颜元发展“格物致知”的命题,认为“物”就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格物”就是亲自去接触事物,亲手“实做其事”,从而获得知识。可见,他强调感性经验,并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同时,他强调“用”,即“躬行而实践之”,是获取真知的必要途径。•颜元的认识论已经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等内容,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显然不同,是认识论上的重大进步。•基于上述这种认识,颜元强调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去“实做其事”,以获得真知。•颜元又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阐述其注重“习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人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完全在于“实行”、“实用”,在于帮助人们“办天下事”。•在他看来,“习行”不仅是获取真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教育的目的。•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学教育思想发展到高峰的产物,在当时确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颜元尽管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观点,但仍然是局限于那个时代的思想,他不可能提出新的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主张。•思考题:•1.请举例说明明清的文教政策、学校教育制度及其特色。•2.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试评“八股文”。•4.简评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5.试评王守仁“顺应性情”的童蒙教育论。•6.试评颜元教育思想的特色。•课堂讨论题目:你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上得到哪些启示?
本文标题:第8-9章-明清时期的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6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