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
我对中医知道多少呢???说说你印象中的中医。。。。。是这样吗?还是这样?其实是。。。你认识他们吗?华佗扁鹊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咱们中医界的偶像巨星那么中医到底是什么?中医为什么能治病?中医又是怎样治病的?《中医基础理论》会一一为你解开谜题•《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是研究和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绪论•(一)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论---(气)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思想-------整体观念核心------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诊疗特点------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形成基础与条件实践基础: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自然科学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思想理论基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神农氏尝百草黄帝制九针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矿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学中医学军事学农学数学酿酒术冶炼术气象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墨子(墨家)韩非子(法家)孙子(兵家)•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形成时间与标志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是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定。中华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主要贡献:1)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2)将气、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形神关系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黄帝内经》《难经》•“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主要贡献:•脉学、命门学说、三焦•《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东汉·张机(字仲景)著。•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宋·林亿、孙奇、高保衡等整理《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主要贡献:•1)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临床专著。•2)记载300余首经方,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3)奠定了后世三因学说、八纲、八法等医学理论的基础。成就: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上品:补身养命最早的药物分类法中品:养性补虚下品:专用去病《本草经》药物主治功效系统——记载药之性味、功能、别名、产地等疗效显著可靠——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药品,疗效显著者甚多。《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主要贡献•1)提出四气、五味、毒性等药性理论;•2)提出“七情”的药物配伍理论;•3)大多数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神农本草经》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先秦秦两汉魏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形成时期四大经典充实和发展临床专科专著突破性进展金元四大家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温病四大家继承、发展、创新中医学是开放系统岐伯黄帝•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充实和系统化•2.宋、金、元时期——突破性进展•3.明清时期——深化发展•4.近代时期——中西汇通兴起•5.现代——有进展无突破•晋·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1)记载了24种脉象及主脉2)第七卷为可不可诸篇,与《伤寒论》有重复第八九卷所记载与后世《金匮要略》大部分相同1.魏晋隋唐时期•晋·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1.魏晋隋唐时期•隋·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1.魏晋隋唐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唐·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宋金元时期北宋钱乙撰,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小儿药证直诀》。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2.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理论:倡导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治疗:主张寒凉清热为主被后人尊称为“刘河间”所创立的学派为“河间学派”“主火派”“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理论:提倡“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治疗:采用汗、吐、下三法所创立的学派为“攻邪派”“攻下派”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理论:提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治疗:以补脾胃之气为先被后人尊称为“李东垣”所创立的学派为“补土派”“脾胃学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理论:提倡“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治疗:主张滋阴降火被后人尊称为“朱丹溪”所创立的学派为“滋阴派”“养阴派”姓名派别学术观点代表著作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下派祛邪论“邪去则正安”《儒门事亲》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朱震亨滋阴派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格致余论》•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新的发明和创见命门学说——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温病学说——吴有性明清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鞠通、王孟英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3.明清时期⒊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1892药、11096方、1109图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明·楼英《医学纲目》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清·吴谦等的《医宗金鑒》等对历代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⑴集大成著作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治疗:补肾阴、肾阳•赵献可,字养葵。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⑵理论创新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以急性发热,热象显著为特点。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学术成就:1)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2)创“戾气”学说3)治疗上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温病学说•叶桂,字天士,号香岩。代表作为《温热论》建立温病学独立体系:1)阐明了温病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和传变规律2)创立了“卫气营血”温病辨证理论3)发展温病的诊断方法4)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温病学说•薛雪,字生白。著《湿热病篇》•系统完整地阐述湿热病证治的最早文献温病学说•吴瑭,号鞠通。著《温病条辨》1)创立了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的辨证体系2)阐明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规律3)创制了治疗大法,记丰富了温病治疗学内容温病学说•王士雄,字孟英。著《温热经纬》全面整理温病学说,是温病学集大成之编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4.近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5.现代•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周恩来总理接见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先生。毛泽东主席接见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先生,共商中医发展大计。毛泽东主席接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唐由之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㈠整体观念㈡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性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一、结构上的整体性1、五脏一体观——不可分割的五大系统2、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气血津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肺脾肝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二、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三、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四、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朱丹溪:“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五、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观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皮肤松弛,血管舒张春夏气血趋向于体表,散热、调节体温人体受自然气候影(气温高)汗孔开泄,多汗少尿响生理活动作出与之相应的调节秋冬皮肤执迷,血管收缩,(气温低)气血趋向于内,保温、调节体温汗孔闭,少汗多尿※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平旦——阳气生兴奋、活动、一日日中——阳气盛抗病力强之中日西——阳气虚抑制、休息、夜晚——阳气内敛抗病力弱※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人体差异们腠理疏松,体偏瘦.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们腠理致密,体偏壮.※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病理方面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导致疾病发生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春多温病夏多泄泻季节性多发病秋多疟疾冬多伤寒旦慧(好转)昼夜疾病变化昼安(稳定)夕加(加重)夜甚(严重、甚至死亡)一些地区有地方性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河南林县的食道癌;黑龙江克山县的克山病(克山病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东北、西北的大骨节病。(大骨节病区饮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0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