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一)进一步抬高文人的政治地位宋太祖(二)尊孔崇儒加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撰写《崇儒术论》(三)重视佛道作《崇释论》;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二、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北宋的“三次兴学”1、庆历兴学宋神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内容有三项:⑴令州县立学,应试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应试者也需在学一百日。⑵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⑶改革太学。太学中推广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2、熙宁兴学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兴学的主要内容: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⑵整顿地方官学;⑶颁布《三经新义》;⑷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⑸改革科举制度。3、崇宁兴学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主持主要内容:⑴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⑵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⑶新建辟雍,发展太学;⑷恢复设立医学、算学、书学,创立画学等专科学校;⑸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二)北宋的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按隶属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国子监管辖,有国子学、太学、辟雍、武学、律学、广文馆、四门学。第二类是由中央各局管辖的学校,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第三类是专为教育宗室子孙而设立的贵胄学校,主要有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2.地方官学宋代地方学校仅有两种:即由州或府、军、监设立的,称州学或府学、军学、监学;由县设立的称县学。宋代地方学校比唐代有所改进,主要有:⑴设置主管地方教育行政长官——各路提举学事司;⑵普遍实行“三舍法”;⑶拨给学田,保障经费;⑷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第二节元代的教育一、元代“汉化”的教育政策(一)尊孔崇儒武宗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令地方长官利用孔庙进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通过祭孔,加强社会教育。忽必烈(二)尊崇理学广泛收集伊洛诸学,并建太极书院和“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令蒙古国子生学习程朱理学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以朱熹的注解为准。二、元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1、国子学这是专门学习汉文化的学校。创立于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招收七品以上朝官子孙及卫士子弟。元代的国子学实行“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2、蒙古国子学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在京师立蒙古国子学。主要教授译成蒙文的《通鉴节要》,学生学成精通者,量授官职。3、回回国子学这是专门学习亦斯替非文字(波斯文)的学校。(二)地方官学1.儒学系统的学校按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立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江南诸路及各县内设立小学。除此之外,建有社学。社学:元代至元23年,颁令各路,劝农立社,凡县属村庄50家为一社,每社建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社学制度对明清地方教育有深刻影响。2.专门学校诸路蒙古字学诸路医学诸路阴阳学阴阳学:元代至元28年创设,隶属于司天台,所学为天文、术数等科。学有成就者录于司天台就职。在地方上设立培养天文、历算人才的学校,这是元朝的创新,对后来的明朝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朱熹和理学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亲自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拟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生还编撰了许多教材,如《近思录》、《小学》、《四书章句集注》等。朱熹考亭书院四书集注从世界观上划分,理学分为两派:陆王派(主观唯心主义)和程朱派(客观唯心主义)。从地域上划分,理学分为四派:濂学、洛学、关学、闽学。朱熹在理学道统中的地位:二程杨时(龟山)罗从彦李侗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二、“学以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论(一)人性论“理”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具体物质但是“理”必须借助于“气”而派生万物。他认为,作为人性,由于“理”和“气”的作用,使人性分为两种:“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教育作用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这种善性就是本然之性。本然之性是自然合于天理的,“性即理也”,然而每个人又都受“气质”的偏蔽,使其本然之性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先觉者的教育,变化其气质,去蔽明善,使受到偏蔽的善性得以明复。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水中。禀气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三、“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与此相应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与天命之性相联的是道心,即是天理,是至善的;与气质之性相联的是人心,是有善有恶的。“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教育的任务则是“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四、分阶段的教学思想(一)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学“事”,所谓事就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守,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小学教育方法,朱熹强调三点:第一,先入为主,及早施教。“习与知长,化与心成。”第二,要求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第三,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二)大学教育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即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大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在小学“教事”的基础上“教理”,主要就是“四书”、“五经”。大学的教育方法,朱熹总结了两点:第一,重视自学。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第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五、朱子读书法(一)循序渐进首先,读书要有次第,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近及远。“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其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读书切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今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二)熟读精思熟读就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精于思考,“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三)虚心涵泳“虚心”是指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是指读书要反复咀嚼,深刻地体会书中的精华和滋味。(四)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不能只在纸上做功夫,必须心领神会,身体力行。“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朱熹反对当时学校只为科举而死记硬背的学风,他认为如果不身体力行,即使日诵五车,也学不到任何东西。(五)着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有发愤忘食的精神。着紧用力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抓紧时间,发愤忘食。二是要振作精神,勇猛奋发。(六)居敬持志居敬要求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持志是要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能以顽强的毅力求其实现。
本文标题: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6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