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突发事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急干预
突发事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急干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这一时期内,国内外一些突发事件在给社会带来困扰的同时,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依法治校,提高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急干预,是当前高等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突发事件中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干预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分为一般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三类。高校直接面向社会,同样面临着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主要表现在:一是因水灾、火灾、地震、房屋倒塌等各种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二是已知和未知的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卫生原因引起的突发事件。大学生多在集体食堂就餐,因管理的漏洞难免会有公害食品进入食堂,如果稍有不慎,大面积食物中毒事件很有可能发生,这势必对学校的教学、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三是社会性危机引发的突发事件,对此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行为失范和群体聚集。四是学籍处理、教学质量不高、食堂及后勤管理不善等学校内部管理失当引起的突发事件。五是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身体疾病等生活因素以及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受挫等各种心理障碍引起的突发事件。六是群体冲突和校园暴力等偶发性事件引起的突发事件。对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反应迟缓、措施不力、方法不当,不仅容易导致事件的蔓延扩大,而且很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恐慌等不良心理,对高校的稳定产生不良的影响。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一方面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另一方面,他们正处在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遇到的问题十分复杂多样。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们往往因心理的不成熟和不稳定而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的心理应急干预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前做好预防性工作,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二、突发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分析突发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危机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状态:1.心理处于消极状态学习的持久紧张感与竞争的压力感已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承受了很多的心理压力,而事发突然的突发事件,导致大学生学习、生活骤然失序,很易使其陷入某种消极或负面的情绪状态中,如焦虑、愤怒、恐惧、忧郁、悲伤、紧张、绝望、空虚感、不能专心学习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由此带来对健康的不同程度的危害。有人会出现失眠、头晕、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肌肉紧张等状态,有人会身心感到倦怠、无力,并伴有不愉快的心境。2.思维陷于紊乱状态由于对突发事件应激所造成的心理失衡和消极情绪反应往往会影响人的智能发挥和干扰正常的逻辑思维,导致其注意力涣散和记忆力减退,使人不能冷静地、适当地对应激情境进行分析、思考,因而容易形成人的判断失误,找不到头绪,思维陷于紊乱状态,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更不能采取恰当的应付措施。反映在大学生身上,他们在行为上由于受某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往往会采取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如在愤怒时,常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在恐惧时,则采取逃避行为。这种情绪状态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有可能酿成严重的群体事件。3.身心处于疲惫状态突发事件因其波及面广,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的压力既是普遍的,也是十分深刻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极易走向极端而产生极度恐惧和沮丧的情绪,有的大学生不仅生理上疲惫不堪,心理上也会体验一种衰弱感。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已严重影响了极少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三、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应急干预1.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的原则要本着积极主动、着眼全体、兼顾重点、全员参与、人性关怀的原则,在突发事件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做到“指导思想上的‘柔性’,感情投入上的‘柔情’,处置手段上的‘柔和’”①。突发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具有普遍性,因此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工作的对象放在全体在校学生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同时应针对不同个体开展教育。危机面前,要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每位教职工都要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的任务,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干预。一方面注意解决个体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帮助全体学生优化个性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2.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的基本思路第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大学生越不了解突发事件,就越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恐慌情绪。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防治方法等基本知识,宣传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定期向学生公布学校的相关情况和信息。通过广泛的教育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创造一个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青年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提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营造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氛围。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面对突发事件,高校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例如非典期间,一些高校的“心理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许多活动,为学生所关注和接受。这些社团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有专题地开展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能力训练活动,如演讲、小游戏、讨论、情绪控制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学生生活,消除孤独情绪,其意义和效果十分明显。第三,重视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突发事件应急要配备经验丰富、敬业心强、业务精湛的专、兼职人员,坚持值班制度,及早发现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②,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优化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第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突发事件会给学校和学生带来很多实际的困难。要注重解决学生困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例如非典期间,针对学生就业问题,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信息网,利用电话、传真等手段加强与用人单位、离校毕业生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将就业信息传达给学生,简化就业手续,帮助学生就业;针对避免人群密集等情况开展网上授课、小班授课、露天授课等灵活的变通形式,缩短每节课的授课时间,延长课间休息时间,同时还将部分课程的教案上网,使学生可以在网上自学;针对校园封闭等问题,与商业部门联系,在校园开办超市,保证学生日常用品供应。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五,发现和调动积极因素。危机时刻也正是重塑社会凝聚力的时刻。只要我们在突发事件面前能正视危机,深刻反思,不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不断提高文明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危机就会变成凝聚人心、除弊革新的契机。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善于发现和调动积极因素,引导大学生在危机面前勇于承担责任,团结一心,战胜困难。如面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一场人间灾难,大学生经受了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他们纷纷献血、捐款,成为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的生力军,这反映了积极因素在危机面前所产生的巨大能量。第六,充分发挥示范性角色作用。在危机时刻,大学生的心理无疑是比较脆弱和敏感的,他们会用眼睛盯着老师和领导,老师、领导的一举一动对于稳定大学生恐慌情绪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在突发事件中,领导和老师一定要经常深入大学生之中,到宿舍、食堂、教室等场所倾听学生心声,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鼓舞学生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第七,加强依法治校。高校对学生享有特殊的管理权限,如制定校纪校规、纪律处分、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等,这是国家授予的有行政效果的行为。因此,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按照公开的规则和标准进行管理工作,避免暗箱操作。广大管理工作者和教师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在管理工作中依法律法规来解决突发事件中的有关问题。“频繁发生的、局部的突发事件对法律需求最大。”③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克服危机,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形成人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突发事件应对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只要做到预防措施到位、处置及时、方法得当,就能在短期内平息事态。当然,应急干预还取决于日常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取决于各级干部的“善治”,要把应急干预的各项措施纳入各项日常管理中去,这才是治本之策。总之,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这对于高等学校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注释①谢怀建:《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分析研究——以高校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②于茜、李玮、焦永纪:《“南风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③陈泽伟、王玉娟:《制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新意》,《瞭望》2006年第16期。
本文标题:突发事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急干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8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