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茶道主讲人:朱海燕副教授第一章茶道基础第一讲茶的本质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一、茶的物质属性1、顺应人体生理需求2、有益人类健康长寿3、无可替代的自然风味人在草木中。——打一字二、茶的文化属性1、洁性不可污2、俭德可行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立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刘贞亮《饮茶十得》3、示礼致和乐第二讲茶道的内涵一、茶道之说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的次生文化。中国的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母亲,日本茶道是中国茶道为母的孩子。——日本·仓泽行洋中日茶道的区别:1、思想体系不同中国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体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大道精神,倡导廉、俭、敬等道德理念以及和谐的思想。而日本茶道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禅宗思想,它以和、敬、清、寂四规为主旨,倡导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2、表现形式不同(严谨的日本茶道随和的中国茶道)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的是一种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道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3、普及层面不同(全民践行的中国茶道尚未普及的日本茶道)中国茶道渗入到社会的各阶层,全民皆是茶道的践行者。而日本茶道,它虽然有许多著名的世家,在民众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它的社会性和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而深入的程度。二、道的概念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传统古书中“道”的理解:1、“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如马致远《秋思曲》“古道西风瘦马”;2、“道”:法则、规律、方法等;3、“道”:形而上的道。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道,途径方法,也解释为法则、规律、人生观、世界观、思想体系以及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现代汉语》三、茶道理解中国茶道是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面质量规范,包括事茶活动中的技术之道、礼仪之道、修身之道。其中技术之道是指茶园生产、采制加工、贮藏保管、冲泡饮用等技术规程;仪礼之道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敬茶答谢等;修身之道是在茶事活动中,“内省修行”,陶冶情操,怡养品德。静。何谓“静”,“清”除内心不必要的“争”扰就是静。静能生慧,静能开悟,品茶需要在静中,排除干扰,洞悉万物,静思人生。净。再次用水洗去纷“争”,净至清,清至明。茶道不仅要洗净茶具,澡雪心灵,求得心灵的纯洁,体味饮茶之奥妙。敬。如若“苟且”,则鞭之。对天地,对自然,对生命,心怀敬畏,人人皆应以“三省吾身”的精神,承担责任,拼搏奋斗,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体自我的和谐。第二章茶道之源第三讲茶道萌芽一、茶的应用广泛1、药用小贴士:《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朝政府颁行,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国外最早的药典——《纽伦药典》,1546年由纽伦堡政府刊行的。2、食用3、饮用4、仙用二、茶的称呼多样三、烹制技术不一四、茶文化初现痕迹1、茶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杜育《荈赋》: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2、茶的运用具有文化意味陆纳“以茶养廉”、齐武帝“以茶为祭”、孙皓“以茶代酒”第四讲茶道出世陆羽《茶经》问世,将茶道从技术层面和精神层面创造了全面的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一、陆羽《茶经》问世之因1、社会大环境唐代由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都长安,唐太宗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直到唐玄宗开创了开元、天宝盛世。(1)社会繁荣富强,百业俱兴(2)茶叶生产发达,消费增长2、陆羽成长经历(1)陆羽师徒对茶的偏痴与悟性;(2)陆羽丰富的实践体验与考察;(3)陆羽战乱时势下的成才之路。小贴士:野无遗贤:语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书·大禹漠》:“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意为“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天宝六年(747),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音译京应试”,即就是想达到“野无遗贤”的目的。二、陆羽首创中国茶道陆羽创立中国茶道之功:他在总结众家成果基础上,首次规范了茶道技术标准并创立中国茶道精神。1、茶道技术标准为饮最宜精:“精”始终贯穿茶叶生产与品饮的整个过程。小贴士:“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语出《论语·乡党》以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1)环境土壤: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光照:阳崖阴林。(2)采摘季节: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天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优劣: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3)制作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4)贮藏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5)烹煮器:茶器二十四事。火: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炙: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末: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煮:初沸调盐,二沸出水,环激汤心,投茶,育华……(6)品饮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2、茶道精神规范(1)器以藏礼鼎食,有着严格的级别制度,天子九鼎,诸侯是七个,大夫五个,其余官员三个。《茶经》“二之具”“四之器”将茶具与茶器分开描述,是按照“器以藏礼”的原则而定。(2)器以载道《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王夫之:“无其器则无其道。”道是器的内涵,器是道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依共存。(3)俭德为本第五讲茶道大行一、茶道在国内的传播(一)饮茶之风向各个阶层的深入1、深入底层——饮茶盛行民间2、上达皇家——宫廷茶风繁荣(1)恩赐臣民,调和关系(2)对外交流,和邻睦邦(3)以茶教化,治国之道“三清茶”贡茶佐以梅花、松子、佛手、雪水冲泡而成。3、文人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事典故:墨茶俱香4、道士僧侣——悟道参禅通灵饮(二)促进茶产业的发展(1)茶叶生产规模扩大,茶叶商贸繁荣。(2)茶税种确立。二、茶道向世界的传播中国茶道向世界各地传播的主要途径:文化交流、赏赐馈赠、贸易往来。日本茶道:中国茶道是源,日本茶道是流,是在吸收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日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发展而成的,“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茶道形式。韩国茶礼:韩国“茶礼”以“和、敬、俭、真”为根本精神,侧重于礼仪,强调茶的亲和、礼敬、欢快,把茶礼贯彻于各阶层之中,以茶作为团结全民族的力量。英国下午茶:始于19世纪的下午茶之风沿袭至今,成为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是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参加者穿戴讲究,仪礼优雅,在享受美味的点心、欣赏精致的茶具、品饮可口的红茶的“三步曲”中,轻松快乐地度过美妙的下午茶时光。第六讲茶道演变一、茶类的演变唐代:团饼茶为主→宋代:团饼茶为主,名品众多→明清:散茶为主,茶类丰富宋代——龙凤盛世六大茶类: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红茶、白茶。二、烹饮方式的演变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清瀹饮→多姿多彩唐代煎茶程序:炙茶→碾茶→罗(筛)茶→候汤→一沸加盐→二沸舀水→环击汤心→倒入茶粉→三沸点水→分茶→奉茶宋代点茶程序:炙茶→碾茶→罗(筛)茶→候汤(烧水)→烘盏(烘茶盏)→调膏→注水→击拂→奉茶点茶法与唐代的烹茶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唐代宋代茶末放在锅里去煮茶末茶盏,再注水击拂产生泡沫添加食盐不添加食盐,保持茶叶的真味明代瀹饮程序:备器→择水→候汤→涤器→投茶→冲泡→品饮土家族擂茶、基诺族凉拌茶、壮族打油茶、傣族竹筒茶、纳西族龙虎斗茶。三、茶器(具)的演变唐代“尚青瓷”、宋代“尚黑盏”、明清“景瓷宜陶”的兴盛、明代中后期宜兴紫砂壶盛行明清工夫茶的“茶房四宝”:孟臣罐(茶壶),以紫砂陶为佳;玉书碨(烧水壶),“铫”,小口瓮腹;潮汕炉(茶炉),高一尺二、三寸;若琛瓯(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四、茶道精神的丰富1、茶与道教的结合→养生贵生、返璞归真2、茶与禅的结合→茶禅一味茶之“三德”:提神;消食;清心。第七讲识佳茗茶树的四喜四怕的特点: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第八讲备妙器紫砂壶的养护:沸煮、浇淋、抚摸、洁净。第九讲择好水第十讲巧冲泡择茶→选具→洁具→候汤→置茶→润茶→冲茶→出汤→分茶→品茶→收具择茶三原则:个人喜好、身体状况、气候时节。投茶方式:1、下投法就是先投茶叶然后注水;2、上投法就是先注水然后投茶叶;3、中投法就是将杯里面先注三分之一的水,然后再投茶叶,再进行注水到七分满。泡茶三要素:投茶量、泡茶的水温、浸泡的时间。第十一讲懂礼仪茶具展示→温杯烫盏→鉴赏茶叶→执权投茶→温润茶叶→浇水冲泡→茶汤出壶→分茶入盏→敬奉香茗→闻香品茗着装要注重以下几点:整洁、含蓄、得体。鞠躬礼根据弯腰的程度分为三种:一种是15°左右称之为草礼;第二种欠身大约30°到45°左右称之为行礼;还有一种鞠躬程度几乎要达到90°称之为真礼。奉茶礼的要点:用手托起茶托,然后举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眉毛),然后弯腰。回旋礼:逆时针方向。叩手礼凤凰三点头注目礼第十二讲善品鉴赏茶名赏茶形赏茶舞赏茶色品茶香品滋味赏叶底第十三讲茶道审美基础知识一、“美”的简述1、美是难的2、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3、从字源学考察中国对美的认识许慎“羊大为美”萧兵“羊人为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4、美是普遍愉快的对象5、美感的产生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活动↑↑↑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主体认识和审美时产生的复杂的、具体的、与审美标准的人审美创造的对象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二、茶道之美(感官愉悦﹢精神愉悦)茶道之美包括人们在栽培生产、采制加工、烹煮冲泡、品味茶汤的一系列过程中所获得感官快感和精神愉悦。1、茶园之美茶,生于山涧,是一道自然风景。2、采制之美3、茶之美4、环境之美5、品饮之美三、茶道审美的特点茶道审美是多方位的综合审美。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情感体验。1、视觉之美茶品人物器具2、听觉之美音乐流水语言3、嗅觉之美清香花香果香4、味觉之美醇厚滑爽回甘5、触觉之美茶品茶具物件6、情感之美真诚纯洁感恩
本文标题:中国茶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1947 .html